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高等教育的走向看市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oy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2月,笔者作为北京高校校长赴美教育管理培训团的成员,在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高等教育管理培训与考察。期间,我们先后走访了10余所美国高校,与近40位美国公立或私立大学的高层管理者进行了学术交流。美国国民教育多维的办学格局,世界知名学府成功的治学经验,政府、社会与大学之间构成的良性助学纽带,大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良好教学关系,尤其是对大学以“市场化经营学校,国际化建设学校,人本化发展学校,法制化管理学校,社会化推动学校”的亲身感受和氛围体验,都使人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思考良多。综观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些走向,对我们市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如下几方面的有益启迪。
  
  一、尊重差异、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与个性定位,是大学具有竞争力的前提
  
  办学理念和由此形成的大学个性定位,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并形成自身独特的社会存在价值的基础,是大学办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具有竞争力的前提。它包括学校的办学目标、价值理想和一些基本的管理原则。在培训和考察中我们发现: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办学理念和独特的个性定位,在不同类型的美国大学中不仅是一两句具有特色的口号,而且还是融入和贯穿于学校全部办学过程的管理思想,更是政府引导和鼓励大学按照各自定位,“和而不同”地发展的一种社会氛围。
  按2001年的统计数据,美国大学从资金的筹措和举办者的身份上,可分为2,099所“大而全”的公立大学和4,359所“小而美”的盈利或非盈利的私立大学;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上,可分为2,520所四年制的大学和2,213所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从大学自身的功能和使命定位上,又可分为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和普通的教学型大学。
  在培训中我们突出地感受到:无论是像顺应时代变化,不断“追求真理”,改造“博雅教育”,以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国家服务的哈佛大学,还是以“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而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从芝加哥大学这样历史悠久、资源雄厚,因为培养了8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享有极高学术声誉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到北伊利诺州立大学那样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立教学型大学,每所学校都能清晰地以自己独特的办学使命和管理目标,去实现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形成对应于这一理念的办学优势,从而以差异化发展来赢得竞争与发展。
  因为秉承“研究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的办学方针和以“哈勃计划”为代表的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芝加哥大学对于终身教授的考核和学校人才的引进,侧重点放在科研导向上,并因此形成了“以雄厚的资金吸引优秀的教师,以优秀的教师培养出色的学生,以出色的学生提高声誉并回馈学校”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而作为以接受社区学院学生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则以对教师平均每周37.5小时的工作量、9学时~15学时的授课量,作为对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但像以招收多种族社区学生,并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向成人的社会化过渡为己任的杜鲁门社区学院,在“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导理念下,将办学的重点放在强化通识教育,增强学生“认知、思维、动手”的能力上。3类不同的高校并不因彼此之间在学术声望、师资构成和人才培养层面的差异而厚此薄彼,而是彼此以自己的特色社会定位和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有效地承担与扮演着适合自己办学定位的角色。
  因此,与标准结构原则相对的差异化原则,由同构到互补的个性化管理导向,是今天的大学在社会群体显著分层、群体需求差异扩大、校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获得今天发展并赢得未来社会价值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对身处中国名校云集的首都而言,市属高校面对在师资队伍、学科实力、生源质量、学术声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的中央部委属高校,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和构成存在价值的目标,不仅仅是上规模,更要上特色;不但要借鉴别人的创见,更要形成自己的定见。高校管理者要在找准办学定位、细化发展途径、拓展自身优势、树立鲜明个性上下功夫,积极将首都的区域优势化作自身的特色优势,以进一步满足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能需要。
