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强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来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教学“圆的认识”,我精心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我手捏两根系着红白粉笔头,且长短不同的粗线,甩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问学生哪个圆的周长长?为什么外圆长呢?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相互合作测量学具的圆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倍数。由于操作活动在动态中进行,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能从多渠道促进知识内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开放学习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
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就是要开放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习环境的开放主要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的开放,我们应该改变长期以来一直封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寻找更有挑战性的知识,将数学融入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体味生活处处有数学。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是让学生唤醒了“图形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确立了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策略。然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尝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剪拼方法,使学生知识“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是实现图形有效转化的关键。”此时,学生心生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呢?教师立足学生需求,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转化成长方形,在操作中感悟到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计了小组活动,先是把三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用数方格的方法获取相应的数据,即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最终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探究的方法
目前,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竞争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从学生的未来着想,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学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等等,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的认知策略指导。
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时,为让学生感受到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学生掌握了“握手问题”,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两个握手一次,三个人一共要握几次手?”接着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亲自试一试,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引导思考:“三个数字能摆出六个不同的两位数,可是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有三次,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亲自经历和体验了科学地研究问题的过程:猜想——验证——反思——结论,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之思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使整个学习过程“数学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姜灶小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教学“圆的认识”,我精心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我手捏两根系着红白粉笔头,且长短不同的粗线,甩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问学生哪个圆的周长长?为什么外圆长呢?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相互合作测量学具的圆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倍数。由于操作活动在动态中进行,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能从多渠道促进知识内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开放学习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
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就是要开放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习环境的开放主要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的开放,我们应该改变长期以来一直封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寻找更有挑战性的知识,将数学融入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体味生活处处有数学。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是让学生唤醒了“图形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确立了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策略。然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尝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剪拼方法,使学生知识“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是实现图形有效转化的关键。”此时,学生心生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呢?教师立足学生需求,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转化成长方形,在操作中感悟到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计了小组活动,先是把三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用数方格的方法获取相应的数据,即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最终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探究的方法
目前,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竞争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从学生的未来着想,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学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等等,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的认知策略指导。
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时,为让学生感受到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学生掌握了“握手问题”,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两个握手一次,三个人一共要握几次手?”接着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亲自试一试,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引导思考:“三个数字能摆出六个不同的两位数,可是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有三次,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亲自经历和体验了科学地研究问题的过程:猜想——验证——反思——结论,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之思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使整个学习过程“数学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姜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