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创新思维百年演进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启示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peip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B0—0;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8—0001一09
  创新推动着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主体推动事物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超越原有思维结构,推陈出新。理论创新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彰显的是党创新思维的与时俱进。正是党的创新思维,引领中华民族走在时代前列,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完成救国大业、兴国大业和富国大业,并即将迎来强国大业。党的创新思维,是指党在独立自主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审时度势,破解时代之问,解决现实矛盾,攻坚克难,破旧立新,因时制宜的思维方式。这种创新思维引领党在推进伟大事业、追逐伟大梦想中不断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创造出让中国人民为之自豪、令世界为之瞩目的伟大奇迹。

一、中国共产党创新思维的百年演进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作为“千年思想家”,既是创新思维的伟大实践者,也是创新思维的伟大引领者。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善于运用创新思维,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着眼于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制定契合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制度,实现了创新思维的演进。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形态创新思维
  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封建经济结构的某些破坏”,让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危机中。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一方面,宣告了近代寻求救国的资产阶级“方案”“一齐破了产”;另一方面,革命意识促使众多仁人志士在廓清蒙昧、冲破封建束缚中,总结出必须进行彻底革命的经验教训。新文化运动爆发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反思旧式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推翻腐朽统治、夺取革命政权的必要性。在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倡导下,他们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并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等重大历史事件视为历史机遇,利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力,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催生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党在中共二大(1922年),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在接续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准确判断时局,及时修正错误,在实践中淬炼出革命形态的创新思维。
  这种创新思维,就是党将理论和实践创新都聚焦到探索革命道路、解除民族危机上,并在事实上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解决民族危机须以夺取政权的方式,夺取政权需要用枪杆子来实现,这就决定了党革命形态的创新思维,应遵循革命规律,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阶级统治,实现社会变革,解决敌我矛盾,实现民族独立。这种革命形态的创新思维,最早体现在毛泽东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形成了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思想的雏形;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撰写的《实践论》一文中批判主观主义错误,科学阐释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矛盾论》一文中辩证处理了革命的一般和特殊关系,明确了革命对新旧事物更替的推动作用,考量了革命大局,深研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正是在这种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党书写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鲜活生动、波澜壮阔的实践创新活剧,在接续奋斗中,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革命形态创新思维及其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形成,既得益于党的主要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的传承和弘扬,也得益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或危害的清醒认识。正是在吸取这些反面教训的基础上,党逐渐走出了把苏联经验绝对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窠臼,并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的有效开展,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思维和思想路线,确立起毛泽东思想这一创新思维成果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建设形态创新思维
  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系列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实现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成功缔造了新中国。新中国建立后,百年战乱对中国经济民生的摧残,致使农业生产力低下,土地荒芜,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工业方面,中国连一辆汽车、坦克、拖拉机都造不出来,这种“一穷二白”的建设窘况,迫切要求党更新思维方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毛泽东辩证认识历史困境,认为“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他将“一穷二白”状况看作是创造“最新最美”“文字”和“画图”的历史机遇,坚定了建设信心。同时,党把工作重点从“革命”转到“建设”上,认为要将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就不能“单靠老祖宗”的理论和经验解决问题,走出了一条独创性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革命形态创新思维向建设形态创新思维演进。
  夺取政权是一回事,巩固政权是另一回事,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难以巩固政权。这就要求党将过去的革命党的“阶级斗争”思维及时调整为“利益整合”的“执政党”思维——建设形态创新思维,即实现从激化矛盾解决矛盾的思维方式,向以缓和矛盾解决矛盾的思维方式的演进。党以毛泽东所撰写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标志,开始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建设道路思想,如統筹兼顾的经济建设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思想等,并形成了系列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
  党建设形态创新思维就是要在“稳得住”政权前提下,肃清国内封建腐朽、反动落后的残余势力,解放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改造生产关系,为中国以后的一切建设和发展奠定稳固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前提。党以土地改革以及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推进,团结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快速恢复并发展了国民经济,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工业体系,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为1978年党坚定不移实行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但在1955年后,党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存在过急、过粗、过快等问题,致使建立的计划经济模式和“一大二公”所有制模式,虽然解决了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问题,但并不能提供长期的经济发展动力。50年代后期,由于毛泽东同志对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严重的误判,开始逐渐背离了党的八大所制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脱离了他自己所提出的正确主张、思想轨道。正是因为党科学地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对待改革开放前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发扬经验、巩固成就的同时,又批判错误、汲取教训,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现党创新思维在历史和实践逻辑上的进一步演进。   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改革形态创新思维
