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惠东苏区在东江革命根据地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o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江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江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包括惠紫河博游击区和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两大革命区域。而惠东苏区则是指东江革命根据地所辖今惠东县域部分,在当时,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红色革命区域。长期以来,惠东苏区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地主残酷压榨,匪盗猖獗,天灾频仍。因此,惠东人民有着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传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惠东人民建立了以高潭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展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坚持、壮大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纵观整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惠东苏区在东江革命根据地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建立革命武装,壮大了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力量
  惠东苏区人民有着长期的革命斗争传统,很早就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曾到惠东苏区宣传革命思想。大革命失败后,惠东苏区人民迅速组织革命武装,开展革命斗争。
  1927年8月1日,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在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和围剿之下,起义部队向海陆丰地区撤退。10月,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在董朗的率领下,历经艰辛苦战,到达海陆惠紫根据地的大本营惠阳县中洞。当时,这支队伍由于经历了几次战斗失利,士气低沉,革命也处于低潮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对南昌起义军余部十分关心,决定对到达中洞的红军进行改编,将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即红二师)第四团,并对部队进行政治建设。首先,强调中共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发展党、团员。将党支部设立在连上,并设党代表,在部队中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其二,完全废除反动的雇佣军制度,实行志愿兵制度。整顿组织,加强部队战斗力。其三,扫除旧军队的不良影响和恶习,在部队建立民主制度。中洞改编,在短时期内,把这支编制混杂,思想混乱,组织比较涣散,且经过长期征战、极度疲倦的部队重新组织起来,使之完全以新型军队的面貌出现在东江大地上,这是我党建军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这次改编,确立了中共对东江红军绝对领导的原则,保证了东江红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共中央对此次改编制定的建军原则和创造的经验,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加以推广。经过改编以后,红二师和以前判若两军,成为了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队,为东江土地革命斗争做了重要贡献。这次改编,也为东江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1928年初,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地主武装不断加紧对惠东地区革命武装的围剿和进攻。由于敌强我弱,苏区红军和游击队逐渐撤出惠东,向周边地区分散转移。但是,革命的火种并未熄灭。1929年秋,由于国民党军阀忙于内战,革命形势逐渐好转,惠东苏区革命武装抓住机会,再次发展壮大起来。9月,经过东江特委批准,在中洞成立了由彭桂任团长的红十一军四十九团,以中洞、大安洞等中心,发展根据地。1931年春天,红四十九团发展到1000多人,曾主动出击攻打紫金龙窝圩和三打洋头圩,并再次出击潮普惠,保卫大南山革命根据地。1931年5月,中共东江特委又将进入中洞修整的红四十九团和红四十六团、红四十七团整编为红军独立第二师,进一步壮大了革命力量。在长达数年的革命斗争中,惠东苏区革命武装多次打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反动地主民团的进攻,红军队伍不断发展,有力地壮大了东江地区的革命力量。惠东苏区在建立革命武装的斗争中也出现了许多母送子、妻送夫、妹送兄当红军打白军的感人事迹。他们为保卫革命根据地英勇奋战,“父亲殉难子接枪,丈夫牺牲妻向前,哥哥战死弟冲上,叔伯阵亡侄儿顶”。为保卫东江革命根据地,壮大东江革命根据地力量,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
  二、建立革命政权,较早奠定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雏形
  大革命失败后,惠东人民在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的斗争方针,建立革命政权,较早奠定了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雏形。
