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电网建设的迅速发展,各地市电业局所辖变电站数量呈现了快速增加的势头,而运行人员基本处于零增长或缓慢增长的状况,解决运行人员紧缺矛盾已成为供电企业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使现有运行管理模式适应电网的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运行人员紧缺与电网发展的矛盾,就电力系统而言,由于体制及专业的特殊性,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不能彻底改观。因此,企业内部必须通过管理创新等手段,来解决或缓解这个问题。
【关键词】变电;运行管理;新模式
1.现有运行管理优点及成效
电力企业的无人值班、集中管理运行管理模式,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时间,经过不断地完善改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一个220kV变电站为运行集控中心,负责周围1~3个220kV变电站和5~10个110kV变电站区域的运行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以下成效:
1.1减人增效效果明显
在常规值班模式下,某一地市供电企业,按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颁《供电劳动定员标准(试行)》定额值班员配置标准,共需要值班员205人。到2006年底,按集控所模式运行,该企业实际值班员数量为153人,比标准配置减少值班人员52人,下降幅度达25.4%,按一个值班员10万元计算,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500多万元,若加上计算管理成本则综合效率更加明显。
1.2运行管理水平提高
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后,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进一步缓解了由于变电站点多、面广难以统一管理的矛盾,通过建设一流供电企业、同业对标及争创规范化变电站活动,使运行管理水平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
1.3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实施变电运行集控管理模式后,强化了班级规范化管理。从采用变电站无人值守至今,随着变电站不断增加,倒闸操作工作量大量增加,但误操作事故大幅减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2.现有运行模式的缺点和问题
2.1人员紧缺仍然存在
由于近几年电网的迅速发展,变电站大量增加,值班人员的紧缺矛盾突出,人员不足对安全运行及提高运行素质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2.2运行工作过于繁重
从近五年工作量统计的情况来看,运行人员工作量过重,主要工作量体现在操作、巡视以及维护检查、变电站内监护等工作上,特别是因为检修和改造引起操作占整个工作量的50%以上,据统计近几年每个集控所平均每个值班员主要工作量(不含管理工作)在145天左右,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提高上,因此也无法达到高效精干的目标。
2.3集控所选址不合适
由于设备等原因集控所所在地通常选择在这些老旧的220kV变电站内,而不是根据区域电网的实际情况,将其建立在集控所所管辖的区域的中心点,这样,从集控所出发到本集控所管辖的其他变电站进行操作,其路程也就相应的较远,经常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延误电网停电操作时间,给供电可靠性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因素,同时,也给交通安全带来了不利的因素。
2.4与检修部门矛盾愈发突出
国内电力企业普遍采用运行、检修专业分设管理模式。运行人员承担变电站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等职能,检修人员负责变电设备的检修、高压试验等工作。运行、检修互为对立面,互相把关监督,这为保证安全生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中間环节多,责任主体和管理界面容易模糊,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运检双方配合流程复杂,工作效率不高。二是设备验收时运检双方责任主体不明晰。三是运检双方相互等待,拖延停送电时间,降低设备可用率。
2.5资源没有达到最佳配置
一是现在的每个集控所管理的范围和工作量配置不均衡,车辆配置也不足,没有达到人员与工作量合理配置,造成部分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现有的运行模式是集中监控、分片操作,没有发挥了最大的工作效率。三是信息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程度优化,大量无用信息上送影响了监控的质量和效果,自动化遥控的作用也没有很好的的发挥出来。
3.运行管理新模式思路
3.1观念创新
对于体制性的缺人,应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设备增加与人员增加的关系,不能单纯地靠增加人员数量的传统观念来适应电网的发展,而应该从管理等各个方面来解决缺员问题。
(1)减少不必要的停电检修、操作的工作量。认真做好设备的运行巡视工作,及早发现设备的异常状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设备的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使电气设备保持在良好的健康状态下运行,避免进行一些大的消缺工作,尽一切可能减少运行人员的操作工作量。
(2)积极开展状态检修的探索。对变电设备进行状态评估分析,按照设备状态合理安排检修和改造,仅对状态较差的设备进行检修,减少运行人员的操作量。
(3)在无人值班的变电站,安装图像监视系统。远程图像监控系统是现代科技给人们提供的千里眼、顺风耳。运行人员不仅可通过它远程巡视查看设备的运行情况,还能实时获得来自现报警信息,并将现场实况记录下来,尽量减少运行人员到变电站的巡视次数。
3.2管理创新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集控所运行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管理,将现有的监控、操作合一的集控所运行模式改为监控、操作分离的运行模式。即通过人力资源的重新组合及监控系统的适当改造,组合成一监控组及若干操作组。将该地区的所有变电站集中到一起由监控组进行集中监控,其职责是负责对所有变电站的运行的数据进行监视,并根据调度命令对断路器进行分、合闸控制。操作组在业务上归监控中心指挥,负责对所有变电站的停电操作任务,而在没有操作任务时,可以执行变电站的巡视及少量的维护工作。
