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雕版版片保护研究

来源 :档案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x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成“反体”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等材料刷印的一种特殊技艺,是中国印刷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极为珍贵的古籍和档案文献.雕版版片是最重要的实物见证,现存数量有限,对其保护研究非常必要.木雕版中含有植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其上的墨迹中含有碳、动物胶等物质,易发霉生虫.通过采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红外光谱仪(FTIR)、显微拉曼光谱仪(Raman)、激光粒度仪等现代分析设备,对一套现存清代雕版的病害及印刷材料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其主要病害为虫蛀、霉斑,其印刷所用墨为松烟墨.针对出现的病害情况,选择环氧乙烷杀虫灭菌的方法进行保护,并研究了预防性保护措施.
其他文献
为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先后出现了大数据、科学数据管理、工业数据管理、数据中台、数据湖等以数据为管理对象领域.为避免上述领域的数据管理工作与档案工作产生重叠、重复和冲突,本文从分析数据管理与档案管理同质性入手,研究了数据管理业务出现的动因,提出了数据与档案融合管理思路,并对融合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理论依据等进行了深讨.
少数民族档案中有关少数民族的观念、经验、情感、惯例等,往往呈现出一种地理谱系分布,它们属于典型的地方知识,是对少数民族档案进行文化阐释的基点.通过理论援引加案例实证,阐明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意涵指向地方观念描述、地方经验叙事、地方情感表达、地方惯例认同等层面,进而从观念、经验、情感、惯例等四个维度探讨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阐释方法,并指出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阐释应致力于强化观念描述客观性与理解性、突出经验叙事个体性与整体性、追寻情感表达合情性与合理性、推崇惯例认同一致性与多元性的辩证统一来探求少数民族档案意义.
数字人文研究革新知识生产方式与生产模式,驱动档案知识服务模式转型创新.通过分析8种典型历史档案数据库实践案例,归纳出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知识服务呈现特征主要体现为档案数据的计算化、融合化与共享化,平台功能的关联化、可视化与沉浸化及参与形式的个性化、协作化与交互化三个方面.以数字人文研究需求为牵引,提出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知识服务模式主要包括基础层、保障层、应用层及交互层四个维度,以推动档案数据资源内容知识化、档案知识服务技术完善化、档案知识服务功能多样化与档案知识服务互动深度化,实现档案知识服务创新发展.
数字人文跨学科共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前研究多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该过程进行分析,少有基于项目实践的相关研究.本文以共生理论和档案范式思想为两大逻辑起点,基于数字人文实践项目数据集,分别对数字人文跨学科共生因素及档案范式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档案学科在数字人文跨学科共生网络中形成六大共生因素群落,且上述群落在演化进程中逐渐交织映射出档案记忆与档案认同两大主要档案范式.
西藏手工纸是中国传统造纸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藏纸档案文献也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本文从纤维组成和微观分子结构角度,通过显微观察、红外分析和元素测定等方法,对1份约700年前的古代档案藏纸和5种现代藏纸的纤维理化性质和元素成分进行研究.确定现代拉达克、尼木、不丹和金东藏纸主要由瑞香或结香属的纤维构成,古代藏纸和现代金东狼毒草纸主要由狼毒草根部纤维构成,并且能够观察到手工制浆的工艺痕迹.根据纤维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总结晶度指数,以及现代与古代藏纸中整体元素比例和主要原料成分差异等相关信息,可以确定古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其宣传观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党的宣传观被赋予具体而特定的思想内涵,显示其不可磨灭的理论价值和独特贡献,既为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其情境作了生动的注脚,也为中国共产党宣传观的整体构建提供了历史性观照的视野.中国共产党宣传观的中国之治、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主要体现为:坚持以党的领导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价值导向、坚持以制度化建设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理论创新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动力和驱动力,这些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新闻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理与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新闻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和确立了包括“坚持党性原则”“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等基本原则在内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基石,坚持党性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有力最持久的坚守、是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方针最准确的阐释、是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基本原则最根本的认识、是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壮大最重要的经验.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渗透到媒体的多个环节,催生出新的传媒业态,并且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用户的媒体使用行为.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对中国智能媒体的使用现状进行扫描,分析用户对智能媒体的使用、认知和评价,并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智能媒体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已经进入智媒时代,智能媒体的发展前景广阔;智能媒体的使用鸿沟以及智能媒体在信息环境、隐私安全和人文价值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从媒体、政府以及公众的角度提出了有利于中国智能媒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文将媒体融合看作一种空间生产实践,并借鉴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构建了我国广电媒体深度融合的三维框架.通过对三家典型广电媒体的观察,发现通过介质、符号的融合,广电媒体生产了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并在二者的基础上藉由关系的融合实现社会空间的生产.在广电媒体的深度融合实践中,物质—精神—社会三元空间之间彼此联动,助力其向新型主流媒体迈进;而广电媒体与其他媒体类型空间的联动则促进着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形成.未来,随着技术的新一轮变革,广电媒体的空间生产机制可能发生新的更迭,深度融合也将呈现新的特征.
以往对清朝诰命、敕命这类封赠文书的研究或较为抽象,且仅涉及相关制度在某一时间点的形态,或虽具体,却少见个案所处的历史脉络.因希望立体、生动地展示清朝的诰敕,故以世祖、圣祖、世宗三朝为时限,既研究诰敕制度的变迁,又呈现诰敕授予的趋势.由此发现,多民族的清朝有意以多种语言书写诰敕;在政局紧张时大量颁发以笼络人心,局势缓和后则修改制度、少量颁给以减少拥有者,以使诰敕珍贵;诰敕是清朝重要的政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