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家书欣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编辑的民间家书第三辑《任鸿隽陈衡哲家书》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数十封原汁原味的珍贵家书及相关老照片将首次面世。现征得编者和出版单位同意,本刊先行发表其中的部分家书,以飨读者。
  
  收入该书的40封家书是由居住在重庆的任鸿隽的侄孙任尔宁先生提供的。任先生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慷慨拿出珍藏了数十年的任鸿隽和陈衡哲的部分家书,作为民间家书系列图书之一正式出版,并亲自撰写家书背景,辛苦备至,功高至伟。
  任鸿隽(1886—1961年),字叔永,四川垫江(今属重庆市)人。他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办者和领导者,也是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刊物《科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他毕生追求科学救国的梦想,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干事长、东南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他一生撰写科学论文、专著和译著等身,内容涉及化学、物理、教育、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史等多方面,为促进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鸿隽早年就读上海中国公学,后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胜利后回国,受邀担任孙中山南京临时总统府秘书,为孙中山草拟《告前方将士文》、《咨参议院文》、《祭明陵文》等重要文件。他写于中华民国元年二月五日、三月九日、三月廿二日的三封家书,用的都是总统府的专用信笺和信封,历史痕迹非常清楚,也谈到了他在秘书处工作的情况,还有当时的政局。其实,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总统府只存在了3个月,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阴谋活动下,孙中山辞职,中华民国的政治中心很快转向了北京。所以,这几封实寄家书历经近一个世纪能够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因为它见证了那一段短暂而辉煌的历史,就是那段历史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华民国的新纪元。
  任鸿隽学贯中西,在文学、诗词、书法等领域亦有不凡的造诣。从这些浸透着历史沧桑的家书手迹中,我们可以领略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非凡的书法艺术。
  1912年圣诞节前后,任鸿隽作为辛亥革命“稽勋生”赴美留学。他与杨杏佛两人选择了康乃尔大学,就读化学专业。来美不久,凭借扎实的国学基础和出色的文笔,他很快就成为《留美学生年报》的主笔之一,1914年,年报改为季报,他出任主编。
  1912年12月10日,任鸿隽给远在国内的兄弟们写了一封家书,主要介绍了他来美后的生活、学习情况。他在家书中提到,“朋辈多劝习政治,惟隽意本不在是,闻此校化学甚精,美校称最,隽又曾问津是科。”但此时的动机,与在东京时期已经截然不同,“此时思用化学以兴工业,不为制造炸弹之用矣。”(任鸿隽《五十自述》)
  因为候派“稽勋生”的前提必须是对革命有功并在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之士,而“此次所派留学诸人,极不满人意,除三数人皆私情与大帽子所成。”因此,任鸿隽在书信中表达了对这次公派留学人员的强烈不满,并为此多次讥讽冯自由。当时,冯是稽勋局局长,留学一事,正是由他经手办理。但在任鸿隽写给总统的报告批下来后,本来只有十多人的名单,却不知为何一下子膨胀到了三十多人。所增加的人员,大多是私人关系,既没有在政府里任过职,有的还在学堂里读书,其中包括冯自由的弟弟冯伟、曾广的弟弟曾广智、胡汉民的两个妹妹、宋子文等。“来美后可望成材者甚少”。
  任鸿隽虽然对政治已经彻底失望,但对祖国的前途与命运却时时关注着,“回首祖国,若在天外,恶声频闻,曙光不见,辄恐国魂长辞,无由招揽。”当在美国期间看到英国人福兰德诋毁中国的文章时,更是迫不及待地翻译,然后寄往中国的各大报馆,希望能引起中国人的警醒。
  
  
  在这封家书中,任鸿隽不厌其烦地提到了一系列名单,一一问及他们的动向,可见他对革命同人的命运是非常关注的。当时,很多留学生回国后无所事事。如何将留学同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发挥自己所学,在动乱的时局中有事情做,也是他后来发起创办中国科学社的初衷之一。
  这封家书长达7页,使用粉色信笺书写,信笺薄如蝉翼,又富有韧性,文字用行草一气呵成,布局严整,疏密有致,不失为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
  任鸿隽在美国留学长达7年,这7年不仅使他学到大量新的科学知识,而且使他开阔了眼界,进行了诸如创办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这样的救国实践,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鸿隽先生的夫人陈衡哲(1890—1974年)女士同样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是清华学堂招收的首批留美女生之一,美国瓦莎女子大学文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硕士。1917年6月以莎菲为名在《留美学生季报》发表白话小说《一日》,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1920年8月,受聘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被称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后来曾担任东南大学历史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为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作家,出版过《西洋史》(上下册),《文艺复兴小史》,短篇小说集《小雨点》、《西风》、《衡哲散文集》等著作。
  《任鸿隽陈衡哲家书》中亦收录了陈衡哲写给任鸿隽三姐的部分家书,从中可见这位才女纯真的感情、正直的品质和丰厚的文学素养,书法亦挥洒自如,别具特色。
  
