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关节”轴探讨肠道微生物对膝骨关节炎的影响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ivi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提出了“肠-关节”轴概念。“肠-关节”轴在肠道微生物和关节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肠道微生物的紊乱导致慢性系统性低度炎症,进而加重骨关节炎的病理进程。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可能会通过抑制胃肠或膝关节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来改善膝骨关节炎的症状。笔者基于“肠-关节”轴探讨肠道微生物对膝骨关节炎的潜在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1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续写了社会长期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电气工程从过去的机械化向全自动化转型,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电气工程的效率,也大幅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质量。文章主要分析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优势,探讨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措施,旨在为电网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正>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治理成效关乎着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局,首次明确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四五”规划中对这一目标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指明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前进方向。当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迈向了新阶段、开启了新征程,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治理要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期刊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治理体系主要由中央顶层政策加地方创新政策构成。随着“双碳”进程的推进,对不同措施之间的一致性、政策目标的稳定性、行为主体权利义务边界的清晰性要求将越来越高。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以合法性来源的明确性、法律文本的稳定性、判决结果的一致性、立法程序的正式性塑造“双碳”治理的稳定规范预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体系统筹需求包括:形成“碳中和”远景目标的政策共识、权责有序的管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表明了语言文字运用至关重要,这在考题中有突出的表现。这一现象为语言文字运用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中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中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命题依据以及命题特点来探究语用题编制和测评规律,从而为实际教学和测评提供一点借鉴。
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巅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长效稳定的法治保障。面对实现碳中和任务的紧迫性,我国存在碳中和专门立法缺失、现有政策不能满足实现碳中和的需要和配套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基于此,我国需要构建碳中和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碳中和的严格执法机制、健全碳中和的司法诉讼制度、营造碳中和的良好守法环境、建立碳中和的法律监督机制,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法治保障。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202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新时代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勾勒出中国特色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蓝图。文章在厘清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领导主体、执行主体、参与主体的基础上,认为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目标的提出,源自党对基层治理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是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的最新实践结晶。为此,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碳中和”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数据支撑。在逻辑上,它以全球温升的现实威胁为起点,以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为进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依归。在我国,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环境权并体现环境公平与正义,同时规范主体行为并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碳中和”需与法治相结合,在“静态法律+动态治理”下,“碳中和”法治以科学立法为基础,以高效执法为重点,以公正司法为保障,以
<正>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由此,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已成为政府法律顾问律师的一
期刊
2018年《刑事诉讼法》第三次修改增设并广泛实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刑事诉讼的效率,却也激起对被追诉人合法权益维护的隐忧,尤其是《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一般应当采纳”立法模式,以至于审查起诉阶段签署的认罪认罚具结书几近异化为“准判决书”,此无疑更加凸显了控方的主导地位,加剧了被追诉人客体化境遇。鉴于此,如何在贯彻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时,最大化地保障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就成为了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