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mao82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春创伤校园电影《少年的你》将青春与现实主义题材相结合,讲述两个少年共同面对校园霸凌并改变命运的故事。影片通过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三种视角来“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人性的扭曲和变异,并双向表现小小的主人公们努力重塑青春人格,实现自我救赎的美好愿望。电影通过写实的风格来呼吁人们抵制校园霸凌,努力维护好孩子们的青春。
  关键词:《少年的你》 温情 青春 校园霸凌
  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扩大,“校园霸凌”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经由媒体报道出来的校园欺凌事件也越来越多,其恶劣程度在不断增加。电影《少年的你》围绕“校园霸凌”展开叙事,影片选题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共鸣。高考作为电影叙事的大背景,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厚重,影片中小人物的痛苦和矛盾处处可见,最终呈现出一个被动救赎、主动靠近、拨云见日的青春故事。
  导演曾国祥不愧为“情绪”大师,他采用纪录片式的写实风格来拍摄“犀利”的现实题材。片中超过半数的镜头是人物大特写,将演员的情绪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极其考验演员的演技和对情绪的把握。周冬雨(饰演陈念)和易烊千玺(饰演小北)为观众贡献了极具冲击力的表演,演绎出了人物复杂的情感层次。片头三个递进式的“playground”既有陈念对过去校园经历的叹息,也有对未来孩子们美好生活的期许。
  片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瑕的:陈念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保护的,因为胡小蝶希望抓住她这棵“稻草”的时候,她没有伸出援手;加之母亲为了挣钱不惜卖假面膜,令她从心底产生了“现在所受的霸凌或许都是惩罚”的念头。小北从母亲的离开中产生了“自己阻碍了母亲得到幸福”的想法,于是他去“混社会”,用不可一世的“面具”伪装起自己卑微的内心。魏萊是人们眼中的乖乖女,可爱俏皮、成绩优异,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她会是“校园霸凌”事件的始作俑者;可爱的皮囊之下,不过是一颗冰冷的、没有温度的心。魏莱把陈念推下楼梯,所有人都在起哄,没有人伸出援手;后来陈念失手把魏莱推下楼梯,致其死亡,施暴者的恶意最终也反噬到了自己身上。但就是这样一个冷漠、暴力的人,也有害怕的时候。当魏莱得知她霸凌陈念时被人拍下视频后,她第一时间就去找陈念求情,央求她不要报警,因为报警会使她错过高考,从而再次复读一年,而她的父亲可能就再也不理她了。当魏莱死后,她的父亲表现得十分冷漠。原来,她的父母一直在用这样的冷暴力来对待她,她无处发泄,于是向同学“施暴”。而魏莱的两个“跟班”,一个性格懦弱,依附于强势的魏莱;一个成长于单亲家庭,被父亲用打骂的教育方式抚养长大,她们是想通过欺负别人来获得同伴的认同。片中的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形象丰满而充实。
  除了人物形象丰满,影片对于细节的处理也十分讲究。首先,电影对于外在环境的处理十分细腻,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比如,胡小蝶跳楼自杀以后,地面上留下了淡淡的红色血迹,而一群同学们谈笑风生地从上面走过,胡小蝶的死,似乎早已被他们抛诸脑后。再如,当陈念决定揭发魏莱的时候,天亮了,阳光照到了她和小北的身上,反映出了他们内心的希望。然而,学校对于霸凌者只是做了退学处理。这时乌云又一次完全遮住了太阳,暗示霸凌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还有一处镜头是小北跟着陈念过马路,当陈念过马路时,红绿灯还处于绿灯的状态,而当小北过马路时,红绿灯就变成了红灯。红绿灯的转换象征着两人的命运由好变坏,此后,小北被指控犯了强奸罪,而陈念因为缺少小北的保护,被魏莱一伙撕掉衣服,拍了裸露视频。
