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与区域发展的作用也逐步凸显。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及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措施: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坚持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合作,创新办学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探索
随着区域的飞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随之提高,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也逐年增加。区域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具备高职业能力和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是培养高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互动需求,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发展是紧密结合、相互作用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 号) 中明确指出: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1]。可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掌握区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根据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并不断提升服务于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区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服务于区域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动力之所在。高等职业教育要发展,首先必须满足区域发展对高质量“技术工人”的需求,发掘教育资源,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是保障区域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在政府机构的大力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强[2]
近年来,虽然有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思想,但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培养人才,并未做出实质性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不适应,片面强调传统的学历教育,未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发展服务的优势,无法与区域发展充分结合、共同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实践教学
一是高等职业院校多为地方办学,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并不充裕,无更多的资金投入教学设施、实验室装备、实训基地的建设;二是高等职业院校不少教师现场经验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缺乏。“纸上谈兵”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实际效果。
(三)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须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调整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加快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这样真正做到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很多的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专业设置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专业设置也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但专业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追求为“地方服务”和“自身特色创建”,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导致专业数量增多了,专业面变窄了,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二是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设置未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存在盲目性;三是有部分专业设置缺乏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四是对于传统的优势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
(四)课程内容陈旧,科技含量低,无法有效发挥对区域发展的服务作用
大多职业院校课程内容、教材设置滞后,脱离区域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片面的注重传统学历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未能真正的体现出高等职也教育服务于区域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
(五)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未与区域社会发展形成良好对接
近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也随之蓬勃发展,接踵而来的是对人才更高、更精细的要求,在我国有很多地方的区域经济产业都面临着改造的压力,导致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要越发强烈。而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却未真正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及时的根据区域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机制,不能与区域社会发展形成很好的对接,导致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于区域发展的能力降低,影响了区域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六)政府机构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合理的调控和监管
政府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高等职业院校合理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监管,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督约束,无专门部门及相关监督、考核制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很难形成长期的合作機制,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充分发挥服务区域发展的作用。
三、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措施
2010年9月13日,教育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3]。目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较多,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功能研究较少,对如何与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研究更少。因此,地方高等职业教育究竟如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 (一)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应始终坚持以地方职业技能培训为办学的重要形式,不断的扩展培训渠道,丰富和创新培训形式,大力开展各種技能培训,坚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载体;高职院校应主动为区域经济服务,以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员工的发展需求为目标,按照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高职院校应广泛推行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实现学生与未来工作的完美对接。通过技能培训的学生,能够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不断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对技术性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为导向培养人才。一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需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构建、调整两大体系,分别为课程和专业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人才市场的需求采取一种微观式培养模式,即“订单式”培养,用于最大程度的实现毕业生就业。
(三)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性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基地,专业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变性,所以容易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变化的影响。现代生产力高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应以区域发展的需要为基点,建立服务于区域社会需求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学校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4]:一是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区域行业发展动态、人才需求方向和规模,多层次多方位分析论证,以确定专业设置;二是根据行业特点划分专业,专业口径要宽窄结合、适当合并,培养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在实操中可以采用专业交叉符合的方法,如把技术成分相近的专业先结合起来,然后根据区域市场的需求和办学条件,逐步分成若干个专业方向,一旦需求量增大,再将某些专业方向设置成独立的专业;三是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盲目跟风地开设一些热门专业。
(四)深化合作,创新办学机制[5]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区域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并需要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操作。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有所发展,需要面向区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及校校合作,走产学合作之路,加大校企合作的办学力度。一是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服务意识,优先为校企合作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协助合作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工艺创新等,建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的制度,同时,企业也应为高校提供必需的设备、技术,帮助学校营造具有企业氛围的实训情景,并提供教学实践工位,为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参加实践创造条件;二是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引进企业内高级工程师等利用业余时间来校从事讲座和教学,改善校内教师结构,优化师资队伍,充分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双赢”机制。
总而言之,区域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密切相关,要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良性对接,创新教学、鱼人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
[2]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探索[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08(1)
[3]刘雪梅.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大家,2012(12)
[4]苟增强.区域经济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的理性解读[J].改革与战略,2008(24)
[5]栾鸾.高职教育面向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2(10)
作者简介:
洪亮(1979-),男,湖南常德人,硕士在读,讲师,政工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及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