  建立革命政权,是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才能保卫根据地。1927年秋,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和参加武装暴动的海陆惠紫四县农民武装、南昌起义部队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中洞改编后称红二师)先后转移到惠东高潭中洞一带。随着高潭地区武装割据力量的壮大,中共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命委员会开始进行苏维埃政权的创建工作。11月11日,高潭圩召开了近万人参加的大会,宣告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会议由高潭区农会会长黄星南主持,隆重纪念了俄国十月革命10周年,通过了《没收分配土地》、《镇压反革命》、《铲除封建势力》等决议案,并决定命名“马克思街”和“列宁街”,分别挂上马克思和列宁画像。在极其惨烈的白色恐怖年代,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带领工农群众坚持斗争达七年之久。
  高潭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东江革命根据地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是东江地区乃至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对东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同时,它的建立和坚持,也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高潭、中洞一带迅速成为东江地区革命的中心,被成为“东江红都”,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和东江地区红军领导机关都驻扎在此,成为东江地区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在中共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惠东苏区军民艰苦奋斗,建立各级地方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动员人民参军参战,扩大红军,较早奠定了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雏形,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提供大批物资,巩固了东江革命根据地的物质基础
  《孙子兵法》中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资对于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的作用,毋庸置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惠东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大批物资,巩固了东江革命根据地的物质基础。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党汪精卫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海陆惠紫四县农军集合于中洞,分头出击海陆丰。先后收复两县县城,建立人民政权。当时的中共惠东地区领导人黄星南发动群众,把收复海陆丰各城镇后得到的大量物资搬回中洞贮藏。这些物资后来成为红二师和红四师的重要军需物品,极大地支援了红军的恢复、建设和作战,有力地巩固了东江革命根据地。   不仅如此,惠东苏区还进行了各项生产和建设,为东江革命根据地提供物质基础。1927年10月,红二师到达中洞后,在苏区人民的鼎力支持下,红军在中洞建立起我军历史上最早的红军医院的同时,建立起我军最早的兵工厂、被装厂和印刷厂,生产各类军需物资,印刷革命宣传品,支援红军和根据地。在建设红军医院时,苏区人民不顾自身困难,先后腾出十多间民房给医院使用,将神庙的器件拆来给医院做药架,并经常送来鸡蛋和新鲜蔬菜等食物,慰问伤兵和医院工作人员。在兵工厂建立和发展之时,苏区群众送来一批生猪、大米、花生等物品慰劳工人,主动派人帮助修理和扩建厂房。惠东苏区人民的大力帮助,使得红军有了坚实的后盾。兵工厂修造的枪支和弹药,有力地补充了前线作战红军的武器消耗,被服厂生产出来的大批物资,保障了红军日益扩大的军需,印刷厂印刷的各类报纸和传单,发送到东江各地,成为教育民众、打击敌人的重要武器。惠东苏区提供的各类军需物资,极大地改善和保障了红军和根据地的物质需求,巩固了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如1927年10月,红二师到达中洞以后,东江革命委员会决定利用前期从海陆丰缴获的大量布匹和纺织机械,为红二师加紧生产一批制式军服、军帽、绑腿、子弹袋和桐油布质雨衣,为部队进行换装,使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革命斗志大为增强。1928年1月,广州起义余部红四师来到高潭,红二师和苏区人民又为红四师600官兵全部制作换发新的军装,并给予大量的给养补充,极大地增强了红四师的战斗力。1928年春,国民党军队攻打中洞。中洞的大量物资,除一部分被转移和一部分被红军战士忍痛烧掉外,还有大量物资被敌人掠夺而去。当时的国民党士兵说,打中洞所得的东西比打下城市还要多。据国民党《海陆丰赤祸记》记载:“共产黨虽迭次失败,其主力红军,乃集中西北一带高山,且岩石、中洞等要隘,早已堆积粮食,坚筑堡垒,诚可谓退可守者”,“岩石、中洞等处,更固筑巢穴,多储粮食,僻处乡村,尽入匪化,聚则为匪,散则为农,负隅自固,伺机而动。”也从反面印证了惠东苏区对东江革命根据地的物资支持。
  四、输送大批人才,支援了东江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