  毋庸置疑,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核心是高校管理者自身管理思维与管理行为的变革。在北京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市属高校在人才竞争、生源质量、学科布局、科研空间上,尽管面对着强大的竞争压力和一定意义上的生存压力,但追求规模、定位不当、盲目求同、缺少个性的办学观,疏离社会、自视清高、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兴学观,权力集中、权责含混、缺少激励、朝令夕改的治学观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学校的科学发展。
  观念的转变是一切变革的先导。为此,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中央的改革思路,认真梳理在教育发展观念上与科学发展不符合的现实差距,将全面服务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主战场,全面服务所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实务,作为市属高校的主要使命,将正确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发展举措。以服务求出路,以贡献谋发展,以特色占优势,以品质铸品牌。
  
  二、注重开放、崇尚人本的兴学氛围与管理环境,是大学具有向心力的保证
  
  这次培训中,无论是久负盛名的斯坦福大学,还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即或是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世界顶级高校,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学校对社会的开放和学校与社区的融合。这些世界名校,并没有豪华气派的校门,芝加哥大学的校名就简朴地挂在一座立交桥上;也没有太多的新型校舍,作为MIT标志性建筑的主楼中的实验室,也与国内的工程实验室无异。但整个学校就像一个开放的磁场,吸引着全世界学者与学生的目光,也吸引着社会对它发展的关注和青睐。
  美国大学的这种开放性,集中表现在各个大学在国际化视野下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才的吸引上。我们在每所校园见到拥有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国度的各国学生,无需赘言,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在其大学的高层管理者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开放和流动的体系。同时,各大学的专任教师,也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公开招聘的。授课中专家谈到,美国大学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找到最好的人才,就是教授。美国大学中自己学校直升的教授不足1/3,其余全部是靠校际人才流动和引进。芝加哥大学招聘教授的标准,就是其他知名学府的博士或博士后。他们认为:这样既可以避免学术上的“近亲效应”,也有助于年轻人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富于创新,进而保证大学学术上的生机与活力。
  美国大学的这种开放性,还突出反映在各个大学对社会需求、政府导向和校友成长3个方面的积极契合与主动呼应上。20世纪4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决定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当时斯坦福大学偏于西部一隅,校方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选择了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学作为突破口,获得了政府的集中投资。而物理和电子工程,正是日后使斯坦福大学享誉世界的两大优势学科,并也因此使其成为今日获得“硅谷之父”美誉的核心基础。斯坦福大学的创始人斯坦福提出的“学以创业,学以进取”办学理念,为后来的校长斯德林与特曼继承并发展。该校努力探索大学的生产功能,发展大学与工业合作的关系,成功创办了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区,由此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研究高新技术的“硅谷”。芝加哥大学有76%的研究经费来自联邦政府,2007年有2,126人次获得了424亿美元的各类资助。与此同时,芝加哥大学的许多教育和服务设施,也是向社区公众免费开放的。
  众所周知,鉴于美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与中国高等教育资金给付方式迥然有别的是,美国私立大学的资金来源,基本上来自于社会与校友的慈善捐助。如名列前茅的哈佛大学,每年募集资金达到250多亿美元,芝加哥大学每年也有40多亿美元。为此,各校不仅设有对其决策和监管的董事会,还设有保证该资金可持续发展的校内专门机构。如芝加哥大学就有350余人专职从事募集资金的工作。这一机构本着“5I”原则,通过学校形象识别(Identity)、发展信息告知(Inform)、募捐兴趣培养(Interest)、身心情感融入(Involve)、促进募捐投资(Invest)等开放性、人本化的系统设计,通过与社会和校友的密切沟通,不但持续地维系了办学的财政要求,也同步较好地实现了社会和校友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与学校的持续发展相关联的特定公众群。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一所大学身处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发展环境中,面对人才在开放环境下自由流动的现实,美国大学的管理者同样对自己的学校能否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形成师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深怀忧虑。正如芝加哥大学校长所说,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教师是学校迅速发展的原因。为此,各校努力营造人本化的氛围与管理环境,用事业留人,用环境留人。芝加哥大学认为:优秀的研究团队、优秀的生源、良好的组织构架、优秀的学术资源、较好的福利与薪酬、对学者的尊重与倾听,是吸引人才的几个关键因素。
  我们发现:无论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在对教师的学术要求与岗位标准严格考核的同时,也在竭力为教师提供充分的人文关怀。如芝加哥大学除了以两个国家实验室的科研环境、藏书丰厚的图书馆的信息环境来吸引人才外,对教师的子女入学等生活环境的改善,也给予了细致地关注。