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路径与措施研究(2013ZZ78),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探索
随着区域的飞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随之提高,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也逐年增加。区域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具备高职业能力和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是培养高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互动需求,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发展是紧密结合、相互作用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 号) 中明确指出: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1]。可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掌握区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根据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并不断提升服务于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区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服务于区域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动力之所在。高等职业教育要发展,首先必须满足区域发展对高质量“技术工人”的需求,发掘教育资源,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是保障区域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在政府机构的大力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强[2]
近年来,虽然有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思想,但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培养人才,并未做出实质性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不适应,片面强调传统的学历教育,未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发展服务的优势,无法与区域发展充分结合、共同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实践教学
一是高等职业院校多为地方办学,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并不充裕,无更多的资金投入教学设施、实验室装备、实训基地的建设;二是高等职业院校不少教师现场经验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缺乏。“纸上谈兵”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实际效果。
(三)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须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调整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加快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这样真正做到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很多的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专业设置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专业设置也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但专业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追求为“地方服务”和“自身特色创建”,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导致专业数量增多了,专业面变窄了,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二是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设置未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存在盲目性;三是有部分专业设置缺乏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四是对于传统的优势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
(四)课程内容陈旧,科技含量低,无法有效发挥对区域发展的服务作用
大多职业院校课程内容、教材设置滞后,脱离区域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片面的注重传统学历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未能真正的体现出高等职也教育服务于区域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
(五)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未与区域社会发展形成良好对接
近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也随之蓬勃发展,接踵而来的是对人才更高、更精细的要求,在我国有很多地方的区域经济产业都面临着改造的压力,导致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要越发强烈。而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却未真正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及时的根据区域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机制,不能与区域社会发展形成很好的对接,导致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于区域发展的能力降低,影响了区域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六)政府机构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合理的调控和监管
政府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高等职业院校合理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监管,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督约束,无专门部门及相关监督、考核制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很难形成长期的合作機制,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充分发挥服务区域发展的作用。
三、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措施
2010年9月13日,教育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3]。目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较多,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功能研究较少,对如何与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研究更少。因此,地方高等职业教育究竟如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 (一)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应始终坚持以地方职业技能培训为办学的重要形式,不断的扩展培训渠道,丰富和创新培训形式,大力开展各種技能培训,坚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载体;高职院校应主动为区域经济服务,以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员工的发展需求为目标,按照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高职院校应广泛推行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实现学生与未来工作的完美对接。通过技能培训的学生,能够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不断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对技术性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为导向培养人才。一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需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构建、调整两大体系,分别为课程和专业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人才市场的需求采取一种微观式培养模式,即“订单式”培养,用于最大程度的实现毕业生就业。
(三)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性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基地,专业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变性,所以容易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变化的影响。现代生产力高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应以区域发展的需要为基点,建立服务于区域社会需求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学校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4]:一是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区域行业发展动态、人才需求方向和规模,多层次多方位分析论证,以确定专业设置;二是根据行业特点划分专业,专业口径要宽窄结合、适当合并,培养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在实操中可以采用专业交叉符合的方法,如把技术成分相近的专业先结合起来,然后根据区域市场的需求和办学条件,逐步分成若干个专业方向,一旦需求量增大,再将某些专业方向设置成独立的专业;三是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盲目跟风地开设一些热门专业。
(四)深化合作,创新办学机制[5]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区域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并需要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操作。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有所发展,需要面向区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及校校合作,走产学合作之路,加大校企合作的办学力度。一是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服务意识,优先为校企合作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协助合作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工艺创新等,建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的制度,同时,企业也应为高校提供必需的设备、技术,帮助学校营造具有企业氛围的实训情景,并提供教学实践工位,为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参加实践创造条件;二是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引进企业内高级工程师等利用业余时间来校从事讲座和教学,改善校内教师结构,优化师资队伍,充分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双赢”机制。
总而言之,区域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密切相关,要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良性对接,创新教学、鱼人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
[2]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探索[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08(1)
[3]刘雪梅.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大家,2012(12)
[4]苟增强.区域经济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的理性解读[J].改革与战略,2008(24)
[5]栾鸾.高职教育面向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2(10)
作者简介:
洪亮(1979-),男,湖南常德人,硕士在读,讲师,政工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及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
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路径与措施研究(2013ZZ78),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