  其次,电影在心理描写和情感渲染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当小北第二次见到陈念时,说要保护她,他是怎么知道陈念被人欺负的呢?我们仔细观察导演对于这一时间点前后的镜头处理便可以推测出来。陈念第一次在校外被讨债人围堵的时候,电影给出了一个俯视的镜头,而影片虽未明确点出,我们却能推断出这个俯视的视角就来自小北。当时的他明明见到陈念被欺负,却选择了忽视。后来当陈念看到他被打而报警救他的时候,他不仅感到震惊,还感到内疚。于是,他决定保护陈念。再如,当陈念被魏莱一伙人拍下裸露视频后,小北因为没能保护好她而感到十分内疚和心疼。后来,两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小北说起了自己的母亲。小北说:“我高兴啊,肉包子不是经常能吃到的,可是吃着吃着,她就开始打我。”讲到这里,按照套路,小北会开始情绪失控,而电影没有这样处理。小北只是在眼角缓缓地流下一滴眼泪,为了不让陈念看到,他侧过身,用手臂挡住自己的脸。这里的情感纯粹、细腻、真挚。比起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我妈说燕子再渴也不会喝地上的水,体面的人就算断了手脚也不会乞讨”这样不真实的抒情性文字,小北的“后来我回去过,她搬家了”这样更加口语化的台词则显得更为真实。以小北的性格,若不是走投无路,他又怎么会回去找他的母亲呢?可惜当他回去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只剩下一间空房子。在影片最后,当两人出狱后,小北终于可以和陈念共同走在阳光之下,他不再低头把自己埋进帽子里,而是直视镜头,紧随着陈念的脚步,这反映出小北已经能够堂堂正正地面对这个世界,正视自己的内心。
  最后,影片拍出了人们最真实的反应,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在学生们心无旁骛准备高考的情况下,胡小蝶的自杀打破了这一局面。这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掏出手机拍摄胡小蝶的死亡现场。他们用看热闹的态度,围观这一场悲剧。只有陈念,越过只顾着拍照的人群,用校服盖住了胡小蝶的尸体,保全了死者最后的体面。正如陈念的英语课本上所写的:“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陈念和小北看似是与大多数学生格格不入的“异类”,但是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对待朋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对方。他们两个像受伤的刺猬一样,互相提防又互相靠近,许着一个“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美好愿望。正是因为他们是少年,才会有这种义无反顾的勇气。
  我们都在谴责施暴者的恶,痛斥校园霸凌事件的残忍,却没有想过,自己无形之中也成了霸凌事件的“参与者”。或许我们没有动手,只是跟着起哄;又或者我们只是冷眼旁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再或者,我们不过认为,那是学生们之间的开玩笑。然而,在被霸凌者眼中,霸凌者和旁观者都是施暴者。心理学家埃莎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评价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身处群体之中则容易形成盲从。芬兰反校园欺凌KiVa项目研究发现:在校园霸凌事件中,除去8%的霸凌者和12%的受害者,80%是目击者群体。旁观者的默许助长了霸凌事件的发生,当这80%的人选择袖手旁观的时候,受害者就会越来越多;而如果他们和受害者一起对抗霸凌者,8%的霸凌者面临的就是92%的群体,那么,霸凌事件就会越来越少。KiVa项目从这一角度着手,在全芬兰的234所学校开展了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改变“旁观者”的态度,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共同抵御霸凌,其结果是试验对象成为霸凌者或被霸凌者的风险都减少了50%以上。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陈念那样,遇到自己的顾小北,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世界的美好与你我息息相关。当我们面对霸凌不再旁观,不再沉默时,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更有温度。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参考文献:
  [1] 陈梦梵.《少年的你》:残酷又温暖的现实主义[J].大众文艺,2020(6):146-147.
  [2] 陈刚.《少年的你》的社会学意义[J].当代电影,2019(12):23-25.
  [3] 杨悦言,张慧瑜.《少年的你》:受害者的内在视角与校园欺凌的背后[J].问题探究,2020(1):29-31.
