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知识学习和思想陶冶的有机结合,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智育的发展,又要重视德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情感熏陶法
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和感情的表达,渲染教学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感化和熏陶的作用。
语文课本所选用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很多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意境,开掘课文意理,再结合教师自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用饱蘸感情的语言、得体到位的动作以及丰富准确的表情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用老师的情绪去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以情动情,以情感人,从而感染和教育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既能了解有关知识,又能懂得相关道理。古人所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夫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就是这个意思。像《春》《海燕》等文章就非常适用于使用这种方法。
二、形象分析法
就是对语文教材中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细致剖析,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以及一些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比如学习《木兰诗》时,可以通过对主角花木兰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的分析,感受这个女英雄孝、忠、勇、智的美好品质,在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光辉形象,从而引导学生爱国、爱家、爱父母,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的“男尊女卑”思想的落后性。而在学习《变色龙》的时候,抓住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分析,感悟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卑鄙灵魂,从而激起学生对黑暗的社会、反动的统治阶级的憎恨。
三、语言品味法
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品味作品的语言,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意蕴,最终读懂作品,并从中受到教育。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的感情脉搏,无不蕴含着奔腾的感情激流,无不凝聚着人类情感的五颜六色。而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只有细致地分析作品的语言,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那些或者爱憎分明,或者意蕴丰富,或者论辩深刻的语言,能引领我们或者把握人物形象的伟大,或者感受人类情感的高尚优美,或者领略历史长河的雄浑壮阔……总之,有选择、有目的的对一些文章的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不但可以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人物形象,而且可以从中学习、反思,受到思想上的教育。
四、活动体验法
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关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性活动中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同时又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要在课内学,而且要在课外学。新版(河大版)语文教材较好地注意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语文活动安排。仅在七年级上学期,就安排了搜集农谚、调查周围环境变化、办手抄报等贴近生活的语文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与社会的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和生活的结合。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学习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眼、耳、手、口、脑并用的习惯,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所以说,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既是一个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启发的过程。
五、直观感受法
就是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并在其中渗透思想教育。随着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融合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工具。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理性知识感性化、深奥知识通俗化、复杂知识简单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而且可以使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内容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渠道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帮助学生在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受到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证明:精彩的影视、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融合,这样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注意贯穿思想教育,把二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于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智育的发展,又要重视德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情感熏陶法
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和感情的表达,渲染教学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感化和熏陶的作用。
语文课本所选用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很多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意境,开掘课文意理,再结合教师自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用饱蘸感情的语言、得体到位的动作以及丰富准确的表情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用老师的情绪去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以情动情,以情感人,从而感染和教育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既能了解有关知识,又能懂得相关道理。古人所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夫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就是这个意思。像《春》《海燕》等文章就非常适用于使用这种方法。
二、形象分析法
就是对语文教材中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细致剖析,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以及一些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比如学习《木兰诗》时,可以通过对主角花木兰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的分析,感受这个女英雄孝、忠、勇、智的美好品质,在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光辉形象,从而引导学生爱国、爱家、爱父母,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的“男尊女卑”思想的落后性。而在学习《变色龙》的时候,抓住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分析,感悟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卑鄙灵魂,从而激起学生对黑暗的社会、反动的统治阶级的憎恨。
三、语言品味法
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品味作品的语言,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意蕴,最终读懂作品,并从中受到教育。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的感情脉搏,无不蕴含着奔腾的感情激流,无不凝聚着人类情感的五颜六色。而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只有细致地分析作品的语言,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那些或者爱憎分明,或者意蕴丰富,或者论辩深刻的语言,能引领我们或者把握人物形象的伟大,或者感受人类情感的高尚优美,或者领略历史长河的雄浑壮阔……总之,有选择、有目的的对一些文章的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不但可以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人物形象,而且可以从中学习、反思,受到思想上的教育。
四、活动体验法
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关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性活动中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同时又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要在课内学,而且要在课外学。新版(河大版)语文教材较好地注意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语文活动安排。仅在七年级上学期,就安排了搜集农谚、调查周围环境变化、办手抄报等贴近生活的语文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与社会的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和生活的结合。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学习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眼、耳、手、口、脑并用的习惯,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所以说,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既是一个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启发的过程。
五、直观感受法
就是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并在其中渗透思想教育。随着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融合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工具。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理性知识感性化、深奥知识通俗化、复杂知识简单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而且可以使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内容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渠道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帮助学生在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受到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证明:精彩的影视、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融合,这样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注意贯穿思想教育,把二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