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究竟是什么?这恐怕是一个永恒的论题。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有美好的心灵、正确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
综观我们的语文教育现状,种种不容乐观的现象令人担忧:孩子们真要是忘了所学的知识,他们还有什么?有的人身上明显地可见其浅薄和人格的苍白。这些难道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吗?不,我们呼唤对人的教育,真正成就一个人。传统教育太重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强调,一味地灌给学生语文知识,缺少对学生的内在关照,这确乎是个严峻的问题,它关乎我们语文教育最终的价值认定,关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教育能否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问题。
那语文教育到底路在何方?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1 、概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就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学习的工具,是认识世界关照自我的工具。学了语文,我们就掌握了一种有助于我们生活的工具。比如我们认识了字,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可以读许多书,了解这个世界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东西,增长见识,满足我们求知的欲望,建设我们的精神世界。
2、咀嚼概念:发现它对于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1)语文教育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认知审美交际的工具。
语文的工具性成为我们学习语文最为现实和功利的目的。要求低一些,农村大多数家长送孩子去读书就是为了多識字。认得字,不被人欺骗,不是文盲。我们讲认了字,具备一定的理解力,就要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认知和审美。能够读小说,就能够穿越时空隧道,认识别人的生活和命运。学了一些语文知识,懂得了文学的,音乐的,美术的艺术技巧,沉浸于玩味艺术的审美之中,得到一种超越物质束缚的审美享受,这是生命质量的提升。交往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我们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就源于我们学得的语文知识。也就是说,语文教给我们领悟文字,驾驭文字的能力。
(2)语文教育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仅仅在学校里学有限的知识是不顶用的,学无止境,而学生也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学校里读书,怎么办?授人以渔。在语文教育中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更是一种无所不能的工具。学无止境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学会学习,而终生成长的主体意识也驱使我们学会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终生学习、学习社会化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有掌握一些学有所获的方法才不会落伍。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1 、概念: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即是说从关心人、尊重人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精华——人文精神,从而积淀一些成长和发展必须的优秀品质,以提升人作为精神的存在的生命质量。强调是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厂子里加工零件;厂里卖出的产品还有个售后服务呢,教育是强调对人的一生负责。
2、咀嚼概念:发现它对于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1)语文教育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世界。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由此看来,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世界,值得我们潜心开掘其中的人文内涵。那里面有着对整个人类过去、现在、将来的关注与责任。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人类人文精神的亮点,沐浴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受到这种熏染,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成长。也就是说,语文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文的世界,语文老师就是带领孩子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奇珍异宝,并且在其中获得成长的饱含人文精神的行路人和领路人。
(2)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强调是对人的教育。
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包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当然,我们在此环境中所指的人,具体化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教育就是要为他们服务,对他们的一生负责。
语文教育难就难在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把学生当人看,而且是逐渐具备独立意识和批判思维的成长中的人。我们必须怀有一份人文的关怀,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站在他们已有的认识水平审视他们的思维,尊重他们的想法,在主体意识已然觉醒的时候予以肯定、鼓励、关怀和引导,成就一批有独立人格的人。反对专制制度因袭的痼疾:成人中心。凡事以成人社会的经验和标准看待孩子们的想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专制。
我结合当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对语文学科性质做了一次解读,旨在期望能够真正认识其要旨,不偏激,不保守,能够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从学科性质的角度反观当今语文教育的现状,认识到工作中处理二者关系上的偏颇,寻求正确的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以成就真正“人”的教育。
综观我们的语文教育现状,种种不容乐观的现象令人担忧:孩子们真要是忘了所学的知识,他们还有什么?有的人身上明显地可见其浅薄和人格的苍白。这些难道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吗?不,我们呼唤对人的教育,真正成就一个人。传统教育太重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强调,一味地灌给学生语文知识,缺少对学生的内在关照,这确乎是个严峻的问题,它关乎我们语文教育最终的价值认定,关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教育能否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问题。
那语文教育到底路在何方?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1 、概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就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学习的工具,是认识世界关照自我的工具。学了语文,我们就掌握了一种有助于我们生活的工具。比如我们认识了字,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可以读许多书,了解这个世界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东西,增长见识,满足我们求知的欲望,建设我们的精神世界。
2、咀嚼概念:发现它对于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1)语文教育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认知审美交际的工具。
语文的工具性成为我们学习语文最为现实和功利的目的。要求低一些,农村大多数家长送孩子去读书就是为了多識字。认得字,不被人欺骗,不是文盲。我们讲认了字,具备一定的理解力,就要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认知和审美。能够读小说,就能够穿越时空隧道,认识别人的生活和命运。学了一些语文知识,懂得了文学的,音乐的,美术的艺术技巧,沉浸于玩味艺术的审美之中,得到一种超越物质束缚的审美享受,这是生命质量的提升。交往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我们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就源于我们学得的语文知识。也就是说,语文教给我们领悟文字,驾驭文字的能力。
(2)语文教育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仅仅在学校里学有限的知识是不顶用的,学无止境,而学生也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学校里读书,怎么办?授人以渔。在语文教育中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更是一种无所不能的工具。学无止境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学会学习,而终生成长的主体意识也驱使我们学会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终生学习、学习社会化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有掌握一些学有所获的方法才不会落伍。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1 、概念: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即是说从关心人、尊重人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精华——人文精神,从而积淀一些成长和发展必须的优秀品质,以提升人作为精神的存在的生命质量。强调是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厂子里加工零件;厂里卖出的产品还有个售后服务呢,教育是强调对人的一生负责。
2、咀嚼概念:发现它对于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1)语文教育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世界。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由此看来,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世界,值得我们潜心开掘其中的人文内涵。那里面有着对整个人类过去、现在、将来的关注与责任。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人类人文精神的亮点,沐浴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受到这种熏染,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成长。也就是说,语文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文的世界,语文老师就是带领孩子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奇珍异宝,并且在其中获得成长的饱含人文精神的行路人和领路人。
(2)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强调是对人的教育。
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包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当然,我们在此环境中所指的人,具体化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教育就是要为他们服务,对他们的一生负责。
语文教育难就难在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把学生当人看,而且是逐渐具备独立意识和批判思维的成长中的人。我们必须怀有一份人文的关怀,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站在他们已有的认识水平审视他们的思维,尊重他们的想法,在主体意识已然觉醒的时候予以肯定、鼓励、关怀和引导,成就一批有独立人格的人。反对专制制度因袭的痼疾:成人中心。凡事以成人社会的经验和标准看待孩子们的想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专制。
我结合当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对语文学科性质做了一次解读,旨在期望能够真正认识其要旨,不偏激,不保守,能够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从学科性质的角度反观当今语文教育的现状,认识到工作中处理二者关系上的偏颇,寻求正确的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以成就真正“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