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人生的轨迹实际上是一个怪圈,他一手制造了别人的悲剧,更加浓了自己的悲剧色彩。他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受害者,毁灭了他人,也毁灭了自己,逃脱不了命运的无奈与凄凉。
【关键词】悲剧;怪圈;无奈;凄凉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281-01
1制造他人的悲剧
周朴园虽然受到过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但早已被其浓重的封建性抵消了,这也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决定的。他把建立“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作为自己的最高任务。周公馆的一切人,都笼罩在周朴园的封建专制和精神威压的阴影之下,容不得任何个人意志的存在,更没有什么自由、平等可言。人的灵魂在压抑中不断地被吞噬,变得绝望、怪戾。
周朴园和当时的封本家一样,既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又具有浓厚的封他残忍自私,干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坏事,他的“兴家立建立在无数工人的生命和血汗之上的。早年在哈尔滨包桥,周朴园故意让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两千多小工。血腥手段发家,残酷剥削工人,甚至勾结官府,镇压工人在家庭中实行封建家长专制,扼杀人性,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冷酷自私、独断专横,这是一切封建资本家的典型也是周朴园的本质属性。
蘩漪的悲剧,有周萍的责任,但根源还是在周朴园的身上。她虽然是一个旧式女人,但年轻、美貌、明慧而热情,又受到过一点新式教育,带有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蘩漪渴望自由,渴望爱情,但不幸的命运却使她掉进了周公馆这口“黑暗的井”中,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周朴园。在这个阴冷、专横而又自私的丈夫那里,她得不到半点温情和爱意。只能忍受着威压,屈辱的服从。这种冷酷的生活和长期的精神蹂躏,使蘩漪成为一个性格忧郁阴险的女人。她在绝望中抓住了周萍这颗救命稻草,背上了“乱伦”的精神枷锁,过的是“母亲不是母亲,情人不是情人”的不人不鬼、半死不活的日子。繁漪的内心燃烧着不息的生命烈火,具有酷爱自由和争取自由的天性,但她不幸落在了周公馆,成了笼中困兽。这使得繁漪的反抗和报复更加疯狂,变态,不顾一切,宁可烧死,也不愿再闷死、渴死。
周朴园残忍地抛弃侍萍,把她赶出周家大门,又一手制造了侍萍的人生悲剧。他不仅赶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还把她和刚出生仅三天的孩子逼上了绝路。三十年前,身为封建大爷的周朴园与家中下人梅妈的女儿侍萍相爱,并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了两个儿子。然而,为了娶进有钱、有门第的富小组,他残忍地抛弃了侍萍,在年三十的晚上把她赶出了家。剧中虽然没有具体表现三十年前周朴园和侍萍两人从相到同居的爱情生活,但我们从两人对往事的回忆和许多台词中,还是不难看出当年的一些实际情形的。当年侍萍来到周家,引起周朴园的注意并产生爱慕之心,然是因为侍萍年轻、美貌、温柔贤慧而又知书识礼,拥有别具一格的气质、风韵,绝非一般女佣人可比。但并不能等同于那种少爷勾引、玩弄丫环、婢女的故事,因为侍萍也同样倾心于位见多识广,风度不凡的大少爷。周朴园与侍萍当年虽非明媒正娶,也不能说是完全平等爱情,可他们毕竟在一起度过了三年实际上的夫妻生活,并生下了两个儿子,这段短暂的爱情,无论是对周朴园,还是鲁侍萍都是幸福的。可瞬间的快乐却是永远的痛。最后的抛弃这种选择有封建家庭的逼迫,但最根本的是周朴园头脑中浓重的封建和剥削阶级残忍自私的本性所决定的。他对侍萍三十年的一切怀念,都是在认为侍萍早已死去的情况下进行的精神上的自我消释行为。当他得知站在面前的苍老的妇人就是当年的侍萍时,陡然变色了。眼前的情景,使他断定侍萍的出现,将会伤害到他自身的实际利益,破坏他所极力维护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因而不惜要用金钱把她打发走,连鲁贵、四凤也辞掉了。这一切表明,在情感与金钱、地位的冲突中周朴园选择了后者,侍萍则成了“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的牺牲品,最终周朴园亲手制造了鲁侍萍失去儿女的悲惨结局。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悲剧虽然直接是蘩漪报复所致,但根源还是周朴园的罪过。
2制造自己的悲剧
作为一个封建家长,周朴园自身不仅过着虚伪的生活,而且满脑子里都是封建伦理纲常。他要努力把周家造成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以维护他外在的“体面”形象。在家里,他总是把自己放在家庭领导的核心位置,时时处处对妻儿指手划脚地进行批评和谴责。他的严厉、专横统治注定要拉开他与妻儿间的距离。所以在周萍和周冲对他的敬畏和恐惧当中,周园失去了他本应享有的天伦之乐。周冲见到繁漪时母子之间的那种高兴、快乐、亲热,以及畅所欲言,在周朴园的生活当中却是一片空白。相反,当周朴园出现在他们母子面前所有的愉快和欢乐都随着他到来而烟消云散。周冲见到父亲时不仅把自己想说的话咽回去,而且对周朴园所有的观点和看法都持反对和否定的态度。这不仅是统治者和被统治之间的对立和隔阂,更是不同的价值观——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所形成的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使他们本就缺少温情的父子关系更加冷漠。长子周萍已经成年却无所事事,任凭他独自在外打拚。妻子繁漪对他有着极深的怨恨,他们之间只有专制与反抗,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感情可言。
