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及当代审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o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观,其自由观也是围绕实践和唯物主义理论展开的。文章旨在梳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并对当下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错误解读进行分析。
  【关键词】: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自由困境
  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
  自由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 渴求实现人生价值, 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自由具有相对性和时限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含义。
  18至19世纪,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也日益激烈,欧洲各国陆续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自然科学也有了新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自由的探索也有了新的发展。马克思认为,近代理性自由观虽超越了神学自由观,强调从人性出发,但却忽略的人性从何而来这一问题,具有抽象性。而黑格尔则有所发展,他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观念,开始试图具体的分析自由这一观念。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强调人的精神主体,是唯心主义的。因此,马克思辨证的继承了黑格尔的自由理论,并结合唯物主义辩证法,提出了实践主义自由观。马克思认为自由不仅是对必然的认识,也是对必然的改造。他注重实践,将对必然的改造视为自由的终点。马克思实践主义自由观既强调对主体和外在制约性的认识,又强调对主体和外在必然性的实践改造。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和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正是这种自由自觉的实践自由区分了人和动物,客观世界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特定的本质和规律,动物和人都在这个必然王国中生活,但是动物的行动是依靠本能的、只能被动的顺从自然,因而是消极的;而人可以通过实践,主动地满足自我需求,慢慢的熟悉和掌握客观世界的必然性,从而获得某种程度上与自然相协调的自由。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类所获得的自由限度也越来越大。因此,自由是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状态,是在历史活动中形成发展的,是人的内在尺度和外部世界的尺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具有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实践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的本质规定就是人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对束缚的摆脱、解放。因此,人作为主体,就在于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克服这种束缚。如在原始社会,自由意味着解除对奴隶的束缚;而在封建社会,自由意味着个性的解放,是指农民从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和被束缚在土地上的自我解放,从而能够自由的出卖个人劳动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自由则是指劳动者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获得解放,基于自愿、平等的基础交易劳动力的自由。但人類获得自由的最大束缚,始终是客观世界的必然性。因此要获得自由,就必须不断克服外界必然性的约束。而克服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因而在实践中协调自然、使之造福于人类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人类向着文明世界前进的历程,就是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但关于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关系的理解,还存在分歧。“欧力同先生认为马克思把自由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自由是处于必然王国中的自由,高层次的自由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并且指出真正自由是与必然性不是一般的和谐关系,而是超越关系,因而是可望不可及的。而郁建兴先生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即使自由王国也不是要摆脱一切自然和社会束缚,只要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自由王国就可以开始[2]。”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范畴,是揭示不同社会状态的本质的范畴。‘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3]。”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社会状态的改变,即从人受必然性控制的状态向人驾驭历史必然性的状态过渡,由人被社会关系支配的状态向人支配社会关系的状态过渡。
  必然王国是物质生产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人类通过摆脱自然力量的外在限制获得自由,实现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必须依赖于社会关系的改造;而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它要求是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是指人不为任何其他的目的,只是为了人本身,人已成了自己的主人。这就是自由的最高体现,自由王国的特征。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关系的限制,因此,人要想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实现自由王国,就必须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而不是被自己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实践不断克服客观必然性的限制,并按照客观必然性的要求,充分发挥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利用必然性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实现自身与外部世界(他者)的和谐和不断达到和谐的目标。在和谐被打破和重建的过程中,人也将得到解放,实现真正和具体的自由,最终完成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同时马克思提出阻碍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王国”是一直存在的,不会消亡,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人类获取自由的历史过程,人们在最初没有自觉的、充分的认识自由和必然性,所以是不自由的,但在追求自由的历史过程中,人开始逐渐的认识必然性,并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摆脱客观必然性的束缚,合理运用必然性造福人类,但人们目前还不具备飞跃自由王国的条件,而且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关系的限制,即便在“自由王国”,人也不能任性妄为。
