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深受传统习惯、升学压力、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以讲演为主要特点的讲演式教学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这种教法主要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的精力主要用于如何备课,以求讲课时能够头头是道,天衣无缝。这种教法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忽略了学生的自学和智力发展,不利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的学习必须亲自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才能真正把知识学到手。因此教学必须把教与学的重心落在“学”上,从发展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入手,把全面开发学生智能作为教学活动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引入“问题讨论法”。
一、“问题讨论法”教学的理论依据
学生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在于学生学的内因。“问题讨论法”能不断增强学生思维过程的积极因素,加速顿悟、灵感和思维自组织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学生在主动进行的自学——探索与解疑过程中,尽快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二、进行“问题讨论法”教学的基本条件
从应用角度看,能否进行这一教法,决定于四个因素:
1、学校社会方面,需要领导和家长的支持,至少不能反对。要让他们确信这种教法不但不会降低教学效果,反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更符合新课改的需要。
2、教材内容方面。不是一切教材内容都能用此方法来上课的,凡是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教材,就能用此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应用于部分综合应用知识的新课、练习课和复习课中。
3、学生方面学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认真听就行了的思想和习惯,这种教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动口、动手、动脑,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争辩,直至把问题搞清楚,学会学懂为止。学生除应具有必需的知识、能力基础外,最主要的是应具有相对独立地进行讨论的思想基础和语言表达基础。还要做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白讨论对于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作用。竭力防止对错误意见的讽刺和哄堂大笑的现象。
4、教师方面,首先必须破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有民主的思想和民主的作风;要有群众观点,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通过讨论、分析,是能自己学会的;还要能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因此,教师除对所讨论的知识应非常熟悉外,自身的素质要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要求。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实际,学会及时、恰当地随机处理讨论中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性。以上四方面是实施“问题讨论法”教学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三、问题讨论法的课堂教学结构
问题讨论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根据这种模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策略上可将问题讨论法课堂教学结构分为四个过程。
1、提出问题的创设情境
提出合适的讨论题目和创设相应的情境是问题讨论法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讨论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题目应具有的特征:
(1)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要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提出问题。如重要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分析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易错、易混的问题等,使讨论能击中要害,在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方面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设问生动具体。题目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明确具体,易于学生理解;题目形式要生动,以利于创设问题的情景;题目的提出要能引人入胜,以利激发兴趣、引起悬念、揭露矛盾。例如,可以从反面提出问题或使问题具有一定奇异性。
(3)深、难、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太简单,学生不经过讨论就可得出完善准确的结论;过深难,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茫然或理不清思路。这样的题目都没有讨论的价值。
(4)具有程序性和启发性。一般说来,学生的智能基础较差,所讨论的问题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或知识相对艰深时,程序细一些,问题的关键宜于表现得明显一些;反之,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或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讨论能力和素养时,问题的程序宜粗一些,问题的关键宜表达得隐晦一些。
(5)题目要与允许的讨论时间相适应。这种讨论要求有足够的时间,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题目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经验积累。二是来自学生自学、练习中提出或暴露的问题和观点,由教师收集、整理和提炼。学生所提的问题和所持的观点可能有不准确之处,但却极有“学生气”,容易被学生接受。把教师的经验与学生的生动表述相结合,就能精炼出好的题目。实践的教训证明,凡涉及的知识面广,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求高、内涵丰富的问题,宜预先公布题目,让学生有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知识准备,才有可能实现深入的高质量的讨论。
2、组织讨论
