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审美贯穿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5118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机缘巧合,在一次共读大赛上,我有幸邂逅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一书,对于多年来已不习惯阅读大部头书的我来说,这无疑成了一种考验、一种挑战。然而,当我静下心来研读这本极有特色的美学宏著时,不经意间发现书中不仅处处有惊喜、段段有学闻,而且主旨突出、脉络清楚:从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到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从魏晋风度、佛陀世容到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再到宋元山水意境及明清文艺思潮。“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李先生高屋建瓴,丝丝入扣,极其详尽地阐释了“以人为本、审美贯穿”的古今艺术历程。在这看似漫不经心的美的巡礼中,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练、积淀、流传,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得以被感染,人们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中华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
  翻开书籍的第一章,李先生带我们回到那“龙飞凤舞”的史前文化时代。当时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都很低下,人类对大多数自然现象无能为力,自然界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威力统治着人类。此时,融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盛行,龙、凤、鸟、鱼等动物造型和纹饰成了主要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在祈福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有意味的形式”成了艺术创作表现的主旨。
  然后,我们步入了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在這个时代,由于原始的全民性的巫术礼仪变为统治者所垄断的社会统治的等级法规,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了出来,纹饰的美学风格由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开始由陶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人在艺术审美与创造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接下来我们到了先秦时期,此时氏族公社结构基本解体,中国社会激剧变革,意识形态也最为活跃,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李先生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原则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而“儒道互补”的人文精神则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基本线索。人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主体。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时,南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结构却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绚烂鲜丽的“楚汉浪漫主义”,便成了时代的产物。那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中,屈原成了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也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成了真正的主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人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学也进入了人的自觉阶段,文学从广义学术中独立出来,比较细致地区分了文学的各种体裁和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日益强烈。阮籍与陶潜是这一个时期非常有个性的人物。人的觉醒时代真正到来。
  移步换景,李先生把我们带到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唐、宋时期。“盛唐之音”由李杜之诗、颜字、韩文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中国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韵外之致”,则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人的自我愈来愈成为审美文化的灵魂。
  最后,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李先生从市民文艺到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以戏曲为代表描述明清文艺,反映了那些社会矛盾和悲欢离合的世俗人情及上层的传统文艺笼罩着的浪漫主义……
