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非洲社会主义运动总体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tian2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非洲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局部有推进"与"整体仍艰难"并存的特点,"局部有推进"归功于少数共产党(工人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三个原因;"整体仍艰难"的原因包括绝大多数共产党(工人党)没有将党自身建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长期遭受"两种力量"打击,资本主义国家实施"温和化"战略和"福利化"政策等四个方面;展望21世纪非洲社会主义运动的态势,一方面,21世纪非洲社会主义运动仍然有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21世纪非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他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蕴含了关于资本主义灾难化向度的丰富思想.资本主义的灾难化向度,意指资本主义所制造的一切灾难性后果.资本主义灾难化向度相比于传统型灾难发生了某种异质性变形,其内容由经济灾难、阶级灾难、技术灾难、生态灾难、战争灾难等叠加性样态构成,其后果已酿成世界性灾祸,而隐匿其后的根源则是资本逻辑.马克思恩格斯体察到,资产阶级有应对社会灾难的主观意愿,却无法在以资本为基础的私有制下消解其自身的和全球性的灾难问题,唯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对资本主义灾难化向度的根本超越.中国道路作为"去资本主义灾难化"和实现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理论思维、学术思想、文化品格乃至民族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清晰地指出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任务和路径等问题.在发展方向上,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有机统一;在任务要求上,要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国家和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强国置于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目标,论述了教育强国的内涵,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具体路径.新时代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发展大计的高度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本质属性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事业.新时代建
生态安全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国家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刻理论反思的结果.习近平生态安全观将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凸显了生态安全的政治本质与民生属性.习近平生态安全观蕴含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总体国家安全观确立了生态安全观的战略新高度;"两山"理论的践行与生态安全屏障共筑生态安全观的结构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与推进生态安全体系现代化标注生态安全观的实践要求;保障人民生态安全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生态安全观的价值旨归.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道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确立了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方法论原则,奠定了坚持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本土化模式,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要求,推动了重塑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探索性改革,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研究发现,从"举国体制"转向"新型举国体制"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无论是"政策演进"或是"国家建构"抑或是"现实危机"的视角,都清晰地呈现了"举国体制"向"新型举国体制"的嬗变历程.在此基础上,既应关注到"举国体制"契合"家国一体"的中华传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国家赶超型"的道德义务
新型科技举国体制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法宝,其模式意涵尚无系统解读.从演变过程看,新型科技举国体制实现了运行目标从技术突破到原始创新、从国家安全到国家优势,以及运行机制从计划到市场、从投入到链接的转变,可概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与关系模式.其中,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其内核的制度基础,资源和关系是制度基础发挥作用的实现路径.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机制各有侧重,前者解决资源集聚与关系链接,后者解决资源配置效率与创新方向融通.在内核基础上,新型科技举国体制外化为聚集力、竞争力、创新力、融通力四大作用
统一战线在探索和推进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民众、政权内在关系的论述,作为统一战线植于政党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进程中,始终坚持领导和团结各革命阶级和社会力量,通过统一战线,实现民主协商,共建现代化的中国战略.在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实践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功能看,可分为革命形态的统一战线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构筑于多样性的地方治理基础之上,党建统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创新基层党建是提升党的基层执政和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各地深化基层党建创新,形成以体系重塑、平台再造、方法变革等内容为重点突破口和核心构成要件的系统化基层党建创新经验,这一经验可表述为"政党重塑基层".基层党建创新因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环境变革的现实复杂性,以价值引领为基本政治本色、以技术融合为突出时代特色、以优化治理为鲜明服务亮色,通过组织提质增效和技术赋能实现党建
幸德秋水是从富有儒学涵养的自由民权左派人士成长为社会主义者的,故其左翼思想在早期阶段带有浓厚的议会政策主义与精英主义特质,不仅过于强调"仁人志士"等少数社会精英的历史作用,而且超然于人民群众之上,丢失了真正的革命主体.正是在此影响下,幸德的社会主义呈现出了"既反对资产阶级专政又拒绝无产阶级专政"的倾向,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主张作为社会主义的"正统信仰"而不断遭遇了挫折.在绝望彷徨之际他未能找到正确的斗争道路,转而走向了彻底否定议会、否定政府、否定一切权威的极端思想.但是这种"新变化"看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