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迅猛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快速走向世界的时期。大量的人才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的高速发展也要求教育系统快出人才,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普及的中学英语教学课程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完善了不少的成果。广大英语教师培养了大批英语优秀人才,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社会的变化,人类知识结构的变化,对英语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当前的形势
(一)全球性的全面合作需求大量高水平的英语人才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发展。她与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合作,尤其是经济领域。大量外资投资中国,进出口业务有了飞速的发展。全球性的合作要求大量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时不待我,年轻一代要迅速成长起来。高中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记忆力好。
(二)近年英语高考题的变化对学生英语水平有新的较高要求
学生打好英语基础,是社会的需要,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近年来英语高考题,较以前的题目难了,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注重语言是一种工具这一事实,增加了听力、完形填空的难度;单项选择题涵盖的范围较广;阅读理解题中的文章注重实用性,很有时代感。所有这些表明,英语教学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新课程标准和新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全面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最终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能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能力有质的提升是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教师要根据这一变化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
二、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
(一)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虽然我国的教育历来强调理想道德教育,但是在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处在重新定位阶段,成年人在理想信念方面的多元和茫然,导致目前对青少年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的弱化或“力不从心”。理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或者说是人生的长远目标,在于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学习动力内化。如果学生能把自己今天的学习,同个人和祖国的美好未来联系起来,那么他们就不会轻易地被一时的失败或者挫折所击倒,从而有效的阻断习得性无力感的形成。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根据韦纳(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对成功与失败的不同归因不但会导致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责任判断,而且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据此,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曾这样引导学生:
1.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们,说明他们的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的之中的。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长的阶段。现在对他们来说困难的、办不好的事情,只要他们用心努力,不久的将来就是一定可以办成的。
2.要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挫折常常是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的,是追求进步的人要经常遭遇的,关键是对待它们需要有正确的态度。许多学生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笔者便这样开导学生:我们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汉语说话水平都相当不错吧。可是把我们当中语文水平最高的人平时所说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进行分析,你会发现其中有不少语法错误。可是这些错误似乎并不影响他与别人的交流。在英语口语练习中道理也一样,关键是要努力表达意义,提高自己用英语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不应过分担心语法错误。在我们不断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许多错误可以得到自动纠正。
(三)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避免因为确立的学习目标不合实际,或与同学的盲目攀比,造成过多的挫败体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注意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是不同的,有“早慧型”的,也有“大器晚成型”的,个人的爱好和特长也各有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和别人盲目攀比,而要立足现有基础,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要以一个合理的基础点作为比较对象。时下提倡的英语课堂的“对学”、“群学”、“兵带兵、兵教兵、兵强兵”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四)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挫折教育
我们不但要创造条件,让遭受失败和挫折困扰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有“预谋地”让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帆风顺的学生尝一尝失败和挫折的滋味。因为我们的教育不但要立足于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我们的学生毕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不够成熟,不论理想如何远大,意志如何坚定,如果长期生活在失败和挫折的阴影中,也难以避免灰心丧气,导致习得性无力感的形成,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条件让他们领略经历艰辛后成功的喜悦。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力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实践而没有理论,犹如盲人骑瞎马,往往会乱忙一气而不得要领;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无异于空中楼阁,往往会空谈一气而不切实际。只有将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高我们预防和转化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培养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工作效率。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在提高课堂质量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在于教会学生学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的思维不可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不可代替学生的认知,唯有敢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能力来自于“动”中,知识只有在实践、体验、探究中才会转化成“力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生成为智慧。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展示、探究,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一、当前的形势
(一)全球性的全面合作需求大量高水平的英语人才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发展。她与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合作,尤其是经济领域。大量外资投资中国,进出口业务有了飞速的发展。全球性的合作要求大量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时不待我,年轻一代要迅速成长起来。高中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记忆力好。
(二)近年英语高考题的变化对学生英语水平有新的较高要求
学生打好英语基础,是社会的需要,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近年来英语高考题,较以前的题目难了,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注重语言是一种工具这一事实,增加了听力、完形填空的难度;单项选择题涵盖的范围较广;阅读理解题中的文章注重实用性,很有时代感。所有这些表明,英语教学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新课程标准和新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全面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最终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能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能力有质的提升是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教师要根据这一变化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
二、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
(一)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虽然我国的教育历来强调理想道德教育,但是在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处在重新定位阶段,成年人在理想信念方面的多元和茫然,导致目前对青少年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的弱化或“力不从心”。理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或者说是人生的长远目标,在于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学习动力内化。如果学生能把自己今天的学习,同个人和祖国的美好未来联系起来,那么他们就不会轻易地被一时的失败或者挫折所击倒,从而有效的阻断习得性无力感的形成。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根据韦纳(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对成功与失败的不同归因不但会导致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责任判断,而且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据此,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曾这样引导学生:
1.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们,说明他们的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的之中的。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长的阶段。现在对他们来说困难的、办不好的事情,只要他们用心努力,不久的将来就是一定可以办成的。
2.要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挫折常常是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的,是追求进步的人要经常遭遇的,关键是对待它们需要有正确的态度。许多学生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笔者便这样开导学生:我们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汉语说话水平都相当不错吧。可是把我们当中语文水平最高的人平时所说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进行分析,你会发现其中有不少语法错误。可是这些错误似乎并不影响他与别人的交流。在英语口语练习中道理也一样,关键是要努力表达意义,提高自己用英语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不应过分担心语法错误。在我们不断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许多错误可以得到自动纠正。
(三)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避免因为确立的学习目标不合实际,或与同学的盲目攀比,造成过多的挫败体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注意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是不同的,有“早慧型”的,也有“大器晚成型”的,个人的爱好和特长也各有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和别人盲目攀比,而要立足现有基础,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要以一个合理的基础点作为比较对象。时下提倡的英语课堂的“对学”、“群学”、“兵带兵、兵教兵、兵强兵”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四)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挫折教育
我们不但要创造条件,让遭受失败和挫折困扰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有“预谋地”让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帆风顺的学生尝一尝失败和挫折的滋味。因为我们的教育不但要立足于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我们的学生毕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不够成熟,不论理想如何远大,意志如何坚定,如果长期生活在失败和挫折的阴影中,也难以避免灰心丧气,导致习得性无力感的形成,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条件让他们领略经历艰辛后成功的喜悦。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力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实践而没有理论,犹如盲人骑瞎马,往往会乱忙一气而不得要领;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无异于空中楼阁,往往会空谈一气而不切实际。只有将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高我们预防和转化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培养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工作效率。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在提高课堂质量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在于教会学生学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的思维不可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不可代替学生的认知,唯有敢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能力来自于“动”中,知识只有在实践、体验、探究中才会转化成“力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生成为智慧。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展示、探究,努力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