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高职院校注重专业能力培养时不能轻视优秀传统美德树人的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 高职院校 研究
一、新形势下中华传统美德在高职院校教育的调查
为了更好的掌握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知情况, 从2013年5月就成立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调查研究课题组,小组的所有成员均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我们设计问卷,发放问卷,统计问卷,分析问卷。我们对新疆巴音学院11院系部中的在校中高职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本次问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本信息,二、客观题(均为单选)三、主观题。回收问卷494份,其中有效问卷490份,占全部回收卷的98%。男生281份,女生209份,分别占57%、43%.疆内学生329人,疆外学生161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67.1%、32.9%。汉族256份;维吾尔族学生117份;哈萨克族学生25份;回族学生32份;蒙古族学生44份;其他民族学生16份。我们将被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6名同学发一份问卷的比例发放,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在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各民族学生的比例。
在问卷中当问道:“你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了解有多少?”时,我们设计了“A 非常了解 B 略知一二 C 不了解”的选项,学生的具体选择如下:有79.9%人略知一二,有5%的人不了解。在问卷中当问道:你认为道德信仰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有29.7%人认为传统文化的断层,“有58.9%人认为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
问卷主观题:你认为,在学校当中有必要提倡中华传统美德吗?如有必要,那应如何继承和发扬呢?有54.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其中有78.9%同学提出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者选修课。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恰恰印证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二、 中华传统美德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传统美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课时没有保障。高职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载体。但高职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一方面,部分学生觉得思政课是多余的,对内容不感兴趣,同时部分老师和职能部门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占用了专业课的时间”,在现实中不少学校没有按规定开足规定的课程;另一方面,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感觉工作缺乏成就感。这种现状已严重影响主渠道功能的发挥。即使在这一现状中高职院校的传统美德教育面临诸多问题。(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轻视传统美德教育。(2)教育手段重视理论灌输轻视实践教学。(3)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与机制不健全。(4)教育效果欠佳问题突出。
2.没有专门的高职教学内容体系。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虽同为高等教育,但它们有所区别,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性,无论是教学,实训,实习,还是生產科研环节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当前新疆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新疆历史和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教程》,教材都是全国或全区一本通的,学术化倾向严重,我们在此不是否认该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系统性,而是说明它与“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的原则不一致。我们教材内容不能联系高职生的实际,也缺乏针对性。高职生的诸多道德、精神、情感方面的困惑与诉求难以加以分析与解决。它也缺乏与专业技能,职业定向,就业预期的对接,让学生厌而远之。
3.授课手段和形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存在将“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和‘如同’之间谁手画上等号.”的问题。德育和生活相脱离,学生是否践行没有关注,这种授课在课堂、考试在试卷模式只能说明学生道德理论掌握程度,不能反映道德程度。诚然我们也开展了一些德育实践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者实践活动,这些德育实践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拍几张照片写一些评语,实际效果不理想。同时德育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往往采取灌输为主,使德育流于形式。当然这与德育课课时少内容多有关。
三、 中华传统美德在高职院校教育的建议
1.发挥德育课教学的主阵地实施教改。我们应认识德育课堂是高职院校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多年来也一直有人呼吁主编高职院校德育课教材,这件事的真正落实下来还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现有的状态下我们还是有所作为的,针对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不够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面对变化了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两课’教育教学改革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群体,探索实践变化的新特点,新的发展规律,找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们可以以案例教学的运用为突破点,教师在课堂上选择案例时在考虑到积极性,时代性,针对性的基础上,应考虑到潜在的传统美德的方面。音像视频的选择和课件的制作应考虑到潜在的传统美德。
2.将中华传统美德课程纳入各专业课程体系。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在高职院校,德育实施者包括专兼职德育工作者,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例如:1993年,由日本国立大学和三井集团联合创办的日本现代商学院,要求就读该院的学生每天上午背诵《大学》、《中庸》、《论语》中的片段。中科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要求博士研究生必须会背《论语》和《老子》的部分章节才能参加论文答辩,过不了这一关将无法毕业。这两则案例为我们高职院校以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一门独立的思想政治课程纳入高职院专业课程体系中去树立了榜样。只有把中华传统美德将中华传统美德课程纳入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真正挖掘出中华传统美德在高职生中的现代价值。
3.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美德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活动的重要舞台,是中华美德现代价值展示的窗口。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以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各项传统美德的实践活动,才能让高职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可以组织学生社团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培养爱国美德,到敬老院、孤儿院送温暖,培养敬老爱幼的美德。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公共道德的美德。使这些活动形成长效机制。
4.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重要工作。这一工作的核心在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它肩负着 “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的重担。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可以让学生时刻接触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气息,可以把中华传统美德融进学生的生活,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制度层面对中华传统美德做出一些硬性的规定和指标,要求学生完成或落实。从队伍建设层面,选取思想品德好的学生担任学生会干部,起到榜样的作用。从日常管理教育方式层面,可以采取情感式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美德,真正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的伟大。
参考文献:
[1]张立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2]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作者简介:郑涛(1974—),河南商城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杨珊(1979—),湖南宁乡人,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指导工作部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职业指导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职业院校学生中华民族美德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bykj2013s-1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 高职院校 研究