  至此,在这种鸟瞰式的宏观游历下,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形态各异、纷繁复杂的文学艺术意象,给人以不同层面的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文学艺术的形式也积淀了每个时期人们不同的情感、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等内容。通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一书,我们匆匆迈步走过这样一个“美的历程”,在一唱三叹、流连不已之余,我深刻体会到文学艺术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最终还是取决于人,“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审美的历程。这个历程既有丰美悠久的过去,又指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江苏省海门市树勋小学)
其他文献
《我不是药神》取材于2015年轰动一时的“陆勇案”,讲述了一家神油店老板程勇接受一个白血病人吕受益的建议,从一个普通的保健品店商贩,转变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药贩子的故事。电影上映后饱受称赞,甚至成为不少观众心目中的年度最佳,这样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导演文牧野和主演徐峥的功劳,更多的是影片带来的真诚的故事、与观众产生共鸣的现实事件和认真刻画出的非常贴近生活的角色。  一、真实的小角色们  徐峥饰演
期刊
19世纪的法兰西宗教横肆,维克多·雨果借诞生在巴黎贫民窟的冉阿让的双眼去揭示当时人民在黑暗中低头摸索无法抬头仰望的现状。丑攀附着美而生,美为丑低下了头颅。被黑暗蔓延的社会虽然不可避免会生出散发腐烂恶臭的被利益催动的行尸走肉,但是大多的是不曾泯灭的纯粹的灵魂。本文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描写互相救赎、有关于爱的人性面,向那些坚持本我的人们予以致敬。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
期刊
众所周知,《西游记》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间山河交替、流转千般光影,和其创作时间相近的其他作品,如《红楼梦》等都在某阶段内被厄运所限制过。《西游记》则截然不同,顺利流传下来,并对后来的神魔小说和现代玄幻小说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将从传播视阈研究《西游记》,并探究了其重要性。  对于百回本《西游记》而言,不论把作者认定为丘处机还是吴承恩,从不同层面来看二者都不是最适合的,唐三藏取经这一历史事件在相
期刊
在莫里森的作品中,秀拉的形象颇具争议。有人说,秀拉是一个新的黑人女性形象,她敢于为寻求独立和自由的人争取权利;一些人认为,她是一个孤独的反叛者,她放弃了黑人文化传统,拒绝对同胞的责任感;甚至有些人认为,秀拉是邪恶势力的代表。无论她是什么样的人,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她在短暂的生命中坚决寻求自我认同。面对种族、性别、传统和社会的压力,秀拉拒绝忍受。相反,她选择上台并主动攻击。她毫无恐惧地抵制各方面的阻
期刊
在现代生活中,一提到巴黎,人们就会联想到著名的艾弗尔铁塔、世界足球先生齐达内、浪漫于世的法国文学家雨果以及喧嚣霓虹的夜场。你很难想象19世纪法国巴黎社会的城市是怎样的南辕北辙。在奥斯曼男爵的城市改造计划实施后,通过社会的不断城市化改造,画家笔下的作品也是惺惺呼应,艺术史也可以是社会史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  通过对一些马奈和巴黎社会历史文献的调研,笔者注意到艺术史和社会史的息息相关性,本文研究的主
期刊
三道石坡很长,长到我们祖祖辈辈住了几百年。不知道祖先早年是如何选了这么个“风水宝地”扎下营寨的。这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扎到谷底,三道石坡完成了从高到低的过渡,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  听老人们说先前这儿倒是挺热闹的,长辈们描述它曾是老镇集会的繁华地段,商贾如云,店铺栉比,白天叫卖声不绝于耳,晚上车马声响彻五更,可惜我没能赶上那个时候,也领略不到三道石坡的这种壮观景象。  “东阁”下面就是我家。“东
期刊
1992年,《廊桥遗梦》(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这部以真实故事为背景的小说在美国出版,一经面世便感动了无数中外读者。小说揭开了一段刹那即永恒的爱情故事,将主人公的爱、痛苦、挣扎和责任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赤诚美好,又让人唏嘘,但是唏嘘之余,读者总觉得好像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金凯好像就在自己身边。面对烟火、尘埃、爱情、坚守,行走匆匆的世间,人们总该记住些什么。本
期刊
十来年前,我家养过一只猫,雌的。不记得是怎么来到我家的了,只记得这只猫刚来我家时很小。一双宝石似的的眼睛,怯怯的,一有动静就赶紧躲到桌子底下。黄黄的毛发,缺少光泽,身体总是缩成一团,可能是离开母亲的缘故吧。女儿和猫成了好朋友,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和猫腻歪在一起,甚至给猫起了个名字叫晓晓。  晓晓在家是待不住的,吃饱了饭一晃眼儿就不见了,或者去了树上,或者去了房顶上。本来养猫是希望它捉老鼠的,但是晓晓祖
期刊
《果酱短片集之阿里塔》是岩井俊二于2002年与北村龙平执导的一部15分钟的日本短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孤独、思考的故事。其情节可以说非常简单,讲述一个喜欢画画的女孩,她信手涂画在课本、试卷上的东西总是有一只小动物,女孩叫它“阿里塔”,而且只有自己的纸上存在着“阿里塔”。她记不清楚“阿里塔”从何而来,总之,这个形象仿佛是她自己的“影子”,伴随她长大。大学毕业,女孩开始跟人约会,在她对镜梳妆的时
期刊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是为追求美国梦而最终牺牲了自己的典例,他渴望以自己的信念和勇气来获取物质以及爱情上的收获,然而他的梦想是一种对虚幻的渴望,最终导致了他美国梦的破灭。本文得出导致盖茨比悲剧的三个因素。首先,盖茨比的美国梦夹杂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和矛盾。第二,盖茨比无知、天真的性格是他隔绝于上流社会。最后,对于盖茨比而言,社会上充满了自私和不道德的人或者行为。  一、背景资料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