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学习方法;熟读;精读;品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87-01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篇目多、容量大、选文杂,制约着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那么,如何提高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好教学方法。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熟读、精读、品读的三读法来学习文言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熟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字音上出现了一字多音,字意上出现一字多意,以及同一个字,不同的读音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即多音多意字。初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认清课文中的繁体字和生僻字,读准字音,弄懂字意,扫除文言文的文字障碍,并认真仔细反复地读熟课文。为进一步精读和品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精读
精读。即“熟读精思”。朱熹主张:“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由于古汉语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意义等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那么,如何精读文言文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汉语基础知识做一个简单地梳理,要分清虚词和实词,对“而”、“何”、“乎”、“乃”……十八个主要虚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词性、作用和意义要掌握;并掌握词义的古今变化,词性的活用,通假字。还有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借代手法等等。带着这些基础知识阅读课文,对难懂的词、句对号入座,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其次,通过对语句的进一步剖析来理解字意。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开头一段:“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恶之。”在这段文字里,笔者让学生着重注意“郑武公”、“娶于申”、“武姜”、“寤生”、“惊姜氏”、“恶之”等短语,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翻阅资料及网络查询,明白了“武姜”不是姓武名姜,而是古代对女子称呼的一种用法,为了“别婚姻”,女子出嫁后可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武”是郑武公的谥号,“姜”是女家的姓,所以称“武姜”。如不需要区别,则在姓下加氏,所以下文又称武姜为“姜氏”。
再次,精读文言文时还可以采用联想方法。比如,学习“名词作状语”这一语法现象时,笔者引导学生联想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墨绿”、“犬牙交错”、“雪白”等:讲到宾语前置句式及其标志,可联想成语“何罪之有”、“惟命是从”等;学习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可联想现代汉语里“轻装”、“寒心”、“干杯”的构词特点。至于古今词义的继承、衔接,简直无处不在,展开联想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并进一步加深对现代汉语的认识。
三、品读
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如,读《察今》中“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的语句时,文章中强调的语气让人感到作者当时充沛的感情;笔锋的犀利以及文章磅礴雄浑的气势,让人体悟到作者采取正反结合,反复论证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博设比喻,广引寓言,借以辅助议论,说明事理,不仅使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入浅出,趣味横生,还增强了说理的雄辩性,让人不得不想到“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的道理。由此可见,不同的文章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单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能让学生领会的。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朗诵。才能做到心领神会,余味无穷。
总之。只有通过熟读、精读和品读文言文。才能够掌握大量的文言文基础常识,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能从中汲取民族的智慧,并学会用现代社会观念审视古代文学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进而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87-01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篇目多、容量大、选文杂,制约着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那么,如何提高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好教学方法。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熟读、精读、品读的三读法来学习文言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熟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字音上出现了一字多音,字意上出现一字多意,以及同一个字,不同的读音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即多音多意字。初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认清课文中的繁体字和生僻字,读准字音,弄懂字意,扫除文言文的文字障碍,并认真仔细反复地读熟课文。为进一步精读和品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精读
精读。即“熟读精思”。朱熹主张:“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由于古汉语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意义等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那么,如何精读文言文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汉语基础知识做一个简单地梳理,要分清虚词和实词,对“而”、“何”、“乎”、“乃”……十八个主要虚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词性、作用和意义要掌握;并掌握词义的古今变化,词性的活用,通假字。还有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借代手法等等。带着这些基础知识阅读课文,对难懂的词、句对号入座,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其次,通过对语句的进一步剖析来理解字意。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开头一段:“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恶之。”在这段文字里,笔者让学生着重注意“郑武公”、“娶于申”、“武姜”、“寤生”、“惊姜氏”、“恶之”等短语,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翻阅资料及网络查询,明白了“武姜”不是姓武名姜,而是古代对女子称呼的一种用法,为了“别婚姻”,女子出嫁后可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武”是郑武公的谥号,“姜”是女家的姓,所以称“武姜”。如不需要区别,则在姓下加氏,所以下文又称武姜为“姜氏”。
再次,精读文言文时还可以采用联想方法。比如,学习“名词作状语”这一语法现象时,笔者引导学生联想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墨绿”、“犬牙交错”、“雪白”等:讲到宾语前置句式及其标志,可联想成语“何罪之有”、“惟命是从”等;学习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可联想现代汉语里“轻装”、“寒心”、“干杯”的构词特点。至于古今词义的继承、衔接,简直无处不在,展开联想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并进一步加深对现代汉语的认识。
三、品读
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如,读《察今》中“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的语句时,文章中强调的语气让人感到作者当时充沛的感情;笔锋的犀利以及文章磅礴雄浑的气势,让人体悟到作者采取正反结合,反复论证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博设比喻,广引寓言,借以辅助议论,说明事理,不仅使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入浅出,趣味横生,还增强了说理的雄辩性,让人不得不想到“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的道理。由此可见,不同的文章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单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能让学生领会的。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朗诵。才能做到心领神会,余味无穷。
总之。只有通过熟读、精读和品读文言文。才能够掌握大量的文言文基础常识,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能从中汲取民族的智慧,并学会用现代社会观念审视古代文学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进而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