  作 者: 胡旸,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与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然而其婚姻家庭不约而同地由伉俪情深逐渐走向悲剧。麦克白夫人与王熙凤在性格狠毒、挑战男权、子嗣单薄等方面各有异同,其婚姻悲剧照应了作品“虚空”的主旨,反映出中外文学中女性婚姻悲剧的共性与特性。  关键词:麦克白夫人 王熙凤 婚姻悲剧  一、性格狠毒  麦克白夫人和王熙凤都是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她们“从父系文化传统的‘贞女’
期刊
摘 要:意象研究是解读小说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候鸟意象是迟子建的小说《候鸟的勇敢》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因此,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小说中的候鸟意象进行分析,探究蕴涵于其中的深层内涵,以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候鸟的勇敢》 意象 天人合一 异化  所谓意象,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结合,即指融入创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或物象,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迟子建的创作一直都关注着东北这片苍茫辽阔的黑土
期刊
摘 要:鲁迅的小说《白光》有强烈的隐喻效果,在富有意蕴的色彩笼罩下,呈现了一个虚无的黑白世界。首先,“白光”是多种欲望的综合象征,它建立在谜语的基础上,其真实性被解构,其丰富性被消解,成了虚无的存在。其次,黑色不仅表达了陈士成绝望的内心,其深沉冷峻的色调也是特定时代的反映,展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独特的视觉表达。在人的“存在”这一宏大的命题前,陈士成终其一生所追求的都将成为过眼烟云,最终只能指向虚无。
期刊
摘 要: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日记》深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所带来的西方近代化思潮的影响,是毋庸赘述的。而丁玲对莎菲女士心理上细致入微的描写,所要表达的远远不止这些。如茅盾所述:“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a在人性觉醒、思想解放的热潮席卷中国的伊始,丁玲已经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了。戴震(东原)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 等义理之书,肯定了人欲的积
期刊
摘 要:《刻花玻璃酒缸》是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現有阐释大多聚焦于小说中表层主题或酒缸象征意义的挖掘,忽略了文本背后贯穿全文的女性形象塑造的叙事进程。本文通过聚焦女主角无端受害、反抗意识觉醒和快速消亡的过程,将目光投向情节之外的“隐性叙事进程”,探讨塑造这一进程的话语手段,以及表层情节与隐性进程的交互运作关系。旨在揭示小说两大叙事轨道下丰富的文本内涵,体现作者高超的短篇小
期刊
摘 要:《变形记》以人变形为虫的荒诞情节,隐喻现代人被异化的生存困境;在资本主义伦理混乱的社会阴暗面中,格里高尔坚守人性,试图维护斯芬克斯因子的平衡,却因异形被家庭、社会抛弃,只能以自我毁灭成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展现了人形、人性分离与错位的悲剧;斯芬克斯因子的碰撞具有普遍性,错位的危机实则潜伏在残酷体制压制下的每一个小人物身上,暴露的结果是被社会吞噬、淘汰,卡夫卡以此提出现实世界的永恒寓言。  
期刊
摘 要:长篇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依然发挥着其触摸历史、深入现实、表现人性等多方面的作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陈彦的《主角》洋洋灑洒七十多万字,涵盖时代与社会、艺术与哲学、家庭与婚恋等内容,充分体现出当代长篇小说宏大的史诗性品质和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陈彦对现实主义精神的传承以及主要作为剧作家的特殊身份为小说增加了质厚的情感和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现
期刊
摘 要:小说《黄金时代》从人物到自然、社会环境,都体现着强烈的孤独意蕴,这既来自作家王小波本人,更来自于小说中外部权力话语的过度规训,以及主人公保持人性本真的反抗精神。这种孤独意识是对特殊年代人们生存困境及精神困境的真实反映,也体现着作家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对个体存在本真性的呼唤。  关键词:《黄金时代》 孤独意识 精神困境 个体存在  《黄金时代》是当代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下乡知青王二与
期刊
摘 要:简·爱经历了从被抚养者和被教育者到抚养者和教育者的转变,同时也经历了妻子和情人的身份迷失,以及在罗切斯特和圣约翰之间的游移。虽然简·爱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从孤女、学生到家庭教师的身份追寻,但在此之后,虽然自我标榜为独立女性,但她的伦理身份的转换更多是受制于或者得益于外部环境的转变。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来看,夏洛蒂·勃朗特这样的安排或许隐含着她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依靠自己力量改变命运的悲观态度
期刊
摘 要:在词的发展史中,苏轼是第一个创作出成熟的农村词的词人,并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纵观其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词体创作,苏轼的农村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笔者以苏轼于密州所作《望江南》二首、徐州所作《浣溪沙》五首、黄州所作《浣溪沙》五首为线索,探究苏轼农村词创作的变化,从中窥见苏轼的思想境界发展。  关键词:苏轼 农村词 望江南 浣溪沙  一、农村词的定义及苏轼的农村词创作  对于主要描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