  各类人才是革命根据地的宝贵财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东江革命根据地建设初期,惠东苏区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有力地支援了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1928年,中共东江特委在海丰县城开办“东江党校”,培养革命骨干,惠东苏区积极选派党员参加,学习各种革命斗争理论。通过教育和训练,学员的政治和军事素质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党和军队的战斗力。正是由于惠东苏区十分注重对革命干部和红军的培养训练,才诞生和成长了像全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府主席黄星南、红二师师长董朗、红四十九团副团长黄伯梅、东江特委后方留守处主任、为革命献出全部家产的高潭首富戴焕其等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才。他们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惠东苏区还为东江革命根据地输送了一批建设人才。在红军医院、兵工厂、被装厂和印刷厂的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一大批人才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在红军医院建设期间,高潭人民将自己的子女送来医院学习和承担看护工作,在兵工厂建设和生产期间,苏区民众又派出一批青壮年到工厂学习技术,进行生产,修理厂房。在建设红军被装厂时,为了完成短期内巨大的工作任务,中洞附近的车衣工人带着车衣机前来帮忙。被装厂发展迅速,男女工人近百人,衣车机数量达到二十多架。工厂对工人工作分工明确,为了赶制衣服,工人们或加班多做,或轮班休息,做到人停衣车不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惠东苏区还为东江革命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妇女干部和赤卫队员。在惠东苏区,不仅男人踊跃参加革命,妇女也为革命争做贡献。不少妇女参加了赤卫队,和男同志一样放哨,做各种支前工作。在和敌人的残酷斗争中,不少妇女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如女赤卫队员江连香被民团头子江达三抓住后,受尽酷刑,宁死不屈,最后惨遭杀害;女农会积极分子刘罗氏在敌人搜山时不幸被捕,坚贞不屈,就义前,挺起胸膛大声高呼,“我要革命到底!生也要红,死也要红!”为了迎接南昌起义军的到来,高潭妇女按照东江革命委员会的指示,积极做好物资的转运筹备工作。她们同男同志一样,翻山越岭将大炮抬回中洞,还积极腾房子,磨米准备粮食、蔬菜,老大娘还酿黄酒等慰问起义军。在整个革命斗争时期,惠东苏区妇女积极投身革命工作,成为东江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惠东人民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惠东苏区在东江革命根据地的的战斗历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日前,阳江广播电台两名记者来到市老促会,采访88岁高龄的副会长林恩葆。访问的主题是了解当年解放阳江、阳江围歼战、解放军进城之革命斗争素材。当年的亲历者林恩葆对阳江昔日革命斗争风云记忆犹新,面对记者侃侃而谈。  难忘的阳江人民的解放日  1949年10月24日对于阳江人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和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城,标志着阳江县城正式解放。在隆隆炮声中,国民党黑暗统治下的阳
期刊
当徐徐的春风吹拂岭南的原野,丝丝春雨滋润着南粤大地,你会惊喜地发现,仿佛一夜之间,那佇立在街头、村口、路边,佇立在蜿蜒秀丽珠江岸边的一棵棵、一排排木棉树,沐浴着明媚的春光,枝头上的花朵扬瓣怒放,一朵比一朵鲜美,一朵比一朵俏丽,争相斗艳,似一幅幅生动迷人的闹春图。宋人宋祁词曰:“红杏枝头春意闹”,我觉得岭南红棉枝头更闹春……  读着《红棉灼灼—讴歌广东老区征文优秀作品集》,我油然有了上述的感觉。  
期刊
“我们刚刚进驻市场,就来了几拨客户,都是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的。”9月28日,在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现场展位上,广州耀泓农业有限公司营销经理曾耀告诉记者,他们的生产基地在贵州毕节,但营销中心在贵州毕节,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农产品从贵州运到广州,再分发到珠三角各个市和香港、澳门。  在当日开业的同时,首届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博览会也隆重开幕,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国务
期刊
此乃追歼国民党军胡琏兵团残部之战,兴宁全境解放最后一战。2009年《源流》杂志5期刊有“口述历史”《我参加解放兴宁最后一战》)  當年歼敌动兵戎,烽火赢来岁月红。  半世风霜侵白发,廉颇依旧笑春风。
期刊
“客路向南何处是,芦花千里雪漫漫。”秋天里,芦花轻柔得像云朵,像棉絮,恣意地开在河沟边,芦花开放时有一种苍凉的美。  “芦花没有什么看头。”清少纳言这样写过。  芦花是大自然开得最迟的野花,洁白如霜,似花非花,似雾非雾,平淡无奇,茫茫一片,成了芦花之洲。“潇湘一片芦花秋,雪浪银涛无尽头”。秋雁从芦花丛中飞出,直冲云端,在明净高远的天空,伸展着华美的姿态,影子落在地上,又被寂静的芦花托起。离别愁绪在
期刊
国庆时光,红旗飞扬,人民欢唱。  忆旧朝昏弱,山河破碎;百业凋零,生灵凄凉。  列强如虎,日寇似狼,烧杀掳掠丧天良。  举刀枪,灭鬼子老蒋,笑迎朝阳。  党英明指航向,看华夏崛起荣与昌。  靠艰苦奋斗,科学发展,火箭登月,航母劈浪。  一带一路,五洲贊赏,吐气扬眉国威壮。  记使命,齐砥砺前行,共圆梦想。
期刊
波瀾壮阔七十年,山河巨变赖群贤。  金星赤帜飘华夏,铁斧银镰柱丽天。  万马奔腾传捷报,千帆竞发铸鸿篇。  鲲鹏展翅冲霄汉,浴火凤凰分外妍。
期刊
冲关破隘雄狮勇,撼地动天氣魄张。  北斗嫦娥巡广宇,南沙航母卫蓝疆。  氢弹核艇威仪立,量子尖端后劲强。  不忘初心常砥砺,改革开放路康庄。
期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之际,人们纷纷忆起抗战和建国的英雄与国际友人。近日,在恩平市考察的广东省老促會长陈开枝特地提到,抗战中人们都记得有一位来自加拿大著名医生,叫诺尔曼·白求恩,但护送白求恩到延安的是你们恩平老革命禢荣呀。  确实,诺尔曼·白求恩在1938年来到延安,为抗战中负伤的中国将士们服务。随着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的发表,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又谁
期刊
祖国七十华诞日,大地无处不飞歌。  五星红旗迎风展,国强民富家祥和。  改天換地发展史,缘自人民勇开拓。  今朝盛世人欢喜,万斛诗情汇江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