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查六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践中,“学教案导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教案”是为学生“学”和教师“教”而设计的学教统一、师生共用的教学方案,是师生合作学习的桥梁。它既是促进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推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展示点评、达标拓展”,结合学科特点,创建师生高效合作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高效课堂的好帮手。学教案是在教师个人的初备,小组同伴的集体备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抓好“二次备课”,能提高学教案的质量,促进学教案的导学功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卓越。
一、学教案导学出现的问题
学教案是教师集体研讨,在个人备课基础上进行“同题异构”“同课异构”的结晶。它融入了组内教师的集体智慧,抓住了“重点”,破解了“疑点”,有利于教师导趣,导法,导思,导引,能引导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创学,是学生学习的“航标灯”,学会的“路线图”,会学的“脚手架”。
1.学教案编制上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具体
从形式上看,很多学教案在确定目标时,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仔细分析一下便可发现,很多时候,这三维目标并不具体,或者说,在课堂上实践不好把握,不便完成。有时过多,过全,而重点不突出。
(2)内容习题化
也许是受到很多所谓“金牌学案”“名师学案”的影响,现在很多老师编写的学教案,习题比重过大,除了习题还是习题,甚至从高一开始,就以高考为参照,依葫芦画瓢,从课堂探究到课后检测,全是模拟高考的习题类问题,一切围绕高考转,没有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等问题,而且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忽视了语文学科对学生必备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渐染。
(3)适用性不强
由于受到以高考为功利目的的影响,很多老师在编写学教案时,过多地考虑怎样与高考接轨,因而在内容选择上,力求把与高考有关的知识罗列全面,分析透彻,从而造成内容过多过杂。有的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提出问题,让高一二的学生无从下手,难以作答。
2.学案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1)指导不得法
课堂上教师对学教案指导不得法,学生缺激情,学习缺氛围,讨论缺思路。有的老师对学教案使用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形式单一,缺少变化,时间一长,学生就厌倦了,从而缺乏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学教案的有效使用。
(2)组织不得力
课堂上教师组织不得力,学生参与面不大,参与度不深。很多学生习惯于上课听讲,做笔记,被动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现在学教案中很多问题都得自己去自主完成,因而很不适应。而在讨论探究、交流展示等环节,更是让那些能力比较强、有表现欲的学生去“表演”,所以常常是那些甚至那几个“专业户”活跃在课堂上。
(3)调控不到位
课堂上教师调控不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和谐,或教师取而代之,或一生发言大家来听,效果不佳,效率低下。有的老师在学教案使用中仍然习惯于以讲为主,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而“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活动太耽误时间,还不如自己讲效果好。一堂课,老师的讲授占去了较多的时间,而学教案里的大部分内容只好让学生课外草率处理了事,学教案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抓好“二次备课”,提高“导学”实效
这里所说的“二次备课”是相对于学教案编制的“一次备课”而言的。目前多数的学教案编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准备阶段,备课组提前将学教案编写任务分配给各个老师,并以各接受任务的老师为中心发言人。由各中心发言人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学教案初稿。其他教师也要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好发言准备。然后是讨论阶段,也是核心环节,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内,由中心发言人对学教案初稿作解说,包括设计思路、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存在的困惑等方面。组内同仁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最后是完善阶段,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对学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纠正、完善的意见,形成供备课组统一使用的较成熟的学案。
“二次备课”要在以上“一次备课”的基础上,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集体“二次备课”,二是个人“二次备课”。
1.集体“二次备课”
集体“二次备课”应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学教案在上课使用前的备课,二是学教案在上课使用后的反思性备课。
(1)课前备课
有的老师认为学教案本来就是经过集体充分讨论完善形成的,现在刚印出来,还有什么好“备”的呢?其实不然,先前编写学案,主要是根据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虽然也考虑了班情、学情,但相对来说,是不充分的。总的来说,还是知识考虑得多,方法尤其是学法考虑得少。现在要上课了,要具体操作了,自然是课堂流程考虑得多,学生在课堂如何组织,整个课堂如何推进,等等。这个时候大家坐在一起,研究探讨,侧重点自然有所不同,对于课堂上学教案的使用意义当然不容小视。
(2)课后备课