  对于学生来说,美国的大学除了提供校内便捷丰富的图书信息服务、安全健康的生活设施服务、基本覆盖的各类助学贷款保障服务,提供由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与社区学院、企业大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经济状况自主选择的多种求学通道外,人本管理环境更多地体现在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上。
  大学的管理者特别强调:学生进入校园,学业成功和学生生活是两个重要方面。学校是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场所,学生是参与者、对话者。过去教授是站在智慧的顶端,站在讲台上教导学生,而面对网络的发展与信息的快速传播,管理者要转变思维,善于倾听,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检验,不是教师教什么,而是要看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正如美国西北大学瑟尔精英教学中心创始人肯·贝恩(Ken Bain)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中所论述的:“从根本上讲,大师级的老师不单单是优秀的演讲家和讨论的领导者,更应是特殊类型的学者和思想家,引领自己的学生钻研学问,享受智慧人生。”从我们看到的美国大学校园中经常可见的师生交流,到方便学生娱乐和生活的学生公寓,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随处可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表面上美国学校没有明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或活动,但无论是社会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美国国旗,还是校内荣誉墙上弘扬的杰出校友,爱国主义教育和榜样引领作用都是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润物无声地进行着。
  因此,与结构控制原则相对的人本管理原则,由“博雅”书斋型到契合社会和市场需求服务型的管理导向,是今天的大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自己,进而实现大学使命、体现现有社会价值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具有向心力的内在保证。尽管我们和美国大学的资金获取方式截然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也不一样,但美国大学对外开放、对内人本的各项举措,特别是大学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仍值得我们借鉴。
  对我们这些以北京生源为学生主体、以地方政府投入为基本财政来源、以主要为首都培养人才为使命的市属高校来说,一方面,在外部需求的契合上,高校管理者不仅要关注政府、校友为我做了什么,更要自问我为政府、校友做了什么;要追问在北京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自己的学校究竟在哪些领域、哪些学科上作出了哪些不可替代的贡献,以有为赢得有位。另一方面,从内部需求的满足上,高校管理者在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师生关注学校的发展要求,而且更要让学校关心师生的成长需求,使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有机融为一体,以和谐形成凝聚。
  
  三、推崇平等、包容多元的治学精神与运行机制,是大学具有创造力的精髓
  
  在芝加哥大学,有两件事使我们印象深刻。一是在第一天的培训课程上,芝加哥大学校长Robert Zimmer先生就为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治学观点:我们在争论中前进。他认为,包括众多的该校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在与其他人探讨与分享、在观点的相互争辩中获益的。包括该校引以为豪的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组建执政内阁团队时,也依然沿袭了芝加哥大学的这一观点:去选择不同立场的人,通过相互讨论,达到相互了解,进而形成互补。正因此,学术自由成为芝加哥大学的两大特点之一。二是当我们问及“学校如何给予那些依然在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特殊的待遇”时,校方的回答简洁而又耐人寻味:“他们只是希望能有一个离校区近一点的车位。”这两个毫无关联的看似平常的事情,却从一个并不平常的角度折射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优秀大学的治学精神:平等的心理氛围和包容性极强的学术风范。
  我们还看到:在美国大学运行的决策机制上,平等和多元的治学精神,体现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清晰分开的。以校外人士组成的董事会、由董事会任命的校长和由教授组成的教授评议会,共同构成了大学内部的权力体系,形成了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系统和以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系统。
  这种平等和多元的治学精神还反映在对师资多维度的客观评价体系上。如北伊利诺州立大学,对教师的考核就包括教学水平、学术领域的作为与成果、服务学校及相关专业3个方面的标准,设计有8项教学指标、两项学术要求和5个公共服务维度。除此之外,本着“共享管理”的理念,该校每年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每年评选优秀教师并给予学术休假等奖励。显而易见,这种综合而非单一的指标评价体系,会促进每位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全面发展,并以这种发展来引领学生的发展。