  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以审视建设时期所遭遇的历史挫折与经验教训,研判国际形势开启的。反思历史,党深刻地认识到独立自主不能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能盲目排外,必须冲破“以阶级斗争为纲”“两个凡是”对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束缚,促使全党从主观主义与形而上学桎梏中解放出来,将工作中心转移并统一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党以“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方式,将思维回归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上,强调思想的开放性,以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就是要打破社会主义同搞计划经济“划等号”的陈旧思想观念,以市场经济调动人民生产劳动积极性。党在继承“老祖宗”基础上“搞改革开放”,以“摸着石头过河”方式大胆创新,催生出了改革形态创新思维。
  实践逻辑上,“改革形态”创新思维从属于“建设形态”,结合历史逻辑,“改革形态”创新思维,旨在强调“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冲破陈旧思维束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因此,改革形态创新思维,就是党基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不适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思维内容,以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人民利益的满足为执政工作检验标准,打破原有经济格局,协调现存社会各阶层利益,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邓小平紧抓“和平与发展”机遇,调整外交政策,正确判断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改革时期任务。随后,党用“宽广眼界”“与时俱进”,确定了涵盖“理论”“体制”“科技”等内容的创新,以思想上坚守马克思主义,阐明发展内涵、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发展依靠力量和发展路径等。总体上,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实行对外开放,借助世界历史局势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施行对内改革,科学评价历史,拨乱反正,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以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4.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形态创新思维
  新时代,市场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逐渐凸显,人民需要呈现出结构上的转型、层次上的跃升、内容上的拓宽、形式上的多样等趋势,成为党改革形态创新思维向全面深化改革形态演进的催化力。加之,西方国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多重阻挠与遏制,对党的执政思维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改革,就是要改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的倒逼,推进了改革形态思维的演进,改革形态思维的进一步深化是在问题的解决中完成的。因而,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基于改革社会浅层问题的历史成就,着力于解决逐渐凸显的社会深层问题,解决党受历史条件制约、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的矛盾,必须以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形态的创新思维从属于改革形态,是为解决改革过程中错综复杂矛盾和问题,清除思想障碍,打破利益格局的掣肘,合理配置资源,以“顶层设计”为前提,统筹部署,以“摸着石头过河”方式,探索规律,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形成的更全面、更系统、更透彻的思维形态,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点。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革命形态创新思维促使党解决了近代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的问题,建设形态创新思维促使党解决了长期战乱导致的民不聊生、经济凋敝问题,改革形态创新思维促使党改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形态创新思维是党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备思维,是推进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思维。总体而言,党的创新思维的百年演进,就是在党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在不断地批判与反思中实现的。

二、中国共产党创新思维百年演进的基本经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思维,伴隨着中国道路的探索,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基于解决民族的存亡危机、人民当家作主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断演进。其蕴含的思想智慧弥足珍贵。
  1.始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由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创新思维具备了辩证性、批判性、革命性等特质,由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创新思维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客观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了演进。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能“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这让党明确了,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所在。
  党自革命战争年代,就注重遵循规律,辩证看待社会现实,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主动选择并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党以革命形态创新思维,分析民族资产阶级不具备彻底革命的现实,分析帝国主义的殖民图谋,在“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认识中,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找寻历史发展的可能性,跨越了资本主义,实现了国家政权的独立自主,促使劳动者摆脱了剥削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党以建设形态创新思维,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在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变革了中国社会历史。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以改革形态创新思维,改革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始终要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问题导向