  二、自由问题的当代审理
  纵观西方思想史上自由观的历史演变,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学者对自由理论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狭隘的奴隶制政治集体自由观到中世纪时期,封建制度不断繁荣,经济有所发展,学者对自由研究的适用性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政治一方面;而到了近现代,经济持续发展,政治制度、社会背景不断变化,学者关于自由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个人到自然界,再从外界回归人的本身。同时,学者自身对自由研究的理论逻辑也是有迹可循的,古希腊时期的集体政治自由观开始是从人出发,通过人的自我不断修养,寻求自由;而中世纪的学者则认识到古希腊自由观的不足,从外界找寻达到自由的方法,进而在經院哲学时期出现了神学自由观;到了近现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举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使得学者开始理性的看待自由,试图找寻分析人的主体性和外界必然性的联系,但他们没有辩证的看待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陷入了抽象、唯心的境界。而马克思则在前人研究自由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深刻剖析了主体性与外在必然性的辩证关系,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及改造,他注重实践的作用,强调在人们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中,遵从客观规律,并利用实践去改造客观规律,造福人类,达到最终目的,实现自由。而在当代,对于集各家自由理论之大成的马克思实践主义自由观,却出现了错误的的解读倾向。   (一)自由观讨论的当代悖论
  自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谈论自由的演变时,我们必须将该自由理念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去理解,才能了解这种自由观念被提出、流行直至被另一种自由观念取代的原因。依据人们的认知,我们将经历一个“不自由——自由(相对自由)——绝对自由”的过程,但是绝对自由只是一种理念化的存在,不可能在人类现实生活中出现或存在。但却有一部分的人却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自由王国”是绝对自由的,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就是主张绝对自由。马克思所强调的“自由王国”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并没有实现,而且自由王国也不是绝对自由的,因为自然规律对人的限制永远也不会消失。
  当谈论自由时,只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处于毫无自由可言的状态;二是相对自由的状态,也就是说并未被完全束缚,但迫于客观原因人渴望打破这有限的束缚;三是人类主观意愿上不愿意被束缚,希望在已有自由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自由。
  第一种情况是一种理想上的,即便是在原始社会,人也拥有自由。第二种情况是主观上和客观上都要求人们打破束缚,实现自由,比如在封建社会,虽然民众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但迫于暴政或战乱等原因,会主观上为实现自由而采取措施。第三种情况则是人们已获得应有的自由,但不满于现状,主观意愿上积极追求更多的自由,渴望实现自由的绝对化。即当我们在已有的相对自由的基础上,渴求更多的自由,希望自己的自由可以多一点,再多一点。当人产生第三种想法时,他(她)已经被“异化”了,他被获取自由的观念所禁锢。原本追求自由是促进社会、生活发展的推动力,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他们把追求自由当成目的本身,不断地去追求,已经忘记了他们追求自由的初衷为何物。此时,追求自由已经不再是正常的思想行为,而是一种执念,不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要时刻警惕,不要被追求自由的觀念所“异化”。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作为实践的自由观,是指导我们追求自由的好方法,因为它是站在实践的基础上,谈论相对自由以及相对自由的取得,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历史过程,当下的社会还不具备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条件,人还在积累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并且必然王国作为自然规律的体现,不可能消失,只会由于人类实践活动,规避一些必然性的束缚。因此我们要践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通过实践活动取得自由,但又要保持慎重,不能为了追求自由而追求自由。
  (二)自由观的当代困境
  关于自由的探索追寻,主要以人的主体性和外在必然性为中心,或是人的主体性占上风,或是外在必然性成为主流,只有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下,两者取得了统一,进而得出了实践自由观。而在当代社会,新的自由误区出现了,这种困境不是理论探索上的缺失,而是现实情况下社会群众对理论的接受及解读。
  在近代社会,哲学家从人性出发,探索自由在各领域的体现,却忽略了社会的历史的差异,因而具有抽象性,马克思纠正了这一观念。而在当下社会,一些学者忽略了马克思对理性自由观的批判和当下各国之间的差异,抽象的谈论马克思实践主义自由观自由在各国如何实现,马克思实践主义自由观是建立唯物辩证法之上的,唯物辩证法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在学习马克思实践主义自由观时必须注重各国的具体的社会的差异。例如:在中国讨论马克思实践主义自由观,就必须考虑到中国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考虑不同群体对自由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对马克思实践主义自由观的学习运用必须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只是简单的抽象的谈论自由,而忽略了现实的社会的差异。
  此外,对自由的探索也不应一味的将重心放在理论的研究构建上,而是要将重心放在理论的普及实践上。任何理论研究都是基于人这一社会群体进行的,学者们注重理论构建,却忽略了当今社会的主体——现代人民的感受,如果社会主体不能够理解、接纳自由的理论,如果社会主体不能够将这些理论付诸于实践,那么无论学者关于自由的理论构建的多么完美,也只是空谈,不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2]湯海艳,从占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意蕴及其时代价值[J].兰州学刊,2012(10),15.
