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现代教育要求学校创设一定的文化氛围,使学校每一次活动、每一个角落都带有育人的功能,让每位走进校园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近年来,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从“一个核心”“四个维度”人手,打造涵盖学校各项工作,贯穿教育各个环节的有机体系,走出了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
学校的历史发展、办学理念、管理策略、师生素养、质量意识、校园环境、育人氛围等方面的总和构成了学校的文化。《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要打造出优秀的校园文化,必须由一个核心来统领学校的各方面,这个核心就是学校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学校的内涵。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核心的文化精神,工作势必主次不明,零散繁杂,效率低下。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校逐渐明确了以“真”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围绕“真”字,提出“三真”“三实”思想: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做事要“认真”,干事要“求真”,遇事要“较真”,工作中“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我校的“真”文化建设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千世界,光怪陆离,良莠混杂,小学生年少懵懂,明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较弱,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立德树人,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出了“做真人,求真知”校训。我校“真”文化建设还具有真挚的情感根源。学校是已故慈善家郑兆财先生捐资兴办的,郑先生“爱国、爱乡”的真情打动着每一位师生员工。他的“大义、大情、大举”是一种“真”的精神。十年校庆之际,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欣然题词:“十年办学,成绩斐然;爱国爱乡,真情可嘉。”郑先生的这种真情是我校建设真文化的永久动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
世界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为培养师生健全人格,我们从“四个维度”人手,为师生提供一个充满诗意、充满智慧、充满快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的发展趋于“求真、向善、尚美”的目标,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一)传承学校精神文化,促进内涵发展。确立了学校的核心文化后,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将学校的精神传播给广大师生,提高他们对学校内涵的认同,并通过他们将学校的精神传承并发扬,不断完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提高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学校通过开展“讲诚信做真人”主题演讲比赛、“说真话做真事”征文书画比赛、“我来说真话”主题队会、办“真心真情”手抄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师生体验“真”氛围,感受“真”文化;使师生明白不仅要在学问上追求真理,更重要的是在做人上追求真实,对人,对国家,对社会付以真心、真情,以真诚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让每一件事都实实在在,无半点虚假。
(二)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促进规范发展。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制度管理是当代学校管理的基本模式,良好的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我校特别重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从校务、德育、教学、科研、电教、后勤六大方面订立较为全面的制度,编撰成《郑梁梅小学管理制度汇编》,并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不断修订,努力构建标准明确、程序严密、配套完善、有效实用的制度体系。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师生认可的制度,着力抓好落实;对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进行修订完善;对于工作中制度缺失的,抓紧研究建立新制度。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引领学校行为文化,促进质量发展。广大师生是学校的主人,也是当代小学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学校的精神必须落实在师生的具体行为上,重点是落实在教学行为上。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主场所,是人文和思想的集散地,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我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真”核心文化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反思三个环节中做到真实,不虚假。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编写尽可能详细的教学预案;课堂上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寓教于乐,收获知识;课后认真反思,不一味吹捧,不自吹自擂。学校提出“学生欢迎的课就是好课”,实行“推门听课”制度,领导和组内教师可随时走进任何一位老师的课堂,追求课堂的真实性。
(四)丰富学校物质文化,促进环境发展。墨子有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变,其色也变”。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巨大的熏陶感染作用。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象层,它包括学校建筑文化、环境文化、设施设备文化、标志文化多个方面。我校着力通过整体布局、局部展示来打造校园人文景观,凸显“真”文化氛围。校门口的景观石上雕刻着反映核心文化的“真”字,辦公楼命名为“求真楼”,两幢教学楼分别冠名为“崇真楼”和“维真楼”,意在让“真”文化引领师生前进。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都制成宣传牌镶嵌在学校醒目处。两百多块刻有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一心向学的名人名言宣传牌张贴或悬挂在教室内外。学校精心建设了“校园文化长廊”,定期更换内容,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举措进行宣传,对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
学校的历史发展、办学理念、管理策略、师生素养、质量意识、校园环境、育人氛围等方面的总和构成了学校的文化。《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要打造出优秀的校园文化,必须由一个核心来统领学校的各方面,这个核心就是学校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学校的内涵。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核心的文化精神,工作势必主次不明,零散繁杂,效率低下。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校逐渐明确了以“真”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围绕“真”字,提出“三真”“三实”思想: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做事要“认真”,干事要“求真”,遇事要“较真”,工作中“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我校的“真”文化建设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千世界,光怪陆离,良莠混杂,小学生年少懵懂,明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较弱,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立德树人,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出了“做真人,求真知”校训。我校“真”文化建设还具有真挚的情感根源。学校是已故慈善家郑兆财先生捐资兴办的,郑先生“爱国、爱乡”的真情打动着每一位师生员工。他的“大义、大情、大举”是一种“真”的精神。十年校庆之际,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欣然题词:“十年办学,成绩斐然;爱国爱乡,真情可嘉。”郑先生的这种真情是我校建设真文化的永久动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
世界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为培养师生健全人格,我们从“四个维度”人手,为师生提供一个充满诗意、充满智慧、充满快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的发展趋于“求真、向善、尚美”的目标,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一)传承学校精神文化,促进内涵发展。确立了学校的核心文化后,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将学校的精神传播给广大师生,提高他们对学校内涵的认同,并通过他们将学校的精神传承并发扬,不断完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提高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学校通过开展“讲诚信做真人”主题演讲比赛、“说真话做真事”征文书画比赛、“我来说真话”主题队会、办“真心真情”手抄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师生体验“真”氛围,感受“真”文化;使师生明白不仅要在学问上追求真理,更重要的是在做人上追求真实,对人,对国家,对社会付以真心、真情,以真诚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让每一件事都实实在在,无半点虚假。
(二)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促进规范发展。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制度管理是当代学校管理的基本模式,良好的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我校特别重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从校务、德育、教学、科研、电教、后勤六大方面订立较为全面的制度,编撰成《郑梁梅小学管理制度汇编》,并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不断修订,努力构建标准明确、程序严密、配套完善、有效实用的制度体系。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师生认可的制度,着力抓好落实;对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进行修订完善;对于工作中制度缺失的,抓紧研究建立新制度。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引领学校行为文化,促进质量发展。广大师生是学校的主人,也是当代小学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学校的精神必须落实在师生的具体行为上,重点是落实在教学行为上。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主场所,是人文和思想的集散地,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我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真”核心文化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反思三个环节中做到真实,不虚假。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编写尽可能详细的教学预案;课堂上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寓教于乐,收获知识;课后认真反思,不一味吹捧,不自吹自擂。学校提出“学生欢迎的课就是好课”,实行“推门听课”制度,领导和组内教师可随时走进任何一位老师的课堂,追求课堂的真实性。
(四)丰富学校物质文化,促进环境发展。墨子有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变,其色也变”。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巨大的熏陶感染作用。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象层,它包括学校建筑文化、环境文化、设施设备文化、标志文化多个方面。我校着力通过整体布局、局部展示来打造校园人文景观,凸显“真”文化氛围。校门口的景观石上雕刻着反映核心文化的“真”字,辦公楼命名为“求真楼”,两幢教学楼分别冠名为“崇真楼”和“维真楼”,意在让“真”文化引领师生前进。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都制成宣传牌镶嵌在学校醒目处。两百多块刻有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一心向学的名人名言宣传牌张贴或悬挂在教室内外。学校精心建设了“校园文化长廊”,定期更换内容,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举措进行宣传,对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