  马克思认为,所谓理论的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中国共产党百年执政过程中,“抓住事物的根本”就体现在党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程度上。党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人的解放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相结合,运用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问题,满足人民需要,化解中国前进道路上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宁指出,作为一个政党,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特征,才能正确制定策略。党敏锐觉察时代变化,抓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社会主要矛盾为问题导向,科学认识矛盾,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解决矛盾的方案,并根据矛盾和问题解决的需要,实现创新思维的转变,形成一条明晰的演进路径。   党视解决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之问的社会主要矛盾为解决近代中国制度腐朽和经济落后问题的关键,以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方式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生成了革命形态创新思维。新中国建立后,党通过“一化三改”,将社会主要矛盾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党革命形态的创新思维也随之过渡到建设形态。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通过拨乱反正,重新思考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科学总结出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着力破除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藩篱,以推进物质文化建设满足人民需要,实现改革形态创新思维的演进。新时代,党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将不均衡、不协调的发展,转向统筹、协调的发展,重点解决优质产能不足问题,明确了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为实现新的供需平衡不断奋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形态创新思维的演进。
  3.始终要以否定之否定规律为过程导向
  人只有在否定的反思中,才能消除逻辑上“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人只有通过第二次辩证的否定,才能消除主客观逻辑对立,达到“统一”。作为一个政党,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的反思批判性,才能在否定之否定中实现思维的更替。“在历史中进步是现存事物的否定”,中国共产党将全部问题归结于对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批判反思中,并实际反对和改变现存事物,达到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批判反思是党冲破守旧、习常思维的束缚,实现创新思维演进的关键。历史经验证明,党的批判意识越强烈,越能创造杰出的历史成就。
  一方面,党以革命形态创新思维,在反思和批判右倾机会主义导致大革命惨败以及“左倾”机会主义造成大量革命根据地丧失等困境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的飞跃,创立毛泽东思想,总结出革命时期必须坚持的“三大法宝”;党分析研判了抗战时期敌我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论持久战》击破“速胜论”“亡国论”,为赢得抗战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引。党以建设形态创新思维从“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以改革形态创新思维积极批判反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认为这是“某种暂时复辟”的“规律性现象”,拒绝走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路。另一方面,党以改革形态创新思维正确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科学处理历史问题。党在一以贯之的辩证意识、批判反思意识中,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使改革开放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4.始终要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为目标导向
  马克思认为,当思想整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时,“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凌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以理论思维,依据社会历史演进规律,围绕社会发展目标,指导认识和实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目标,这一目标是长期而连续的过程,它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阶段,这就促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标,实现创新思维演进。
  党将中国革命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围绕近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革命,并以“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突破了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城市暴动论的思想束缚,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党在“四个现代化”目标基础上提出小康社会的发展愿景,通过思维意识上的“拨乱反正”,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新确立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并进一步围绕这一发展目标,作出“三步走”战略安排。随着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党实现了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富裕。新时代,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强国、人民幸福生活的建设目标,党以全面深化改革形态创新思維,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接续在总目标不变的奋斗基础上,分阶段地持续推进中国社会发展。
  5.始终要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价值导向
  马克思指出:“因而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是一切政治运动都应该作为手段服从于它的伟大目标。”马克思在揭示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中,就蕴含着“人类解放”的内在诉求,中国共产党创新思维的演进就是在满足这一诉求中实现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认识到,要打破近代以来封建的奴役关系,解决积贫积弱的问题,实现人民政治上“站起来”,必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党认识到,只有经济繁荣,上层建筑才能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经济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坚守人民立场中运用创新思维,深刻把握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将改善民生同改革开放相结合,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党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贫困问题,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束缚,提倡敢试敢闯的创新实践,强调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路,制定“小康”战略,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将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改革的根本评判标准。
  新时代,党在“强起来”价值理念的引领下,运用创新思维,将“美好生活”构建同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勾联,把发展问题聚焦于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给侧,根据需求和供给之问的突出矛盾,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思维演进汇聚着百年来党所积累的执政智慧,它从根本上影响并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新思维演进的规律与启示


  思维是基于对历史现实的认识和实践而产生的,恩格斯认为,不同时代的理论思维,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马克思以“社会形态”表述不同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历史和实践逻辑上具备不同的形态。而不同形态的思维是理解和把握现实社会形态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是马克思借以分析不同形态“经济形式”的“抽象力”。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时发现思维中不适应社会形态发展的旧的逻辑形式,实现不同形态创新思维的演进。   1.中国共产党创新思维的演进规律
  不同社会形态的思维,在思维的形式和内容上,契合于不同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的结果中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百年来,党不断地批判反思历史经验教训,以科学的态度对照社会发展现实,促使党创新思维演进规律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达到了辩证统一。党根据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消除主客体逻辑矛盾中,批判反思着一切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内容,开放地吸收着一切可推进社会发展的内容,实现创新思维的演进。