  [3]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45.
  [4]、杨建毅.自由的认识与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研究意义[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5.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的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的一个王朝,随着大元帝国时代的到来,中国在历史上出现了从唐朝的安史之乱以来的前所未有的祖国大统一。元朝疆域上的扩大,为中国的文化带来文化的大冲击。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又相互促进。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书刊,在这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元朝的藏书工作也呈现出了与其他朝代所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元朝;藏书;特点  中国元朝的统治者主要崛起于北部的蒙
期刊
纵观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莫不是经济制度的改革导致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最初采用的是计划经济路线,近似的模仿苏联模式,直到1978年。但计划经济国家存在的预算软约束所导致经济资源低效率配置,使得计划经济中的经济短缺现象长期存在。事实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有深刻的动因,一是计划经济中的经济短缺和资源低效率配置,二是计划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严重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  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当然,我们
期刊
【摘要】:《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其各部分之间看似没有明显的联系,即使单列出来也不失条理。实际上《齐物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在由“吾丧我”进而到对“自我”和“他者”的超越,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  【关键词】:超越;吾丧我;物化;道通為一  老庄思想从先秦时期就已广为流传,到魏晋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更使得庄子的哲学思想一时名声大噪,成为中国文人志士数千年来的精神寄托。
期刊
【摘要】: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类机制,具有广泛的涵义,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以这五种机制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  【關键词】:五行;性格;哲学  正文:  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
期刊
【摘要】:随着电商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微信营销成为一种新营销方式和平台,如何在新营销环境下,成功实现微信营销值得深入探讨,微信营销的基础是有足够的粉丝,要做好新营销环境下的微信营销,务必要吸引足够多的粉丝,这是关键。  【关键词】:营销新环境;微信粉丝;引流;  一、利用手中现有资源引流  每个人的微信都有一定的好友,但是这个好友的数量可能不够多,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扩展,其中最快捷的方式便是利用现有资
期刊
【摘要】:宗喀巴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著名宗教改革家和哲学家,他所撰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一部重要的藏传佛教著作。该论中的道次第哲学思想,不仅丰富了藏传佛教的理论体系,并且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及其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对此进行一个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宗喀巴;藏传佛教;道次第;哲学思想;价值  一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还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哲学体系,故它既有宗教的一面,
期刊
【摘要】:人口老龄化在我国正在快速增长,高龄化和女性化是老龄化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从已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老年人口中的性别差异问题逐步显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己逐渐成为了“老龄人口女性化”。可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在未来一段时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解决和应对养老问题、尤其是独居女性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己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独居;女性老年人;养老  一、女性老年人的累积劣势  女性老年人健康从
期刊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治国理政重大方略,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心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取得的新的发展成果,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继承和發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创新性的内在特质,并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是对
期刊
【摘要】:表见代理制度是民法中的重要制度,它的设立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交易安全。关于表见代理制度存在很多争论,特别是对其构成要件中是否应包含本人的归责要件。通过我国理论上对表见代理制度本人的归责性的分歧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表见代理适用厘清思路,找到保护本人利益和维护第三人利益的平衡点。  【关键词】:本人的归责要件 ;单一要件说;双重要件说;折衷要件说  表见代理制度是民法中的重要制度
期刊
【摘要】:简·奥斯丁在《理智与情感》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充满了浪漫色彩的人物形象,她就是玛丽安。作者在塑造玛丽安的性格时,赋予她敢于反抗世俗伪善的勇敢,追求真爱的率真,面对物质财富诱惑的节制。简·奥斯丁以玛丽安代表了新型女性的形象,她的勇敢、她的真誠、她的率真,与时代完美女性格格不入,对传统的审美形象无疑是巨大的冲击。笔者以《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的性格为视角,重新解读小说,以飨读者。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