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认识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R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标准认为“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这一规定,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学生主动探究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过程方法目标认识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在理念上的突破性创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同时这也成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最感困惑、认为最难理解和把握的目标,有的专家甚至提出了“谁的‘过程与方法’”( 张汉林《谁的“过程与方法”》,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7期)。的讨论。那么,什么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怎样认识理解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达成这一目标呢?笔者谈谈自己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认识和达成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规定
  在《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中,是这样表述的:“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课程标准认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这一规定,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从教师的主体地位转让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科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过程(汪亚萍《试论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积累—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学会探究解决问题。就历史课程而言,这个“过程”指的是让学生在浓缩、简化或概括的情景和条件下,经历和体验史学界确认史实、解释与评价历史的程序。
  二、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目标应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途径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内动力、价值判断、综合人格与素质。
  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又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新课标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明确写出“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注意同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结合,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更要互相交融渗透,不能割裂。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有的课知识性比较强,但不管什么课,教师对“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设计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三、问题探究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效途径
  过程与方法贯穿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全过程。离开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就成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些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探究。学生主动探究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掌握重点、解决难点、培养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主人。
  我以《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谈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认识和达成。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内容多是理论和结论,枯燥又难以理解,尤其是学生看到教材中大段的理论论述,更会产生畏难情绪。另外,高一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备课中我发现,教材中有许多材料,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再做适当补充,从材料分析入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会解读、分析材料,又对“论从史出”有了切身体会,同时由于直接接触原始资料,而原始资料更加鲜活、生动,学生会感到比较亲切,还可以增加对这节课的兴趣。基于这一想法,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过程和方法”目标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
  例如,在第一目“三民主义的提出”中讲授“内容”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显示【问题探究】 ①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③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之后再用多媒体显示【资料导入】
  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1905年《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说到“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有,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总之,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1906年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适时点拨,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合作探究、体验参与、感知史实的重要环节,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也正在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调控好课堂。学生分析概括: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知道民族主义是要推翻清王朝;从“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所以建国民政府”知道民权主义是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从“是定地价的法子。……将来价涨……,当归国有”理解民生主义是要核定地价。
  对于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认识到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决定的,要改变中国现状,必须进行这三种革命。这样,第三个问题也解决了:因为要完成三种革命,必须要有指导思想,这就是三民主义。
  同样,我对“三民主义有哪些进步性,又有什么局限性?”“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哪些不同?它‘新’在哪里”等问题都采用了这一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同时,完成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其他文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就有寻求知识、探求真理、探索奥秘和创造的欲望以及自我主动学习的潜能,在合適的条件下,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经验的潜能和欲望就能释放出来。 ”数学教学中,通过生生互动,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能促进学生智能、个性的发展,又利于创设课堂学习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目前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仍忽视生生互动,有的没有精心选择互动的内容,无法激发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呼唤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神秘、好奇、疑惑,能点燃起学生的思维之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产生急不可待想获得有关知识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以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问题情境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形成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问
期刊
摘要:创设情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观察、分析,归纳和实践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问题能力,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能力,相互合作、互相学习的能力;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以上是我的一点点教学体会,地理情境教学对我而言是全新的领域,我还需要边学习,边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 情景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
期刊
数学思想方法代表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数学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体现的是数学的灵魂。只有明确和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在平时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还应重视关注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  一、数学中的主要思想方法  1.数学中的主要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
期刊
高一的新生刚入学,有人对他们说,高中难学,特别是高中物理更难学,让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望而生畏。但我要说,高中物理并非大家所说的那么难学,相反你只要信心、有兴趣是绝对能学好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在此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  一、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教师 
期刊
摘要:新课程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本文针对中学生的学习和教材本身特点,以自身初中英语入门教学实践为出发點,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出发,总结理论及实践的相关经验,并得出了一些成果。  关键词:中学英语三维目标英语入门学习法       一、知识与能力维  (一)考虑学生认知水平  研究表明,人具有多种智力。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
期刊
摘要: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关键词:数学 兴趣理解       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合作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
期刊
摘要: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数学导入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师生情感的交流的开始,是师生互动的原因。导入新课,就是通过导语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内容,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海洋”。教师引人入胜的导语,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集中
期刊
高中教育是初中教育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与初中既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学段,无论是在教材、教学要求、还是在学习对象等诸多方面都与初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二者之间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的极大不同。衔接教育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承上启下,加强连续性的教学思想。初中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日益受到教学一线的重视。只有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点的衔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  做好初高中地
期刊
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文章是有情之物,情动而辞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着眼学生的读悟,抓住情感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搭建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桥梁,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习作,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一、沉浸文本,情动辞发。  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反复读书,品味语言。因为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