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马蜂:中心城市电大要做转型发展的先行者

来源 :在线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hong_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探索形成,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教育资源。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马蜂认为,新时代,这个系统的活力必将更加充分释放,独特的魅力必将更加持久凸显。
  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1979年1月,在这座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的城市,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应时成立。40年来,武汉电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通过反复试验有序推进的艰辛历程,逐步成长为武汉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学习型武汉建设的主力军。
  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马蜂强调,武汉电大今天的成绩是几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中心城市电大要做转型发展的先行者;要珍惜系统,把开放教育真正当成事业来做;“互联网+”时代,电大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40年砥砺奋进铸就今日成绩
  在线学习:我们知道,学校2019年的大新闻是完美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摔跤比赛。在全国,由电大承办这么重要的国际赛事还不多见。您认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对贵校来说有哪些意义?
  马蜂: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摔跤项目,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对我校的信任与重托。本次摔跤比赛是军运会历来参赛国、参赛运动员、奖牌数最多,参赛水平最高的一次。由于出色的赛事组织,国际军体联、中国摔跤协会授予摔跤竞委会“最佳组织奖”和“卓越贡献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摔跤赛事组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摔跤协会张霞主席评价说:无论是从接待、办赛,还是竞赛、组织等各方面来看,都体现了很高的工作水准,做到了为国争光,体现了中国大学的担当。
  可以说,这场充满挑战的国际大赛的成功举办,是对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种检阅。我们把办好军运会摔跤项目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检验,站在讲政治、抓机遇、促发展、树形象的高度,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精益求精地推进各项工作。我们将把办大赛积累的成功经验转化成推进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
  在线学习:武汉电大的发展离不开一位世纪老人。在武汉电大办学40周年之际,想到老校长邓垦先生,您有怎样的感想?
  马蜂:众所周知,广播电视大学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办的,而我们武汉电大的首任校长就是邓小平同志的胞弟、时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邓垦。老校长一生牵挂教育,心念电大,曾先后三次为武汉电大题词:办学15年题写“科教兴国”;办学20年题写“教书育人”;办学30年题写“桃李满天下”。老校长享年106岁,虽然于前年离我们而去,但如今迈进不惑之年的武汉电大,将深入贯彻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深入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守终身教育初心,以建成具有中心城市特色的国内一流开放大学为目标,不负老校长“电大要把科学文化知识‘化’成国家需要的人才”的嘱托,接续奋斗,再创佳绩。
  在线学习:经过多年努力,武汉电大已经成为一所很有影响力的学校。请您对武汉电大40年来取得的办学成就做一下总结。
  马蜂:40年来,武汉电大伴随着武汉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壮大。从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到举办普通专科班、成人预科班等多途径办学探索,从开放教育试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残疾人教育到国家开放大学(武汉)挂牌,这所在风云激荡的时代进程中诞生的新型大学,已经成为武汉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武汉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
  40年来,武汉电大始终追踪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利用广播电视开展教学到如今全面推进基于网络的教与学,从“没有围墙”到“建在云端”,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
  40年来,武汉电大始终继承和发扬“服务社会成员继续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乡村办学,为一切学习者,特别是为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农民工、士官、残障人士等提供學习机会和学习支持服务,逐渐成为教育公平的促进者。
  40年来,武汉电大不断拓展非学历教育空间。借助武汉市继续教育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武汉中心和武汉终身学习网、数字化校园网“两网两心”的优势,充分发挥武汉市社区教育学院的龙头作用和纽带作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培训,成为学习型武汉建设的主力军。
  40年立德树人,我校已累计为武汉市培养本专科毕业生20余万人,提供各类培训百余万人次。比如,我们这里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董明,著名作家余熙、邓一光,知名企业家余红梅,终身学习的好家庭蒋虚怀一家人等等。
  中心城市电大应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在线学习:现在,中心城市电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您认为,这个群体在广播电视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马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探索者的作用毋庸置疑。
  中心城市电大是开放大学办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学习需求更加旺盛,教学条件、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教学资源更为集聚,面对面优质师资的共享因物理空间的便捷,使得“一小时学习圈”成为可能。再加上中心城市,特别是国家中心城市自身对区域社会巨大的辐射影响力,可作为强力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组织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在广播电视大学整体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进程中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
  在线学习:新时代,中心城市电大转型的关键是什么?