  一方面,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的历史实践特质和批判反思特质,实现创新思维的演进。马克思认为,“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即思维的逻辑进程和现实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思想是人们思维的产物,是人们掌握现实社会的方式。同时,人由于生产活动,与世界形成“动态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历史动态的。这种动态的否定过程是党以批判意识推进创新思维演进的关键。它促使党批判事物表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因时制宜地更替思维旧的逻辑形式和内容。
  另一方面,党依据中国社会历史形态演进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实现创新思维的演进。党立足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实际,封建制度终结、资本制度不能独立发展的现实,数千年农业经济深入影响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等問题,建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转变落后农业社会为先进工业社会,推进了中国由封建的社会形态发展到社会主义形态,实现了创新思维演进。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以革命的方式变革政权,变革农业生产关系,为人民夺得土地生产权;以建设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稳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以改革的方式,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体制和旧制度,以逐步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并将推进中国走向现代化工业强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挥着主观能动性,自觉顺应着百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世情国情党情,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强大的创新合力。
  2.中国共产党创新思维演进的时代启示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创新思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保持求真务实,敢于破冰前行的关键,它为我们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提供诸多启示。
  (1)坚持守正创新的辩证意识
  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恪守正道,辩证处理了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围绕不同阶段的实际,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实现了创新思维演进。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党对各项事业领导的同时,坚持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恪守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党辩证看待历史,客观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和失误,在把握建设、发展的鲜明主题中,紧抓历史机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守正创新中,恪守了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党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凭借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迎接风险挑战中完成各项事业,并以大国身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守正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百年来,党在坚持既定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基础上,无愧于人民信任,坚持大胆创新,在汲取历史上背离人民立场的经验教训,围绕人民需要和生活生产实际中,在破除旧的思想观念,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需要中,形成新的理论;在突破原有的历史困境中,提出新的做法和举措,引领了实践发展,开辟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新道路;在破除旧的体制机制对社会发展的束缚,继承并发展历史上的制度创新成果中,围绕建设的问题和人民的需要,不断推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革除旧的文化建设中不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部分,以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了文化创新。
  守正和创新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守正,是恪守正道,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革故鼎新,是守正的突破和发展,坚持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正道。总体而言,守正创新可促进党以马克思崇敬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幸福而牺牲”的立场,在新时代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持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增强发展创新的奋进意识
  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创造出可通过变革旧的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经典理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在党创新思维演进过程中,党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将奋进意识融汇于增强长期执政能力中,自发更替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思维内容。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在于社会是“一个能够变化而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党的八大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并集中推动“四个现代化”建设,整体改造落后的生产力结构。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研判社会发展阶段,明确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正确方法,并从“两位一体”发展布局,渐次发展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党百年来的奋进历程昭示我们,在推进思维演进过程中,须围绕时代发展特征,考虑国家发展布局;要依据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各要素、各领域之间有机联系和整体逻辑的认识;要在化解社会前进道路上的矛盾中,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赋予发展布局新内涵。
  (3)深化开放创新的变革意识
  “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就要求党深化开放创新的变革意识,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增强忧患意识和前瞻性意识,直面更多风险挑战。   要变革,党的思维逻辑必须与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相向而行。开放创新的变革意识,就是要能够准确分析国内外发展局势,具备可发现、研究世界矛盾运动的眼力和能力,能运用历史机遇,实现思维演进和社会变革。党曾在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严重挫折时,以改革形态创新思维,紧抓世界和平与发展机遇期,变革了不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要求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方式。新时代,党直面西方的思想意识侵扰问题,强调深化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开放创新变革意识,彰显出全面深化改革形态创新思维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关系。只有破历史虚无主义,才能更立得住历史唯物主义;只有破新自由主义,才能更立得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破西方“普世价值论”,才能立得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要能够运用创新思维,直面复杂的国际环境,看到“危”中有“机”,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世界环境。
  (4)坚定自主創新的战略意识