一、新形势下中华传统美德在高职院校教育的调查
为了更好的掌握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知情况, 从2013年5月就成立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调查研究课题组,小组的所有成员均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我们设计问卷,发放问卷,统计问卷,分析问卷。我们对新疆巴音学院11院系部中的在校中高职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本次问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本信息,二、客观题(均为单选)三、主观题。回收问卷494份,其中有效问卷490份,占全部回收卷的98%。男生281份,女生209份,分别占57%、43%.疆内学生329人,疆外学生161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67.1%、32.9%。汉族256份;维吾尔族学生117份;哈萨克族学生25份;回族学生32份;蒙古族学生44份;其他民族学生16份。我们将被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6名同学发一份问卷的比例发放,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在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各民族学生的比例。
在问卷中当问道:“你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了解有多少?”时,我们设计了“A 非常了解 B 略知一二 C 不了解”的选项,学生的具体选择如下:有79.9%人略知一二,有5%的人不了解。在问卷中当问道:你认为道德信仰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有29.7%人认为传统文化的断层,“有58.9%人认为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
问卷主观题:你认为,在学校当中有必要提倡中华传统美德吗?如有必要,那应如何继承和发扬呢?有54.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其中有78.9%同学提出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者选修课。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恰恰印证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二、 中华传统美德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传统美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课时没有保障。高职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载体。但高职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一方面,部分学生觉得思政课是多余的,对内容不感兴趣,同时部分老师和职能部门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占用了专业课的时间”,在现实中不少学校没有按规定开足规定的课程;另一方面,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感觉工作缺乏成就感。这种现状已严重影响主渠道功能的发挥。即使在这一现状中高职院校的传统美德教育面临诸多问题。(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轻视传统美德教育。(2)教育手段重视理论灌输轻视实践教学。(3)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与机制不健全。(4)教育效果欠佳问题突出。
2.没有专门的高职教学内容体系。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虽同为高等教育,但它们有所区别,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性,无论是教学,实训,实习,还是生產科研环节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当前新疆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新疆历史和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教程》,教材都是全国或全区一本通的,学术化倾向严重,我们在此不是否认该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系统性,而是说明它与“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的原则不一致。我们教材内容不能联系高职生的实际,也缺乏针对性。高职生的诸多道德、精神、情感方面的困惑与诉求难以加以分析与解决。它也缺乏与专业技能,职业定向,就业预期的对接,让学生厌而远之。
3.授课手段和形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存在将“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和‘如同’之间谁手画上等号.”的问题。德育和生活相脱离,学生是否践行没有关注,这种授课在课堂、考试在试卷模式只能说明学生道德理论掌握程度,不能反映道德程度。诚然我们也开展了一些德育实践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者实践活动,这些德育实践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拍几张照片写一些评语,实际效果不理想。同时德育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往往采取灌输为主,使德育流于形式。当然这与德育课课时少内容多有关。
三、 中华传统美德在高职院校教育的建议
1.发挥德育课教学的主阵地实施教改。我们应认识德育课堂是高职院校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多年来也一直有人呼吁主编高职院校德育课教材,这件事的真正落实下来还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现有的状态下我们还是有所作为的,针对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不够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面对变化了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两课’教育教学改革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群体,探索实践变化的新特点,新的发展规律,找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们可以以案例教学的运用为突破点,教师在课堂上选择案例时在考虑到积极性,时代性,针对性的基础上,应考虑到潜在的传统美德的方面。音像视频的选择和课件的制作应考虑到潜在的传统美德。
2.将中华传统美德课程纳入各专业课程体系。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在高职院校,德育实施者包括专兼职德育工作者,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例如:1993年,由日本国立大学和三井集团联合创办的日本现代商学院,要求就读该院的学生每天上午背诵《大学》、《中庸》、《论语》中的片段。中科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要求博士研究生必须会背《论语》和《老子》的部分章节才能参加论文答辩,过不了这一关将无法毕业。这两则案例为我们高职院校以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一门独立的思想政治课程纳入高职院专业课程体系中去树立了榜样。只有把中华传统美德将中华传统美德课程纳入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真正挖掘出中华传统美德在高职生中的现代价值。
3.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美德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活动的重要舞台,是中华美德现代价值展示的窗口。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以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各项传统美德的实践活动,才能让高职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可以组织学生社团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培养爱国美德,到敬老院、孤儿院送温暖,培养敬老爱幼的美德。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公共道德的美德。使这些活动形成长效机制。
4.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重要工作。这一工作的核心在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它肩负着 “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的重担。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可以让学生时刻接触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气息,可以把中华传统美德融进学生的生活,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制度层面对中华传统美德做出一些硬性的规定和指标,要求学生完成或落实。从队伍建设层面,选取思想品德好的学生担任学生会干部,起到榜样的作用。从日常管理教育方式层面,可以采取情感式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美德,真正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的伟大。
参考文献:
[1]张立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2]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作者简介:郑涛(1974—),河南商城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杨珊(1979—),湖南宁乡人,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指导工作部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职业指导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职业院校学生中华民族美德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bykj2013s-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