  马蜂:如果说4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主要是面向在职成人的继续教育的话,那么,今天,广播电视大学要实现转型升级,其关键就是要实现服务面向与办学类型的转变,即从面向在职成人学历补偿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转型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一手抓学历教育的质量提升,突出广播电视大学面向成人职业教育转型;一手抓非学历教育的功能拓展,突出广播电视大学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转型。   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发展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比如远程开放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系统”办学与“开放”办学的关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政策驱动与市场驱动的关系、直面困境与重拾信心的关系,从而明确发展定位、厘清发展重点、拓宽办学模式、并重发展途径、保持发展动力、坚定发展自信。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在终身学习成为时代潮流,学习者根据学习需求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平臺选择并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与服务,作为专事终身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如何从众多终身教育供给方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教育融通带来强劲发展动力
  在线学习:武汉电大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办学,两类教育融通发展,这是学校的一大特色。请您谈谈武汉电大在这方面的探索。
  马蜂:我们现在的两个校名分别是 “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兼有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两类教育的学校,我们充分利用“一套班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块教育”的办学优势,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在两类教育的融合发展上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包括教育理念的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融通、教学资源的融通、师资队伍的融通、运行机制的融通等。由于篇幅所限,我主要谈一下师资队伍和运行机制的融通。
  在师资队伍融通方面,“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双线型(线上线下)”教师是开放大学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我们努力将“双师型”“双线型”作为主要目标。采取到企业深度锻炼、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为 84.60%,高于全国示范(骨干)校、优质校及全国各省平均水平。同时,积极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能够理解两类教育,在两类教育中双向沟通、游刃有余。
  在运行机制融通方面,一是探索集团化办学。先后牵头成立湖北省信息技术、武汉电子信息、武汉智能制造等6个职教集团,汇聚企业成员161家,形成学校和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合作体系。二是联手行业企业育人。吸纳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中国 IGA 等十多个协会或行业组织参与办学,一批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实训活动,成为指导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要实现两类教育融通发展,还必须搭建学分银行,作为两类教育融通发展的教学运行制度。目前我校牵头承接了教育部和国家开放大学立项的学分银行项目,开展软件技术专业认证单元(标准)制定与应用,试点学分成果积累与转换,开展学分银行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筹建武汉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和学习成果转换枢纽,助力武汉市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要把开放教育当成事业来做
  在线学习:在电大办学40周年之际,请谈谈您对电大发展的思考。
  马蜂: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是世界最大的大学系统,40年来,全国电大系统累计培养毕业生1440多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办学40周年时,对办学历程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在这里,我谈几个观点:一是我很赞成国家开放大学原副校长严冰的看法,广播电视大学从1979年以来就是开放大学在中国的“存在形态”。我认为,转型发展不是仅仅改个名字,更多的是电大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而做出的主动选择。
  二是一定要珍惜、爱护电大系统。电大之所以在中国有地位,在全球有影响,是因为有一个国家历经40年投入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最宝贵的办学资源——全国电大系统。集合系统的力量,我们就可以办成一切想办的事情。如何调动地方广播电视大学、国开各分部办学的积极性,尤其是让大家把开放教育真正当成事业来做,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战略中,应突出学历教育优先。只有把学历教育做好了,才能有自己的学科、专业、课程,才有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做非学历教育才能如鱼得水、轻车熟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理想的状态应是一个自然有机的复合体。
  四是要坚持走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前列。电大一直站在信息技术前沿,采纳适合的新技术是天生的本领。“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纷至沓来,这给电大带来了无限生命力,可谓恰逢其时。我认为,电大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一些杂音而自乱阵脚,也不要因为办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就迷失了方向。我们需要更高质量的发展,也需要更规范的发展,这是办学的应有之义。只要瞄准目标,全国电大系统一起向前,我坚信,电大的明天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左力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