一般来说,课上完了,学教案用了,好像已经没事了。而事实上,一堂课刚刚上完,学教案使用是否“趁手”是最有感觉的。目标设定是否恰当,能否实现;内容设置是否符合课堂实际,能否顺利完成;检测内容是否合适,难度是否恰当,能否达到检测的目的;设计的课堂流程是否顺畅,师生合作是否和谐;整堂课下来,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语文素养有效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能在课后进行及时反思总结,对学教案的优点进行提炼,对学教案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有利于对学教案进行完善,下次使用时就有了较好的蓝本。
这样做,不但能积累可供以后使用的文本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次次的反思总结,积累编写学教案的经验,让学教案编写工作更顺利,便于以后编写学教案第一次就完善成型。这种“一次成型”的学教案编写,既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强了学教案使用的实效。
2.个人“二次备课”
个人“二次备课”也应做好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两项工作。
(1)课前备课
再好的学教案也只有符合自己班情、学情的才是最好的。备课组统一编写的学教案再好,毕竟是集体共用的,带有很强的通用性,因而,每个老师上课前针对学教案使用的“二次备课”就尤为重要了。
每个老师必须结合本班的特点和情况,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对已经编好的通用学教案进行加工,从目标设定、内容调整、问题选择、难度变化等方面进行“增、删、调、变”等具有针对性的再创造,形成适合本班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较为实用的“自用学案”。切不能不顾学情盲目照搬学案,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必定是费力不讨好,收效甚微。
(2)课后备课
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一定不要认为一堂课完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便完成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完成了,学教案的使命也完成了。老师必须通过课后的“二次备课”来了解课堂效果的好坏,认真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及时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并能根据信息,尽快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质的判断和量的分析。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理和理解掌握情况,课堂组织调控是否合理有效,等等。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获得信息反馈,既是对学教案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又能根据课堂实践,及时总结学教案的优缺点,发现问题,提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以便对学教案文本进行修订,为学教案使用积累经验。
总之,“二次备课”是根据现代教学认识论和学习心理理论提出的,遵循和反映现代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改进“学案导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现实意义。集体“二次备课”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编写出较为成熟实用的优秀学案,而且有助于更好使用学教案,充分发挥学教案在导学中作用,实现课堂高效。而通过教师个人“二次备课”,不仅能通过教师个人智慧让学教案在班级学习中发挥出卓有实效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师展现自己个人的独特魅力,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中学。
一、学教案导学出现的问题
学教案是教师集体研讨,在个人备课基础上进行“同题异构”“同课异构”的结晶。它融入了组内教师的集体智慧,抓住了“重点”,破解了“疑点”,有利于教师导趣,导法,导思,导引,能引导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创学,是学生学习的“航标灯”,学会的“路线图”,会学的“脚手架”。
1.学教案编制上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具体
从形式上看,很多学教案在确定目标时,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仔细分析一下便可发现,很多时候,这三维目标并不具体,或者说,在课堂上实践不好把握,不便完成。有时过多,过全,而重点不突出。
(2)内容习题化
也许是受到很多所谓“金牌学案”“名师学案”的影响,现在很多老师编写的学教案,习题比重过大,除了习题还是习题,甚至从高一开始,就以高考为参照,依葫芦画瓢,从课堂探究到课后检测,全是模拟高考的习题类问题,一切围绕高考转,没有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等问题,而且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忽视了语文学科对学生必备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渐染。
(3)适用性不强
由于受到以高考为功利目的的影响,很多老师在编写学教案时,过多地考虑怎样与高考接轨,因而在内容选择上,力求把与高考有关的知识罗列全面,分析透彻,从而造成内容过多过杂。有的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提出问题,让高一二的学生无从下手,难以作答。
2.学案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1)指导不得法
课堂上教师对学教案指导不得法,学生缺激情,学习缺氛围,讨论缺思路。有的老师对学教案使用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形式单一,缺少变化,时间一长,学生就厌倦了,从而缺乏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学教案的有效使用。
(2)组织不得力
课堂上教师组织不得力,学生参与面不大,参与度不深。很多学生习惯于上课听讲,做笔记,被动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现在学教案中很多问题都得自己去自主完成,因而很不适应。而在讨论探究、交流展示等环节,更是让那些能力比较强、有表现欲的学生去“表演”,所以常常是那些甚至那几个“专业户”活跃在课堂上。
(3)调控不到位
