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经》第一章中关键字的英译合理性的分析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原型理论分析翻译的基础之上,遵循了《道德经》自身所体现出基本意义和作者其他的篇章中对着重进行翻译的几个关键字词从不同测面进行的分析,进而再从《道德经》自身的意义结合原型理论的思考对关键字的各个不同翻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性别歧视;就业;女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051-015
  
  《道德经》,老子所作的这本古书名作,先后经历了许多中外学者的翻译和注释。关于其中第一篇“道可道,非常道…”以及其中几个关键字的相关翻译就非常多,中外不少学者都对它给出了以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英文翻译。第一篇当中的翻译有几个难点和重点,这篇论文着重探讨第一个和第二个“道”和常的翻译的合理性。联系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等理论来分析这些翻译的样例的合理性,为我们对翻译的思考给予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范畴和层面。因为原型不等同于原始形态或原始模型,而是样例的整合和抽象,而翻译的定义、本质、标准,等值、可译性等可以看作原型样例间的各种配置。原型会随着不同样例的增加而扩展。那么,不同样例的不断整合,接近原作原型的样例会越来越多,无数译作样例的配置和整合可以逐渐形成译作原型,为译作原型的形成提供了样例。
  
  一、关于《道德经》及其英译的概况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价值和蕴含的智慧,为中外学者所吸收并进行研究,随着不同国家的学者对它的研究的深入,它的英译版本也逐渐变得相当之多。
  对《道德经》第一章中的几个关键字,如“道可道,非常道”中的两个“道”字,以及接下来的“故常无欲”中的“常”的英译,各个学者有自身学习经验和认知经验作为基础,我们可以想见,在翻译这些关键字和整个第一章的时候,除开基础性的翻译技巧,译者们对于《道德经》已经先秦时期文化的理解和了解,每个人头脑中不同经验基础的奠基和对这个英译样例与原型的相似性的不同理解,都可以得出不同的英译样例。
  我们可以第一章的第一句的英译来举例,如"Tao called Tao is not Tao","Nature can never be completely described,for such a description of Nature would have to duplicate Nature","he Way that carl be described is not the absolute Way",以及"Words cannot describe the Tao.and The Tao cannot be named.That which is etemal is unnamable"等等。
  对于《道德经》第一章中“道”和“名”的翻译,经过对中外学者众多的英译样例的阅读以及对《道德经》第一章及其其他章节的思考,以及认知语言学中关于原型理论的理解,这篇论文着重于对第一个和第二个“道”以及“常”的不同英译样例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二、《道德经》在其他章节中的对几个关键字的阐释
  
  我认为,《道德经》中的第一个“道”翻译成英文,应该是“Tao”或者“Dao”:第二个“道”最好翻译为“to be Taoed”:而“常”则应取“eternal”或者是“everlast-ing”。从《道德经》作者在其他章节中,我们能够从一些不同的侧面看出老子其实已经对这“道”这个关键字。
  首先来说说第一个“道”字。我所看到译文中,“道”被翻译成了“The telTns”,还有其他版本的各种译法,比如Logos,Way,Namre,Direction,Road,Spirit,Principle,Providence,Ineffable等等。但我个人并不十分赞同所有这些不同的翻译方式。
  第一,“道”的范畴自作者本身的思考以及对古代其他文人的理解的影响就各不相同。《道德经》年代距今已非常久远,汉字的演变,从象形指事形声到会意(合体造字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慢慢简化,期间各个字词发生的意义和所指的变化,是非常大的,那么我觉得,如果能在同一作者或者相近年代的作者书籍中寻找相关答案,或许比我们今天的从某些侧面进行猜测更能找到接近的答案。
  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字出现过多次。首先当然是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眇:
  常有欲。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最后一句中的意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老子在第一章中对“道”的定义,“道”是非常玄妙深远的,是天地间生成万物的总的途径。
  历史上,韩非子的时代距离老子的时代较近,并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他有一句评价是“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很明显,他对老子的“道”的理解是唯物性的,还有其他学者也从唯物的角度来考虑这个字的意义。自东汉末年道魏晋时代。有的学者领悟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继而肯定宇宙的本体为一个“无”。称之玄学。随着之后佛学的流传和兴盛,两者结合,对于“道”的解释便倾向于唯心论了。所以,“道”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这是一个争论的话题。而从老子在这一章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认识受主管的限制,受主观欲望的蒙蔽:只有经常没有主观欲望的人,才能领悟到“道”的精髓于奥妙,而“道”和“名”的关系,其实就是“名”与“实”的关系,天地存在于概念之先,独立于思维之外,而万物的本源。可以用概念“名”来说明,所以,老子自身应该是从唯物的角度来定义“道”的理论的。
  但即使能看出老子自己对“道”定义的角度,我还是觉得,《道德经》对“道”所下的定义和范畴,并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层面,而是涵盖了许多的思维层次。
  又如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在这一章中,对“道”做出了具体的描述,“道”摸不着,看不见,空虚无形,又像万物的主宰,无影无形,但又确实存在。不知道它是哪个时代产生的,大概是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道”虽然空虚无形,但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支配着一切,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赖以生存的力量。   而在第九章中,
  持之盈之,不若其己。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富贵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一章具体讲解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贪慕权贵往往就得寸进尺,恃才傲物总是锋芒毕露。最后这种人往往自己招来祸端。老子劝说世人功成之后不以功自居,且只有功成名就则身退,这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而对于遵循自然规律的“道”才能长久的描述,第十六章中也做出了具体的阐述。我觉得在这里,老子已经把那个虚无,宇宙先与帝出现的初始之“道”从一个侧面具体化了,不再是不可形状混沌虚无,而已经成了“自然规律”的代名词了。而第十五章中,也把古代精于“道”的人,直接标示为是深远通达,深刻难以理解,并且庄重豁达宽厚不骄傲自满的人,这里的“道”用来形容“得道”之人的品行,其具体性似乎又深入了。
  那么老子到底自己对“道”是否有一种具体的清晰的涵盖面能被囊括于一个比较狭窄的层面上的定义,我觉得似乎越深入道德经各篇仔细研读,越觉得似乎是没有的。从第一章开始到最后一章,期间对“道”的描述从虚无,无法形状,先于帝而存,到处事的哲学,世间万物,尤其是水的跌涨规律来举例演说。再到后来作为一个“得道”之人的品格,继而还有讲述君主如何用“道”来治理国家,这似乎又成了社会的某些规律了。老子自身似乎对“道”的理解是比较丰富的,那么我想,这样丰富的涵义,到底能否翻译为许多人采用的way,Nature,Direction,Road,Spirit,Principle等等这些比较直接指向单一意义的词语。英语国家的人们就仅凭这几个词语能够理解出老子“道”的丰富涵义么?翻译成God,把“道”上升到了含有神学的角度,虽然也讲得通,但我觉得是不是未免有些牵强之意。
  再来看也有同学提出过的第二十五章,其中能找到关于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概括性比较强解释。
  有物昆(通“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
  廖呵!