(1) 资源重组,建立集控中心。集控中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电网规划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综合考虑。根据区域电网情况及变电站布局等条件,建立若干集控所,所有集控所对应并建立一个集控中心,集控中心再用延伸工作站的方法,分别将控制终端延伸到相应的集控所。集控中心建设在局调度大楼,在客观上已经具备集中监控的条件,在建制上,只需将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不需要在设备进行任何改造,即可满足按集控中心运行的所有要求。 (2) 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操作组。操作组的选择,应能满足生产调度运行需要,并应考虑到220kV变电所所处的重要位置以及技术复杂,异常事故处理要求高的特点,并应根据具体情况,地理区域、交通条件、电网发展规划、以及管理体制综合考虑。划分若干个操作组,操作组的出车行程均考虑在半小时左右。
(3) 改善电网的调度关系。这种运行模式也有利于电网的调度关系。由于调度员是电网运行操作与事故处理的指挥员,其主要的工作职责是要确保整个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其工作重点则是对整个电网的发、输、变、配系统进行调度指挥。如果采用监控、操作分离的运行模式,则调度只需要对单一的监控中心进行调度发令,可以使调度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来处理电网的安全运行问题,有利于电网的经济运行。
(4)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采用监控、操作分离的运行模式后,不需要再增加运行人员,即可以满足现有监控及操作的需要。这种方式将原本分散在个集控所的监控人员集中在一起,可以设置三个班,每班四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监控工作量与人力资源的问题,而将其他操作人员重新组合后分为四个操作大组,每个大组可以配备24人,三班倒,每班八人,这样每班就可以分为四个操作小组,可以由几组人员同时到几个变电站进行操作,即可缩短停电操作时间,又不会造成各集控所之间运行人员忙闲不均的弊病,充分发挥了运行人员的工作效率。
(5) 存在问题及改进办法。这种运行模式也有不足的地方,但这些不足是短时间的。如:监控人员、操作班人员从只需掌握一个集控所管辖的变电站的接线方式、设备状况、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等知识,转变为必须掌握小区域内所有变电站的设备情况,同时还必须要有清晰的电网概念,容易造成运行人员一时难以适应,对设备不熟悉、处理异常或事故不果断。
4.运行管理模式发展趋势展望
今后运行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重点应该向建设高效精干、高素质运行队伍方向发展,通过强化管理采取各种手段,减少运行人员的工作量及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使运行人员在今后一段时期中,基本保持现有的人数来适应电网的快速发展。运行管理模式应由现在的监控、操作合一的运行模式,即统一调度、集中监控、基本以220kV变电站为中心,分片建立集控所的模式,改变为监控、操作分离的运行模式,即统一调度、集中监控、以某一电网区域中心设立操作组(所辖变电站原则上按路程远近来划分)的運行模式。同时,通过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建立起一支具有快速反映能力的高素质运行队伍,使得当前同样的运行人员能够管辖更多变电站、更广的区域范围。
【关键词】变电;运行管理;新模式
1.现有运行管理优点及成效
电力企业的无人值班、集中管理运行管理模式,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时间,经过不断地完善改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一个220kV变电站为运行集控中心,负责周围1~3个220kV变电站和5~10个110kV变电站区域的运行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以下成效:
1.1减人增效效果明显
在常规值班模式下,某一地市供电企业,按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颁《供电劳动定员标准(试行)》定额值班员配置标准,共需要值班员205人。到2006年底,按集控所模式运行,该企业实际值班员数量为153人,比标准配置减少值班人员52人,下降幅度达25.4%,按一个值班员10万元计算,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500多万元,若加上计算管理成本则综合效率更加明显。
1.2运行管理水平提高
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后,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进一步缓解了由于变电站点多、面广难以统一管理的矛盾,通过建设一流供电企业、同业对标及争创规范化变电站活动,使运行管理水平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
1.3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实施变电运行集控管理模式后,强化了班级规范化管理。从采用变电站无人值守至今,随着变电站不断增加,倒闸操作工作量大量增加,但误操作事故大幅减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2.现有运行模式的缺点和问题
2.1人员紧缺仍然存在
由于近几年电网的迅速发展,变电站大量增加,值班人员的紧缺矛盾突出,人员不足对安全运行及提高运行素质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2.2运行工作过于繁重
从近五年工作量统计的情况来看,运行人员工作量过重,主要工作量体现在操作、巡视以及维护检查、变电站内监护等工作上,特别是因为检修和改造引起操作占整个工作量的50%以上,据统计近几年每个集控所平均每个值班员主要工作量(不含管理工作)在145天左右,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提高上,因此也无法达到高效精干的目标。
2.3集控所选址不合适
由于设备等原因集控所所在地通常选择在这些老旧的220kV变电站内,而不是根据区域电网的实际情况,将其建立在集控所所管辖的区域的中心点,这样,从集控所出发到本集控所管辖的其他变电站进行操作,其路程也就相应的较远,经常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延误电网停电操作时间,给供电可靠性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因素,同时,也给交通安全带来了不利的因素。