家庭里的成员一个个站在了周朴园的对立面,使他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独者,陷入更深的情感矛盾之中。三十年挚爱的怀念和深深的罪恶感如同一把双刃剑牢牢地刺在他灵魂的深处。
3生存的无奈与凄凉
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人,周朴园的遭遇、命运不可避免地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作为社会的人,周朴园的性格又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所处阶级的特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家化的封建官僚、封建家长。他专制、伪善、用旧道德来装扮自己,这些都带有明显的封建地主色彩;他薄情、阴险、狠毒,认为金钱可以买来一切,这些都是资本家所特有的。因此周朴园的思想、作风、道德、气质是杂交的,而这些特征是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铸就的,故而周朴园的悲剧人生就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在感情上是苍白的,命运是悲惨的。他的良知又何尝不曾清清楚楚地告诉他,他是不道德,只不过,他是无力也不能改变罢了。
周朴园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的人,是具有人性的“真”。同样,出于人的性,他也向往着生活的“美”。只是,特定的历史、社会环造成他人性的真只能和道德的丑相结合,这就是其悲剧性所在了。他宁愿生活在虚假的痛苦当中,也不愿放弃面子;他宁愿去营造一个表面上看似“最圆满、最秩序”的家庭,也不愿抓住眼前真实的爱情。这就是周朴的性格,这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传统文化培出来的人格分裂的男人的道德和良心的自责,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陷入了无穷的罪恶的深渊。
文化的惯性一方面他继续进行着现实的人性犯罪,一方面又使他进行着灵魂的自我救赎。但是周朴园的一切的努力及周家所有的尊严都在繁漪的反抗当中被彻底撕毁,周朴园所有的圆满而有序的家庭理想都在繁漪雷雨般的反抗声中彻底坍塌下来,他终于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悲剧怪圈里的他只拥有了生存的无奈和命运的凄凉。
【关键词】悲剧;怪圈;无奈;凄凉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281-01
1制造他人的悲剧
周朴园虽然受到过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但早已被其浓重的封建性抵消了,这也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决定的。他把建立“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作为自己的最高任务。周公馆的一切人,都笼罩在周朴园的封建专制和精神威压的阴影之下,容不得任何个人意志的存在,更没有什么自由、平等可言。人的灵魂在压抑中不断地被吞噬,变得绝望、怪戾。
周朴园和当时的封本家一样,既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又具有浓厚的封他残忍自私,干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坏事,他的“兴家立建立在无数工人的生命和血汗之上的。早年在哈尔滨包桥,周朴园故意让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两千多小工。血腥手段发家,残酷剥削工人,甚至勾结官府,镇压工人在家庭中实行封建家长专制,扼杀人性,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冷酷自私、独断专横,这是一切封建资本家的典型也是周朴园的本质属性。
蘩漪的悲剧,有周萍的责任,但根源还是在周朴园的身上。她虽然是一个旧式女人,但年轻、美貌、明慧而热情,又受到过一点新式教育,带有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蘩漪渴望自由,渴望爱情,但不幸的命运却使她掉进了周公馆这口“黑暗的井”中,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周朴园。在这个阴冷、专横而又自私的丈夫那里,她得不到半点温情和爱意。只能忍受着威压,屈辱的服从。这种冷酷的生活和长期的精神蹂躏,使蘩漪成为一个性格忧郁阴险的女人。她在绝望中抓住了周萍这颗救命稻草,背上了“乱伦”的精神枷锁,过的是“母亲不是母亲,情人不是情人”的不人不鬼、半死不活的日子。繁漪的内心燃烧着不息的生命烈火,具有酷爱自由和争取自由的天性,但她不幸落在了周公馆,成了笼中困兽。这使得繁漪的反抗和报复更加疯狂,变态,不顾一切,宁可烧死,也不愿再闷死、渴死。