  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日道,
  吾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
  逝日远,远日反。
  道大,王大,地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独立长存永不改变,循环运行永不枯竭。可以称为万事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称就勉强称之为“道”,再勉强称它为“大”。它无边无际运行不止,延伸到遥远。延伸到遥远又返归到根源。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这四大,人也就是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取法于自然。
  很明显,这应该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描述中比较完满的一篇篇章了。不仅讲述了“道”的名状,还把它的起源,它的特性,和天地人的关系,一一理清,我觉得如果说要对“道”选择一个单词来翻译它,那么,从这一篇章中来理解翻译“道”是最佳的。
  那么,老子自身其实对于“道”到底应该如何下一定义,还是处于混沌状态。这个定义其实是很表面的,因为他自己也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
  所以,回到翻译样例上,比如说the terms,我觉得有欠妥当,比较表面化。而其他的翻译,Nature,Direction,Road,Spirit,Principle,Way等等,都从译者自己对《道德经》的各种不同理解的方向和侧面来翻译的,时代距今的久远,使即使中国人理解它尚且困难,那么,这些其中好多的外国译者,纵使他们有一些还是专门研究先秦思想的研究者,总觉得他们的理解对比《道德经》的总体思想境界还是有不少差距,他们的理解尚且如此,那么,他们的译作能否引导阅读译作的外国读者比较正确全面的理解“道”,我觉得就很难说了。
  
  三、根据原型以及最佳样例的分析
  
  从我理解的原型原理来理解这个翻译,我觉得在论文讲解中给我们讲的Org(2000)则译为TAO(Truth)很有道理。好像这个“道”直接翻译成某个具体的英文意义相关的单词都不大可行,貌似直接音译则成为了当最佳的选择。最佳样例具有罕见性,接近完美的翻译是罕见的。在这个活动中,目标是寻找最佳原语样例并用最佳目的语样例加以表达,又比如,这些译法各有优势与不足,但都是力图全面地表达“道”的意义,都力图成为“道”的最佳英译样例。从发展的眼光看,随着中国语言文化对西方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深,音译或许会成为“道”的最佳目的语样例“,”可见,“道”的翻译必然涉及如何科学研究“道”的意义,涉及如何表达才能使译文与原文在风格等各因素上相接近等技术性问题,而关键在于样例的相似程度与可整合程度“如果”道“的翻译从基于原型理论的科学角度来看的话,再综合我前面对于老子以及其他学者对“道”的不同翻译和理解,我觉得,直接的翻译可以选择音译。但是在寻找最佳样例,往最佳样例发展的过程才是翻译的目的来说的话,这些作者的上百个翻译,应该作为以目的语为母语的读者的背景知识来了解,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翻译的不断整合,不断接近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对等,能给这些读者在脑海中形成对“道”的越发接近最佳样例的那种理解过程。而音译作为翻译,则是站在一个不破坏“道”的真实内涵和范畴的角度和层面上来展示其涵义的一个选择。
  而第二个“道”,翻译成以下多种版本,如‘to be called’,‘to be followed’,‘to be spoken’,‘to be known’,‘to be described’,‘to be discussed’,‘to be charted’,‘to be defined’,‘to be told’,‘to be named’,‘to be spoken of’,‘to be expressed’,‘to be a guide’,‘to be accepted’,‘to be regarded as(The way)’,‘to be talked about’,‘to be understood’,‘to be guided’,‘to become’,‘to be’,‘to be spewed out’,‘to be voiced’,‘to be perceived’,‘to be experti-enced’,‘to be trodden’,‘to be walked’,‘to be be-spoken’,‘to be taught’,‘to be put in words’,‘to be explained’,‘to be reasoned’,‘to be stated’,‘to be e-nunciated’。‘to be uttered’或直接是‘to be Taoed’。我觉得作为名词的“道”我更倾向于直接音译,那么第二个做动词的“道”,应该选择‘to be Taoed’更有利于使以目的语为母语的读者联系第一个“道”并以多个版本的译作为背景来理解《道德经》。两者为一个连续的意义,音译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歧义。也没有曲解“道”的意义范畴,但还是需要不同译作在大脑理解上的不断整合来接近最佳样例。
  关于“常”的翻译,译本也各有不同,我觉得这也是这一章中的难点。‘etemal’,‘popular or comnlon’,‘absolute’,‘primal’,‘cosmic’,‘tme’,‘general’,‘perennial’,‘invariant’,‘unchanging’,‘entire’,‘or-dinary’,‘Immortal’,‘Ultimate’,‘ever-abiding’,‘immutable’等等都是相关的翻译版本,其理解的意义和角度都各有不同。在老子的时代,“常”作为形容词大概有三个涵义,1)‘constant/invariable’:2)‘ordi-nary/conmaon/normal’以及3)‘fixed/established’。参见《道德经》中其他章节的“常”的意义来看,比如第十六章中“复命,常也。知常,明也…”,这里的“常”明显带有“永恒不变的规律”的意思所以翻译为‘eter-nal/everlasting’比较贴合其意。
  以上是我对《道德经》第一章中某几个难点的翻译的思考以及所学原型原理以及相关的翻译理论在翻译中运用的解。因为思考有限,考虑仅限于这我所看到的译本里一些的难点,其中不合理之处难免,并且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比如,由于断句的不同。而带来的翻译方式的不同应该如何去思考,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继续进行思考的,尤其是和认知语言学一些相关理论的联系思考,我想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提高和深入。