课堂上教师调控不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和谐,或教师取而代之,或一生发言大家来听,效果不佳,效率低下。有的老师在学教案使用中仍然习惯于以讲为主,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而“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活动太耽误时间,还不如自己讲效果好。一堂课,老师的讲授占去了较多的时间,而学教案里的大部分内容只好让学生课外草率处理了事,学教案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抓好“二次备课”,提高“导学”实效
这里所说的“二次备课”是相对于学教案编制的“一次备课”而言的。目前多数的学教案编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准备阶段,备课组提前将学教案编写任务分配给各个老师,并以各接受任务的老师为中心发言人。由各中心发言人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学教案初稿。其他教师也要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好发言准备。然后是讨论阶段,也是核心环节,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内,由中心发言人对学教案初稿作解说,包括设计思路、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存在的困惑等方面。组内同仁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最后是完善阶段,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对学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纠正、完善的意见,形成供备课组统一使用的较成熟的学案。
“二次备课”要在以上“一次备课”的基础上,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集体“二次备课”,二是个人“二次备课”。
1.集体“二次备课”
集体“二次备课”应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学教案在上课使用前的备课,二是学教案在上课使用后的反思性备课。
(1)课前备课
有的老师认为学教案本来就是经过集体充分讨论完善形成的,现在刚印出来,还有什么好“备”的呢?其实不然,先前编写学案,主要是根据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虽然也考虑了班情、学情,但相对来说,是不充分的。总的来说,还是知识考虑得多,方法尤其是学法考虑得少。现在要上课了,要具体操作了,自然是课堂流程考虑得多,学生在课堂如何组织,整个课堂如何推进,等等。这个时候大家坐在一起,研究探讨,侧重点自然有所不同,对于课堂上学教案的使用意义当然不容小视。
(2)课后备课
一般来说,课上完了,学教案用了,好像已经没事了。而事实上,一堂课刚刚上完,学教案使用是否“趁手”是最有感觉的。目标设定是否恰当,能否实现;内容设置是否符合课堂实际,能否顺利完成;检测内容是否合适,难度是否恰当,能否达到检测的目的;设计的课堂流程是否顺畅,师生合作是否和谐;整堂课下来,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语文素养有效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能在课后进行及时反思总结,对学教案的优点进行提炼,对学教案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有利于对学教案进行完善,下次使用时就有了较好的蓝本。
这样做,不但能积累可供以后使用的文本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次次的反思总结,积累编写学教案的经验,让学教案编写工作更顺利,便于以后编写学教案第一次就完善成型。这种“一次成型”的学教案编写,既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强了学教案使用的实效。
2.个人“二次备课”
个人“二次备课”也应做好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两项工作。
(1)课前备课
再好的学教案也只有符合自己班情、学情的才是最好的。备课组统一编写的学教案再好,毕竟是集体共用的,带有很强的通用性,因而,每个老师上课前针对学教案使用的“二次备课”就尤为重要了。
每个老师必须结合本班的特点和情况,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对已经编好的通用学教案进行加工,从目标设定、内容调整、问题选择、难度变化等方面进行“增、删、调、变”等具有针对性的再创造,形成适合本班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较为实用的“自用学案”。切不能不顾学情盲目照搬学案,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必定是费力不讨好,收效甚微。
(2)课后备课
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一定不要认为一堂课完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便完成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完成了,学教案的使命也完成了。老师必须通过课后的“二次备课”来了解课堂效果的好坏,认真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及时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并能根据信息,尽快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质的判断和量的分析。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理和理解掌握情况,课堂组织调控是否合理有效,等等。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获得信息反馈,既是对学教案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又能根据课堂实践,及时总结学教案的优缺点,发现问题,提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以便对学教案文本进行修订,为学教案使用积累经验。
总之,“二次备课”是根据现代教学认识论和学习心理理论提出的,遵循和反映现代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改进“学案导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现实意义。集体“二次备课”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编写出较为成熟实用的优秀学案,而且有助于更好使用学教案,充分发挥学教案在导学中作用,实现课堂高效。而通过教师个人“二次备课”,不仅能通过教师个人智慧让学教案在班级学习中发挥出卓有实效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师展现自己个人的独特魅力,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