周朴园残忍地抛弃侍萍,把她赶出周家大门,又一手制造了侍萍的人生悲剧。他不仅赶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还把她和刚出生仅三天的孩子逼上了绝路。三十年前,身为封建大爷的周朴园与家中下人梅妈的女儿侍萍相爱,并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了两个儿子。然而,为了娶进有钱、有门第的富小组,他残忍地抛弃了侍萍,在年三十的晚上把她赶出了家。剧中虽然没有具体表现三十年前周朴园和侍萍两人从相到同居的爱情生活,但我们从两人对往事的回忆和许多台词中,还是不难看出当年的一些实际情形的。当年侍萍来到周家,引起周朴园的注意并产生爱慕之心,然是因为侍萍年轻、美貌、温柔贤慧而又知书识礼,拥有别具一格的气质、风韵,绝非一般女佣人可比。但并不能等同于那种少爷勾引、玩弄丫环、婢女的故事,因为侍萍也同样倾心于位见多识广,风度不凡的大少爷。周朴园与侍萍当年虽非明媒正娶,也不能说是完全平等爱情,可他们毕竟在一起度过了三年实际上的夫妻生活,并生下了两个儿子,这段短暂的爱情,无论是对周朴园,还是鲁侍萍都是幸福的。可瞬间的快乐却是永远的痛。最后的抛弃这种选择有封建家庭的逼迫,但最根本的是周朴园头脑中浓重的封建和剥削阶级残忍自私的本性所决定的。他对侍萍三十年的一切怀念,都是在认为侍萍早已死去的情况下进行的精神上的自我消释行为。当他得知站在面前的苍老的妇人就是当年的侍萍时,陡然变色了。眼前的情景,使他断定侍萍的出现,将会伤害到他自身的实际利益,破坏他所极力维护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因而不惜要用金钱把她打发走,连鲁贵、四凤也辞掉了。这一切表明,在情感与金钱、地位的冲突中周朴园选择了后者,侍萍则成了“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的牺牲品,最终周朴园亲手制造了鲁侍萍失去儿女的悲惨结局。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悲剧虽然直接是蘩漪报复所致,但根源还是周朴园的罪过。
2制造自己的悲剧
作为一个封建家长,周朴园自身不仅过着虚伪的生活,而且满脑子里都是封建伦理纲常。他要努力把周家造成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以维护他外在的“体面”形象。在家里,他总是把自己放在家庭领导的核心位置,时时处处对妻儿指手划脚地进行批评和谴责。他的严厉、专横统治注定要拉开他与妻儿间的距离。所以在周萍和周冲对他的敬畏和恐惧当中,周园失去了他本应享有的天伦之乐。周冲见到繁漪时母子之间的那种高兴、快乐、亲热,以及畅所欲言,在周朴园的生活当中却是一片空白。相反,当周朴园出现在他们母子面前所有的愉快和欢乐都随着他到来而烟消云散。周冲见到父亲时不仅把自己想说的话咽回去,而且对周朴园所有的观点和看法都持反对和否定的态度。这不仅是统治者和被统治之间的对立和隔阂,更是不同的价值观——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所形成的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使他们本就缺少温情的父子关系更加冷漠。长子周萍已经成年却无所事事,任凭他独自在外打拚。妻子繁漪对他有着极深的怨恨,他们之间只有专制与反抗,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感情可言。
家庭里的成员一个个站在了周朴园的对立面,使他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独者,陷入更深的情感矛盾之中。三十年挚爱的怀念和深深的罪恶感如同一把双刃剑牢牢地刺在他灵魂的深处。
3生存的无奈与凄凉
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人,周朴园的遭遇、命运不可避免地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作为社会的人,周朴园的性格又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所处阶级的特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家化的封建官僚、封建家长。他专制、伪善、用旧道德来装扮自己,这些都带有明显的封建地主色彩;他薄情、阴险、狠毒,认为金钱可以买来一切,这些都是资本家所特有的。因此周朴园的思想、作风、道德、气质是杂交的,而这些特征是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铸就的,故而周朴园的悲剧人生就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在感情上是苍白的,命运是悲惨的。他的良知又何尝不曾清清楚楚地告诉他,他是不道德,只不过,他是无力也不能改变罢了。
周朴园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的人,是具有人性的“真”。同样,出于人的性,他也向往着生活的“美”。只是,特定的历史、社会环造成他人性的真只能和道德的丑相结合,这就是其悲剧性所在了。他宁愿生活在虚假的痛苦当中,也不愿放弃面子;他宁愿去营造一个表面上看似“最圆满、最秩序”的家庭,也不愿抓住眼前真实的爱情。这就是周朴的性格,这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传统文化培出来的人格分裂的男人的道德和良心的自责,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陷入了无穷的罪恶的深渊。
文化的惯性一方面他继续进行着现实的人性犯罪,一方面又使他进行着灵魂的自我救赎。但是周朴园的一切的努力及周家所有的尊严都在繁漪的反抗当中被彻底撕毁,周朴园所有的圆满而有序的家庭理想都在繁漪雷雨般的反抗声中彻底坍塌下来,他终于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悲剧怪圈里的他只拥有了生存的无奈和命运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