2.4与检修部门矛盾愈发突出
国内电力企业普遍采用运行、检修专业分设管理模式。运行人员承担变电站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等职能,检修人员负责变电设备的检修、高压试验等工作。运行、检修互为对立面,互相把关监督,这为保证安全生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中間环节多,责任主体和管理界面容易模糊,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运检双方配合流程复杂,工作效率不高。二是设备验收时运检双方责任主体不明晰。三是运检双方相互等待,拖延停送电时间,降低设备可用率。
2.5资源没有达到最佳配置
一是现在的每个集控所管理的范围和工作量配置不均衡,车辆配置也不足,没有达到人员与工作量合理配置,造成部分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现有的运行模式是集中监控、分片操作,没有发挥了最大的工作效率。三是信息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程度优化,大量无用信息上送影响了监控的质量和效果,自动化遥控的作用也没有很好的的发挥出来。
3.运行管理新模式思路
3.1观念创新
对于体制性的缺人,应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设备增加与人员增加的关系,不能单纯地靠增加人员数量的传统观念来适应电网的发展,而应该从管理等各个方面来解决缺员问题。
(1)减少不必要的停电检修、操作的工作量。认真做好设备的运行巡视工作,及早发现设备的异常状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设备的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使电气设备保持在良好的健康状态下运行,避免进行一些大的消缺工作,尽一切可能减少运行人员的操作工作量。
(2)积极开展状态检修的探索。对变电设备进行状态评估分析,按照设备状态合理安排检修和改造,仅对状态较差的设备进行检修,减少运行人员的操作量。
(3)在无人值班的变电站,安装图像监视系统。远程图像监控系统是现代科技给人们提供的千里眼、顺风耳。运行人员不仅可通过它远程巡视查看设备的运行情况,还能实时获得来自现报警信息,并将现场实况记录下来,尽量减少运行人员到变电站的巡视次数。
3.2管理创新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集控所运行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管理,将现有的监控、操作合一的集控所运行模式改为监控、操作分离的运行模式。即通过人力资源的重新组合及监控系统的适当改造,组合成一监控组及若干操作组。将该地区的所有变电站集中到一起由监控组进行集中监控,其职责是负责对所有变电站的运行的数据进行监视,并根据调度命令对断路器进行分、合闸控制。操作组在业务上归监控中心指挥,负责对所有变电站的停电操作任务,而在没有操作任务时,可以执行变电站的巡视及少量的维护工作。
(1) 资源重组,建立集控中心。集控中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电网规划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综合考虑。根据区域电网情况及变电站布局等条件,建立若干集控所,所有集控所对应并建立一个集控中心,集控中心再用延伸工作站的方法,分别将控制终端延伸到相应的集控所。集控中心建设在局调度大楼,在客观上已经具备集中监控的条件,在建制上,只需将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不需要在设备进行任何改造,即可满足按集控中心运行的所有要求。 (2) 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操作组。操作组的选择,应能满足生产调度运行需要,并应考虑到220kV变电所所处的重要位置以及技术复杂,异常事故处理要求高的特点,并应根据具体情况,地理区域、交通条件、电网发展规划、以及管理体制综合考虑。划分若干个操作组,操作组的出车行程均考虑在半小时左右。
(3) 改善电网的调度关系。这种运行模式也有利于电网的调度关系。由于调度员是电网运行操作与事故处理的指挥员,其主要的工作职责是要确保整个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其工作重点则是对整个电网的发、输、变、配系统进行调度指挥。如果采用监控、操作分离的运行模式,则调度只需要对单一的监控中心进行调度发令,可以使调度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来处理电网的安全运行问题,有利于电网的经济运行。
(4)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采用监控、操作分离的运行模式后,不需要再增加运行人员,即可以满足现有监控及操作的需要。这种方式将原本分散在个集控所的监控人员集中在一起,可以设置三个班,每班四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监控工作量与人力资源的问题,而将其他操作人员重新组合后分为四个操作大组,每个大组可以配备24人,三班倒,每班八人,这样每班就可以分为四个操作小组,可以由几组人员同时到几个变电站进行操作,即可缩短停电操作时间,又不会造成各集控所之间运行人员忙闲不均的弊病,充分发挥了运行人员的工作效率。
(5) 存在问题及改进办法。这种运行模式也有不足的地方,但这些不足是短时间的。如:监控人员、操作班人员从只需掌握一个集控所管辖的变电站的接线方式、设备状况、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等知识,转变为必须掌握小区域内所有变电站的设备情况,同时还必须要有清晰的电网概念,容易造成运行人员一时难以适应,对设备不熟悉、处理异常或事故不果断。
4.运行管理模式发展趋势展望
今后运行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重点应该向建设高效精干、高素质运行队伍方向发展,通过强化管理采取各种手段,减少运行人员的工作量及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使运行人员在今后一段时期中,基本保持现有的人数来适应电网的快速发展。运行管理模式应由现在的监控、操作合一的运行模式,即统一调度、集中监控、基本以220kV变电站为中心,分片建立集控所的模式,改变为监控、操作分离的运行模式,即统一调度、集中监控、以某一电网区域中心设立操作组(所辖变电站原则上按路程远近来划分)的運行模式。同时,通过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建立起一支具有快速反映能力的高素质运行队伍,使得当前同样的运行人员能够管辖更多变电站、更广的区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