其他文献
疫情引发的线上教学,本属“无奈之举”,却受到师生的欢迎,让平日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化状态、难以进入主流教学阵地的在线教育崭露头角,初步展现了“互联网+”教育的“在线中国”模式。  在繼续教育领域,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在抗疫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就是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据统计,仅北京大学附属的三家医院,医学继续教育在读护理专业的学生就有130多位驰援武汉。  17年前,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期刊
中储粮从课程内容、技术功能、运行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创新,打造了一个具有系统性、针对性、持续性、革新性、互动性、实效性的在线学习平台——中储粮大学全员在线学习平台,有效解决了企业培训普遍存在的学员覆盖率低、学习针对性弱、学习系统性差、学习能动性差、学习持续性弱、成效转化率低等问题,为打造一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铁军”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和机制保障。  学习平台助力打造中储粮“铁军”队伍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吹响了疫情防控“集结号”,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教学,为战胜疫情贡献了继教智慧和继教力量。截至4月下旬,据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统计,远程教育战线已免费开放各类学习平台近200个,各类课程资源100万余门,捐赠各类医疗用品、设备、专项基金总价值超过亿元,千万学习者获益,以全方位、扎实有效的实际行动,助力继续教育学员、助
期刊
远程开放教育代表着“互联网 +”教育的方向,网院和开大(电大)既是远程开放教育、在线教育的“主力军”,又是“同盟军”“联合部队”。两支队伍既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又相互竞争监督,探索“具有职场竞争能力、数字创新能力和应对社会变革能力”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和新途径,重塑远程开放教育的形象。  日前,本刊就疫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华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
期刊
“停课不停学”对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除应急作用外,在线教育能否真正成为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提升教师水平、提高资源质量、优化课程体验、增强用户粘性是关键。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国家开放大学积极发挥信息化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势,服务“停课不停学”,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近日,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李林曙对本
期刊
相关数据显示,适龄劳动人口下降、职业技术人才短缺、中高端人才比例低,是我国从“人口红利”大国向“人才红利”强国演进要着力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在提升人才质量方面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而产与学的边界过于清晰也导致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矛盾愈发凸显。  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云Classroom分别荣获“2020中国互联网教育技术创新企业奖”“2020中国互联网教育优质解决方案奖”两项殊荣后,华为云应用平台服
期刊
无论是网络教育还是继续教育,都和其他教育形式一样,一定会持续存在。因为教育公平、终身学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网络教育、继续教育担负着崇高的使命,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  疫情期间高校开展的大规模线上教学,不仅引发了对教育问题的诸多讨论,还引发了对高校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日前,本刊就相关问题对话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 
期刊
在全国电大系统中,提起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大家都对其扁平化直属办学的“西安模式”和干部教育网络培训的“西安模式”竖起大拇指。新时代迎接新发展,西安电大与时俱进,在“两个模式”的基础上,打造了具有西安特色的智慧学习体系。  “作为西安市市属唯一一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继续教育高等院校,我校通过实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和经验,为西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十余万名毕业生,各类非学历教
期刊
尽管学习并无时间限制,但美国《体育画报》(SI · News)质疑为何目前在东南亚和大洋洲仍有大学对年长的学生实行僵硬的年龄限制(SI · News,2019年6月11日)。通过批判性研究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如何满足老年人口的学习需求与需要,笔者发现,老年学习者受到早期教育体系不完善的桎梏,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导致他们不了解其教育选择。澳大利亚已经开设了第三年龄大学,现在看来,这样的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形态随之发生巨变。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模样的?企业会更关注求职者的哪些能力?针对这一系列问题,4月12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与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进行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对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比知识技能更重要  俞敏洪:近几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不少成就,并且还在不断的变革和改革。您如何评价中国的基础教育?  朱永新: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