这一过程是教学过程的重点或核心。其任务是引导学生以问题顺序为中心开展讨论。通过学生独立或相对独立的讨论、质疑和辨析,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对于低层次的讨论,可以直接由全班讨论;对于中、高层次的讨论,可以采用先课堂小组议论或课外准备,然后全班集体讨论。这一环节的要点是处理好学生独立讨论和教师主动指导之间的关系。讨论的主体是学生的,应主要由学生自己立论和反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达到生动、深刻、经久不忘的程度。教师的任何包办或仲裁都会削弱讨论的认知效益和思维效益。但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课前选题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讨论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和控制讨论进程。引导,主要是对所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意义做简明生动的说明,复现或加强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思考并敢于发表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反面意见等等。控制主要是适时地拨正讨论方向、掌握讨论的节奏,根据讨论发展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等等。对低层次的讨论,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可强一些。但教师的一切引导和控制,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学生在讨论中的主人翁地位,不要过早支持正确意见或否定错误意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所讨论问题的深入程度以及学生主动性发挥的程度,问题讨论法教学的组织有三种层次:
(1)由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并在教师主持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性讨论。这种较低层次的讨论,其内容相对较为简单,讨论中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较强,适用较低年级或学生具有有关知识和能力的水平较低的情形。
(2)由教师拟定讨论题目,在全体学生预先(课内或课外)研究题目之后,由教师(或学生)主持讨论。这种中等层次的讨论,其内容相对较为深入,教师仅在关键处进行引导和控制,适用广大中、高年级或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能力具有相当基础的情形。
(3)事先由学生拟出题目,教师提出修正意见,交由全体学生思考后,再由学生主持讨论。讨论中教师基本上只作为讨论成员之一发表意见。这种较高层次的讨论,所涉及的问题可浅可深,主要是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一般适宜在一章或一部分知识学完后进行,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作为课外活动开展。实施时,层次界线不必严格区分,由教师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3、归纳小结
这是强化认识、出成果的环节。归纳小结的内容一般包括理解概念、规律的要点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两个方面。可以由主持人(教师或学生)直接做出精辟的结论,也可以由主持人提出小结性问题,再由参加讨论者做出结论。小结时,属于知识性的结论,要既科学,又逻辑严谨,要从学生语言过渡到教材上的语言。若教材上没有有关结论的直接陈述,则最好用学生自己鲜明生动的语言,但需由教师帮助使之精炼、严谨和准确。属于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结论,要观点明确、层次清晰、通俗易懂、易于再现,同时要注意适用对象、条件和局限性,不可绝对化,以免造成定向思维的消极影响。
4、联系、引申、扩展
实施问题讨论法教学所具有的意义远不止得出正确结论本身。所得的思路和方法的结论一般可用类比、类推去解决同类知识中不同型的问题或不同类知识的同型问题。因此,有必要联系讨论的内容和思想方法,做适当的引申和扩展。其内容主要是:
(1)理解和运用概念规律的巩固性练习题;
(2)训练学生运用讨论所得的思路、方法去解决同类知识的不同型问题和不同类知识的同型问题;
其结论可以在隔一段时间由教师做出,也可组织学生交流研究讨论出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上述四个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多数情况下安排按上述顺序构成教学过程的程序。有时也可以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反复应用这种程序,使讨论层层深入,认识由低级到高级深入发展。
总之,应用“问题讨论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最初步的科研能力。当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并控制问题范围和难度,及时小结,保证讨论的方向。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完善。
一、“问题讨论法”教学的理论依据
学生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在于学生学的内因。“问题讨论法”能不断增强学生思维过程的积极因素,加速顿悟、灵感和思维自组织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学生在主动进行的自学——探索与解疑过程中,尽快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二、进行“问题讨论法”教学的基本条件
从应用角度看,能否进行这一教法,决定于四个因素:
1、学校社会方面,需要领导和家长的支持,至少不能反对。要让他们确信这种教法不但不会降低教学效果,反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更符合新课改的需要。
2、教材内容方面。不是一切教材内容都能用此方法来上课的,凡是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教材,就能用此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应用于部分综合应用知识的新课、练习课和复习课中。
3、学生方面学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认真听就行了的思想和习惯,这种教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动口、动手、动脑,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争辩,直至把问题搞清楚,学会学懂为止。学生除应具有必需的知识、能力基础外,最主要的是应具有相对独立地进行讨论的思想基础和语言表达基础。还要做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白讨论对于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作用。竭力防止对错误意见的讽刺和哄堂大笑的现象。
4、教师方面,首先必须破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有民主的思想和民主的作风;要有群众观点,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通过讨论、分析,是能自己学会的;还要能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因此,教师除对所讨论的知识应非常熟悉外,自身的素质要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要求。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实际,学会及时、恰当地随机处理讨论中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性。以上四方面是实施“问题讨论法”教学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三、问题讨论法的课堂教学结构
问题讨论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根据这种模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策略上可将问题讨论法课堂教学结构分为四个过程。
1、提出问题的创设情境
提出合适的讨论题目和创设相应的情境是问题讨论法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讨论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题目应具有的特征:
(1)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要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提出问题。如重要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分析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易错、易混的问题等,使讨论能击中要害,在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方面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设问生动具体。题目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明确具体,易于学生理解;题目形式要生动,以利于创设问题的情景;题目的提出要能引人入胜,以利激发兴趣、引起悬念、揭露矛盾。例如,可以从反面提出问题或使问题具有一定奇异性。
(3)深、难、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太简单,学生不经过讨论就可得出完善准确的结论;过深难,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茫然或理不清思路。这样的题目都没有讨论的价值。
(4)具有程序性和启发性。一般说来,学生的智能基础较差,所讨论的问题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或知识相对艰深时,程序细一些,问题的关键宜于表现得明显一些;反之,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或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讨论能力和素养时,问题的程序宜粗一些,问题的关键宜表达得隐晦一些。
(5)题目要与允许的讨论时间相适应。这种讨论要求有足够的时间,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题目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经验积累。二是来自学生自学、练习中提出或暴露的问题和观点,由教师收集、整理和提炼。学生所提的问题和所持的观点可能有不准确之处,但却极有“学生气”,容易被学生接受。把教师的经验与学生的生动表述相结合,就能精炼出好的题目。实践的教训证明,凡涉及的知识面广,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求高、内涵丰富的问题,宜预先公布题目,让学生有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知识准备,才有可能实现深入的高质量的讨论。
2、组织讨论
这一过程是教学过程的重点或核心。其任务是引导学生以问题顺序为中心开展讨论。通过学生独立或相对独立的讨论、质疑和辨析,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对于低层次的讨论,可以直接由全班讨论;对于中、高层次的讨论,可以采用先课堂小组议论或课外准备,然后全班集体讨论。这一环节的要点是处理好学生独立讨论和教师主动指导之间的关系。讨论的主体是学生的,应主要由学生自己立论和反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达到生动、深刻、经久不忘的程度。教师的任何包办或仲裁都会削弱讨论的认知效益和思维效益。但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课前选题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讨论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和控制讨论进程。引导,主要是对所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意义做简明生动的说明,复现或加强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思考并敢于发表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反面意见等等。控制主要是适时地拨正讨论方向、掌握讨论的节奏,根据讨论发展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等等。对低层次的讨论,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可强一些。但教师的一切引导和控制,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学生在讨论中的主人翁地位,不要过早支持正确意见或否定错误意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所讨论问题的深入程度以及学生主动性发挥的程度,问题讨论法教学的组织有三种层次:
(1)由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并在教师主持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性讨论。这种较低层次的讨论,其内容相对较为简单,讨论中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较强,适用较低年级或学生具有有关知识和能力的水平较低的情形。
(2)由教师拟定讨论题目,在全体学生预先(课内或课外)研究题目之后,由教师(或学生)主持讨论。这种中等层次的讨论,其内容相对较为深入,教师仅在关键处进行引导和控制,适用广大中、高年级或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能力具有相当基础的情形。
(3)事先由学生拟出题目,教师提出修正意见,交由全体学生思考后,再由学生主持讨论。讨论中教师基本上只作为讨论成员之一发表意见。这种较高层次的讨论,所涉及的问题可浅可深,主要是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一般适宜在一章或一部分知识学完后进行,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作为课外活动开展。实施时,层次界线不必严格区分,由教师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3、归纳小结
这是强化认识、出成果的环节。归纳小结的内容一般包括理解概念、规律的要点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两个方面。可以由主持人(教师或学生)直接做出精辟的结论,也可以由主持人提出小结性问题,再由参加讨论者做出结论。小结时,属于知识性的结论,要既科学,又逻辑严谨,要从学生语言过渡到教材上的语言。若教材上没有有关结论的直接陈述,则最好用学生自己鲜明生动的语言,但需由教师帮助使之精炼、严谨和准确。属于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结论,要观点明确、层次清晰、通俗易懂、易于再现,同时要注意适用对象、条件和局限性,不可绝对化,以免造成定向思维的消极影响。
4、联系、引申、扩展
实施问题讨论法教学所具有的意义远不止得出正确结论本身。所得的思路和方法的结论一般可用类比、类推去解决同类知识中不同型的问题或不同类知识的同型问题。因此,有必要联系讨论的内容和思想方法,做适当的引申和扩展。其内容主要是:
(1)理解和运用概念规律的巩固性练习题;
(2)训练学生运用讨论所得的思路、方法去解决同类知识的不同型问题和不同类知识的同型问题;
其结论可以在隔一段时间由教师做出,也可组织学生交流研究讨论出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上述四个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多数情况下安排按上述顺序构成教学过程的程序。有时也可以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反复应用这种程序,使讨论层层深入,认识由低级到高级深入发展。
总之,应用“问题讨论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最初步的科研能力。当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并控制问题范围和难度,及时小结,保证讨论的方向。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