  马克思晚年以跨越“卡夫丁峡谷”,提出俄国可以土地公有制为逻辑起点,并结合俄国自身的革命,使之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信号,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形态,坚持国家的革命特色,就是要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握革命实践。人只有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又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才能推动事物发展。与此同时,人的自主活动受现实的生产工具和交往束缚,意味着,历史的限制,倒逼着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自主性,利用现有历史条件,更替思维、演进思维,指导认识和实践,创造历史。
  1937年,基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教训,党提出在独立自主原则上,推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既同国民党共同推进抗日战争,又抵御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国土被肆意践踏、中华民族被肆意欺凌的境况,比之如今西方对伊朗、叙利亚的战略制裁,形势更为严峻。党曾运用革命形态创新思维,保持着政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形成有效的革命战略,抵御敌对势力侵扰,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和全民的主观能动性,在危机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力和行动力。
  面对西方战略上惯常运用的制裁、封锁等“杀手锏”,坚定自主创新的战略意识是党运用创新思维迎接挑战、排除干扰、解除困境的必要之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是要扬弃并超越资本逻辑,发展完全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党必须运用全面深化改革形态创新思维,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立自主性,推进社会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制定全方位的发展战略;在倡导自主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增强经济的韧性和发展潜力的同时,持续推进中国与国际经济双循环,抵御西方经济封锁和政治制裁;不断激发人民新需求,创造社会新供给,释放人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汇聚人民创新智慧,带领人民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四、结语


  恩格斯说,只有知道自己政党的目的,知道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并能以“顽强精神”实现这个目的的政党,才称得上是“不可战胜”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创新思维内蕴着顽强的精神力,使得党保持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拥有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革命精神,敢于摒弃错误思维方式,在正反经验的批判反思中,迎接挑战,化解危机,把握“变”与“不变”,在“立”和“破”的辩证认识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资源,融入到历史中,契合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互动中,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反思中推动方法论的创新,推进思维的更替,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奋进。
  责任编辑:王晓洁
其他文献
在国内市场,被人熟知畅销的车型并不是很多,而合资中型SUV这一领域,途观L就算一个。如今,这台车迎来了一次中期改款,即便售价还未公布,相信这也不会成为消费者们最担心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在产品力方面提升了哪些。
本刊采用脚注(页下注),用(1),(2),(3)……标识,每页单独排序。具体注释的标注格式示例如下。一、中文注释第一次引注的文献必须给予完整信息的注释,标注顺序为: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再次引证同一文献时,只需标注责任者、题名、页码。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具体格式示例如下。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8—0080—10  中国历史惟一大事,乃是民族抟成与国家_创建,形成一个民族国家大统一之局面。但外国人不说这些,因此我们也不说。外国人说现代国家,中国人便说要赶上也成一现代国家。但现代国家之最高理想,岂不应该是一个大一统的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史上久已完成之一件事。惟有由此基础,始可走上世界大同。  ——钱穆:《史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确立为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国际垄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知识产权垄断成为资本主义垄断的新特征。该垄断的形式多样,包括专利垄断、著作权垄断、申遗垄断、商业秘密垄断、植物基因开发垄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知识产权国际垄断不仅违反了法律、违反了企业社会责任、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还违背了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初衷。知识产权垄断的实质在于从发展中国家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掠夺社会财富,限制甚至试图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最终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甚至生存。面对这一问题,发展中国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住院患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株的分子分型及对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获得金黄色葡萄球菌327株,经鉴定,MRSA 95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95株MRSA进行了SCCmec分型、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spa分型,利用仪器法分析其对非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受情况。结果95株MRSA共有7种SCCmec基因型,其中SCCmecⅠ型1株,SCCmecⅡ型4株,SCCmecⅢ型17株,SCCmecⅣa型65株,SCCm
《世界政治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创办的学术出版物。创刊的宗旨是推广\"大政治学\"的概念,倡导以世界视野研究重大政治问题,促进国际政治与比较政治两大学科群的交流和整合,并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与政治学理论的结合。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自然贯穿于社会关系的现实分析中,阐释了自然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剖析了自然在社会财富创造、剩余价值积累、资本赢利、资本主义技术革新中的作用,对资本主义扰乱人与自然的正常物质循环、造成自然环境和人的自然力双重破坏进行了批判。《资本论》中的自然观思想深刻解释了当今全球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和本质根源,启迪着人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自觉性,对我们当前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入\"路径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Cuticular hydrocarbons form a barrier that protects terrestrial insects from water loss via the epicuticle.Lipophorin loads and transports lipids,including hydrocarbons,from one tissue to another.In some insects,the lipophorin receptor(LpR),which binds to
Symbiotic microb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parasite–host interactions;however,the role of bacterial associates in parasite–host interactions requires elucidation.In this study,we showed that,instead of introducing numerous symbiotic bacteria,dis
Crop expansion often leads to high pest pressure.These pests may have fitness trade-offs related to host use,and some host-associated genotypes may benefit and increase in frequency.However,evidence concerning the effect of host availability on spatial 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