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录
案例背景:
《滿江红》是民族英雄岳飞用满腔热血写成的爱国篇章,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词作不仅意境开阔、语言雄健,而且饱含着充沛的爱国激情,不仅值得我们欣赏,更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⑴知识目标: 通过诵读,体味词的语言和韵律。
⑵能力目标: 能较有感情地诵读词作。
⑶情感目标:领会词中的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与报国精神。
授课班级为09园林班,学生学生思维活跃,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性较高,有较强的好奇心,常有较为独特的见解。
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在本课中,教师采用的核心教学方法就是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语言和韵律,逐渐领会词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与报国精神。此外,还采取了任务驱动法: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了解岳飞的生平和事迹;上课时,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2.案例过程:
在全班诵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分组诵读,个人诵读等多样化的诵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课文。
分析课文时,老师主要用提问的方式,分上下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通过提问与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逐渐体会岳飞写这首词时的心境,领会词中的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与报国精神。
而学生在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理解之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生1:老师,岳飞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他只是忠于君主,
是一种忠君思想,跟他的“精忠报国”精神不一致。那我们说他的爱国,报国,怎么理解呢?我有一点迷糊。
师:我们的同学对词作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很好!那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看的呢?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那这样说来,岳飞只是忠君,不是爱国罗。
生3:不爱国,怎么想着收复失地?
生4:岳飞是爱国的吧,那他收复失地之后,也只能把失地上交朝廷啊!他还能给谁啊?
生众:是啊……
师:好,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生众:岳飞是爱国的!
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关于岳飞的“忠君”思想,我就提一个问题:在封建社会,国家的代表是什么?
生5:国王。
生6:朝廷。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有一点大家要明确的是:在封建社会,君主就是国家的代表,忠君与报国往往联系在一起。词作的最后一句,与岳飞“精忠报国”的思想并不矛盾。
师:所以,大家要了解,爱国是有着鲜明的时代内涵的。也就是说,在各个时代,爱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大家能理解吗?
生众:能(可以)……
师:说到这里,同学们觉得在现阶段,什么是爱国行为?
生7:把台湾收回来。
生8:抗震救灾。
师:同学们说的都是大事。难道我们平时不做大事,我们就是不爱国吗?
生9:我爱!
生众:不是。
师:那大家说说看,爱国,我能做什么?
生10:我不乱扔垃圾啊,这个是不污染环境,算爱国吧?
师:大家认为呢?
生众:算!
生11:那我让座。24路车这么挤,我让给老人座,尊老爱幼,也可以算了。
生12:我们不打架,朋友叫我打我也不打。
师:恩,对,不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生众:(笑)
生13:地震的时候,我们还捐了款呢!
生14:对,我爸妈在家还捐了衣服。
生15:……
生16:……
生17:……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都是自己能做到的事,真是“小事不小”啊!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我们大家努力做好我们该做的事,就是最大的爱国!
案例分析
中华五千年,各种深刻优美,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经典作品留存了下来,它能打动读者的感情,而使读者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这些中国古代文学凝聚着几千年来优秀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其人文和人性的品质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仍熠熠生辉,仍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古诗文的名篇佳品,不仅作为文学艺术形式,也可以教会一代学子写文赋诗,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而且是提高人文精神的宝贵食粮。
对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生而言,要让他们对古典诗文有认同感,必须指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阅读方向和审美趣味。将古典诗词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气质,引领学生在诗词中寻找自我,表达自我。 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总会有它的时代性。而流传下来的精品,则表现出人类情感的共通点。人性向善,情感致悲,这种共通的情感正是人与人、古与今的交流与融合。
这首《满江红》所表达出来的报国情怀和爱国精神,虽然形式上不具有再现性,而精神上却是古今相通的。这批“90后”的学生虽然极具个性,也曾饱受诟病,但在他们的身上同样也具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爱国精神的时代内涵进行思考:当外敌入侵、国家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时候,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一致、共同对外,这是爱国;今天,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公民来说,躬身劳作于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爱国的直接体现。最后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作为学生,学好知识,遵纪守法,这就是爱国。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富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立足于课堂,进一步把人文精神、德育渗透贯穿在教学的当中,才能使课堂散发人性之美。