  因此,与权力集中原则相对的权力下放原则,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管理导向,是今天的大学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调整自身管理架构、完善自身组织运行、科学评价人员绩效,从而真正发挥大学作为重要的学术组织的社会功能,以宽松和包容发挥组织与个人创造力的精髓。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高校无论是在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上,还是在学生事务管理和校园基本建设上,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到落脚点,都应着眼于有益于师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管理者应正视组织变革的大趋势,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积极借鉴美国高校的管理理念与经验,用新的制度、机制和氛围,抓住有利契机,突破壁垒,开放襟怀,加大国际化的人才引进力度,加速内部师资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能力提升,加快各个学科梯队的团队建设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的终身学习动力,更加倡导和鼓励对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性改革,为师生的自主创新和特色发展提供更宽松的氛围与环境,为市属高校的学科发展积蓄可持续的力量。同时,科学地设计各种绩效评价体系和用人机制,以平等包容的氛围营造,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各种创造活跃涌流。
其他文献
薛贵,北京市特级教师,体育正高级教师,2013年底退休后受邀继续留任潞河中学体育教师。曾获“通州区名师”“北京优秀教师”“全国百名优秀体育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等荣誉。  传统印象中,体育课就是跑、跳、蹦,就是哨子加“一二三四”,大多机械、单调。走近薛贵,走进他的体育课,你会发现,主张体育教师要以文化修养为底蕴的薛贵,他的体育课朴实、干净,却绝不单调,更散发着体育课上
我国督学责任区的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真正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推广应该是近几年的事。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各地督学责任区实施的内容、方式与路径并不相同,工作进展不一,真实的效果还有待观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督学责任区本身的认识还存在问题,尤其是对一些基本的内容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导致认识上的一些偏差和实践中的某些困惑,阻碍了督学责任区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深入发展。那么,从基本的认识问题
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地位,是由学校教师决定的。中国农业大学有11位德高望重、贡献卓著的学界泰斗。他们代表着不同年代的农大人,他们与祖国共成长,与祖国共辉煌。    中国农业大学有11位教师,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静,和,爱。静是一种心态——这11位院士,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动荡,还是变革时期的浮躁,都没有动摇他们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和是一种气度——这11位院士,都是科学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对U-Boot的结构及运行的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以S3C2410为核心的GX-ARM9-2410EP试验平台的具体硬件配置情况,将U-Boot1.1.4移植到此试验平台,并通过测试.
“大学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身不同的定位。”高校的定位就是高校确立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在横向上确立自己的类型位置,纵向上确立自己的层次位置。纵横坐标一旦确立,一所高校就确立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后,方能以此为基础选择发展的方向、目标、思路和措施等,力争在同一坐标位置的高校中办出特色,以特色取胜。这其中隐含的逻辑是:定位——角色——特色。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有
作为研究机构,我院承担过国家教育督导办发布的2005年的义务教育均衡督导报告,2008年的中小学教师督导报告,2010年的中职督导报告,2011年的学前教育督导报告的相关研究工作。同时,也承担过一些上海教育督导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最近研究的《上海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研究》课题,谈一点相关思考。  教育督导改革和创新是国家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给教育督导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回应这些期盼,在宏观方面,要按照《教育督导条例》,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在微观方面,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一整套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督导办法。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学前教育(简称“双高双普”)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担负着异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大学正在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热切关怀。当代中国大学校长,由于其在大学组织中所扮演的独特而又重要的领导角色,更是肩负着除旧布新、开拓未来、走向世界的重大历史使命。完成这个使命要求当代中国大学校长必须自觉提升领导力。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出新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