其他文献
摘要:在以中国传统哲学的依托下,中国画色彩历经从随类附彩重“周有色”到“墨分五色”的演变。从有色发展到“无色”,形成了中国画色彩独有的设色面貌和色彩系统,世易时移,历史进入20世纪的工业化时代、后现代时代,审美意识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统色彩观在现代境遇中如何转型,在中国画多维度、多向度的现代化转型中该起到怎样的作用,是当代中国画众多问题中很有价值的一个思考方向。  关键词:中国画;随类附彩;色彩;
期刊
摘要:毒品犯罪是一种特殊的刑事犯罪,具有隐蔽性、组织性、国际性、暴力性、秘密性等特征。毒品犯罪这些特征使得查缉毒品犯罪组织和犯人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毒品犯罪的特征,文章探讨了毒品犯罪的侦查对策。  关键词:毒品犯罪;秘密性;特殊侦查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062-018    一、毒品犯罪的特点    毒品犯罪不同于一般刑事犯罪,
期刊
摘要:《呼啸山庄》因其罕见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难解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那狂风暴雨的爱和撕心裂肺的怨交织在一起;家常之爱和超人世之爱构成一幅黑白分明的画卷:常遭北风肆虐的呼啸山庄和静若死水的画眉山庄形成强烈的对照;双重人格奇特地集于人物一身。这众多的“不一”:山庄和田庄两个“世界”的不一;爱和怨的不一;家常之爱和超人世之爱的不一;双重人格的不一等等;却共同构成了艾米莉
期刊
An Expaniment on the Role of Note-taking As Regards Possessing Key Information among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Novices.  Abstract:This study discusses via an empirical study the role of note-taking in
期刊
摘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对英语学习与教学有很深远的实践意义。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作为一种尺度参照的水平考试尤其强调了这一点。然而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的导致他们考试成绩并不令人满意。基于对五十位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的问卷和访谈,本文作者发现他们过多关注个别词的意思,从而忽视全文的结构和整篇文章的主旨意义。问卷的数据还显示被调查的学
期刊
摘要:和谐师生关系是成功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受教育者(学生)消除对立意识后与教育者(教师)在心灵上的真正交融,它们的关系属于各自主体化的对象化的审美关系。我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就是要用审美教育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保持教育中的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平衡性,成功地将学生的个体从自然的欲求状态渡化到理性的秩序状态,造就有创造性的学生个体。最终将师生关系由“他律”走向“自律”,
期刊
摘要:谚语是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个性。如何有效地翻译谚语历来是翻译的难点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译品的成功与否,本文拟就英汉谚语互译的方法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些探讨。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039-011    引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
期刊
摘要:本文从金融监管主体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中美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并将两者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在借鉴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基础上。中国应建立适合国情的金融监管体制。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比较  中图分类号:F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058-017    一、金融监管体制概述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施加影响的一整套机制和
期刊
摘要:语音学习是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现阶段。进人大学的学生语音状况很差,选使得大学语音教学尤为重要。本文强调在我国大学进行语音教学必须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特点,并以语音中的音段音位、重音和语调的教学为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语音教学方案。  关键词:中国学习者特点;大学语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042-01
期刊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本文主要从网络的时代性和重要性出发,通过网络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剖析青少年极易沉迷于互联网的原因,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互联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并对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网络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3—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