案例背景:
《滿江红》是民族英雄岳飞用满腔热血写成的爱国篇章,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词作不仅意境开阔、语言雄健,而且饱含着充沛的爱国激情,不仅值得我们欣赏,更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⑴知识目标: 通过诵读,体味词的语言和韵律。
⑵能力目标: 能较有感情地诵读词作。
⑶情感目标:领会词中的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与报国精神。
授课班级为09园林班,学生学生思维活跃,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性较高,有较强的好奇心,常有较为独特的见解。
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在本课中,教师采用的核心教学方法就是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语言和韵律,逐渐领会词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与报国精神。此外,还采取了任务驱动法: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了解岳飞的生平和事迹;上课时,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2.案例过程:
在全班诵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分组诵读,个人诵读等多样化的诵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课文。
分析课文时,老师主要用提问的方式,分上下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通过提问与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逐渐体会岳飞写这首词时的心境,领会词中的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与报国精神。
而学生在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理解之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生1:老师,岳飞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他只是忠于君主,
是一种忠君思想,跟他的“精忠报国”精神不一致。那我们说他的爱国,报国,怎么理解呢?我有一点迷糊。
师:我们的同学对词作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很好!那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看的呢?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那这样说来,岳飞只是忠君,不是爱国罗。
生3:不爱国,怎么想着收复失地?
生4:岳飞是爱国的吧,那他收复失地之后,也只能把失地上交朝廷啊!他还能给谁啊?
生众:是啊……
师:好,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生众:岳飞是爱国的!
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关于岳飞的“忠君”思想,我就提一个问题:在封建社会,国家的代表是什么?
生5:国王。
生6:朝廷。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有一点大家要明确的是:在封建社会,君主就是国家的代表,忠君与报国往往联系在一起。词作的最后一句,与岳飞“精忠报国”的思想并不矛盾。
师:所以,大家要了解,爱国是有着鲜明的时代内涵的。也就是说,在各个时代,爱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大家能理解吗?
生众:能(可以)……
师:说到这里,同学们觉得在现阶段,什么是爱国行为?
生7:把台湾收回来。
生8:抗震救灾。
师:同学们说的都是大事。难道我们平时不做大事,我们就是不爱国吗?
生9:我爱!
生众:不是。
师:那大家说说看,爱国,我能做什么?
生10:我不乱扔垃圾啊,这个是不污染环境,算爱国吧?
师:大家认为呢?
生众:算!
生11:那我让座。24路车这么挤,我让给老人座,尊老爱幼,也可以算了。
生12:我们不打架,朋友叫我打我也不打。
师:恩,对,不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生众:(笑)
生13:地震的时候,我们还捐了款呢!
生14:对,我爸妈在家还捐了衣服。
生15:……
生16:……
生17:……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都是自己能做到的事,真是“小事不小”啊!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我们大家努力做好我们该做的事,就是最大的爱国!
案例分析
中华五千年,各种深刻优美,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经典作品留存了下来,它能打动读者的感情,而使读者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这些中国古代文学凝聚着几千年来优秀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其人文和人性的品质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仍熠熠生辉,仍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古诗文的名篇佳品,不仅作为文学艺术形式,也可以教会一代学子写文赋诗,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而且是提高人文精神的宝贵食粮。
对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生而言,要让他们对古典诗文有认同感,必须指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阅读方向和审美趣味。将古典诗词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气质,引领学生在诗词中寻找自我,表达自我。 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总会有它的时代性。而流传下来的精品,则表现出人类情感的共通点。人性向善,情感致悲,这种共通的情感正是人与人、古与今的交流与融合。
这首《满江红》所表达出来的报国情怀和爱国精神,虽然形式上不具有再现性,而精神上却是古今相通的。这批“90后”的学生虽然极具个性,也曾饱受诟病,但在他们的身上同样也具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爱国精神的时代内涵进行思考:当外敌入侵、国家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时候,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一致、共同对外,这是爱国;今天,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公民来说,躬身劳作于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爱国的直接体现。最后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作为学生,学好知识,遵纪守法,这就是爱国。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富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立足于课堂,进一步把人文精神、德育渗透贯穿在教学的当中,才能使课堂散发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