  
  任鸿隽、陈衡哲夫妇与著名学者胡适是最要好的朋友。胡适在中国第一部白话文诗集《尝试集》中有《我们三个朋友》之作,以新诗的形式表现了他与任鸿隽、陈衡哲之间情同手足的挚友关系,被传为文坛的一段佳话。他们三个人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或相聚笑谈,如沐春风,或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谱写了动人的友谊篇章。
其他文献
西夏瓷器是西夏政权(1032-1227年)控制范围内生产的陶瓷器,其最大的制瓷作坊位于宁夏灵武磁窑堡。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证明,灵武窑西夏时期开始生产,元代继续烧造,明清时期作为地方窑场生产粗瓷。西夏时期是灵武窑的兴盛时期,生产有白瓷、黑瓷、褐釉瓷、芝麻酱釉瓷、茶叶末釉瓷,还生产有低温釉陶。西夏陶瓷受磁州窑、耀州窑等诸多窑口的影响,其装饰方法中以剔刻花最具代表性。此种技法是将划花、刻花与剔花相结合,即
期刊
当今中国画坛流派纷呈,高手林立,名家辈出,在众多的名家中,有两位书画家在山水画上破格立新、继往开来,其中一位以朦胧、宁静取胜,另一位以苍润、博大取胜。他们就是南方的陈佩秋、北方的宋雨桂,笔者简称他们为“南陈北宋”。    超越传统的陈佩秋    陈佩秋是当代海上画派的著名书画家,也是20世纪末海上画派最后辉煌的重要代表人物。字健碧,斋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河南南阳人,1923年生。自幼酷爱绘画
期刊
2004年春,本人于八仙宫古玩市场集得折十“乾元重宝”背瑞雀纹钱币 一枚,生坑,锈色深蓝,大概出土时几枚相叠压,外廓面、背皆呈粘连状红锈,似未流通而入土。背穿下一鸟雀,昂首展翅飞翔,立体感非常强,据出让者云,得于西安西郊古八水之一的皂河改造工程中。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6年,唐河北、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汇合罗、、契丹、室韦、突厥诸番部二十万兵将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攻取
期刊
2007年8月23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几件陈列于大厅中央的残缺藏品引起到场参加“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评审启动仪式”的专家、嘉宾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毛奇龄书法册页》更是让人费解,品相如此“完好”的珍贵清人手稿,为什么被当成残缺藏品来呼吁人们保护文物呢?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日前,记者前往其收藏者金煜先生家中一探究竟。    “毛字难得”    金煜在京城的书画圈中小有名气,不仅因其为数
期刊
本人家处辽宁省灯塔市,天命汉钱近几年来在本地陆续有出土,一般都是零星几枚,但近两年在灯塔蒲草沟村发现了大量的天命汉钱,最多一次出土约三百多枚,共发现约七百至八百枚,以满文居多,汉文寥寥无几。    满文天命汉钱为小平钱,略大于汉文小平钱,有红铜、黄铜两种材质,背无文,钱径27至28毫米,厚1.2至1.8毫米,重量6.4至8克,径28毫米以上的少一些,有个别厚重大钱者径将近33毫米。笔者去年曾见过一
期刊
西夏文钱是以党项羌族文字为主体钱文的货币,它是我国货币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的铸行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历史铸币的先河,丰富了东方钱币文化内容。深入探讨西夏文钱币的相关问题,对研究西夏文字使用、书法艺术、货币制度以及破解西夏之谜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西夏文钱的种类及资料    迄今所见,西夏文钱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人庆宝钱”、“正德宝钱”、“乾宝钱”、“天庆宝钱”
期刊
●四、“黄地”瓷的种类:    纵观实物,黄地色釉瓷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从明初创烧以来,世代相袭,从未间断,而其他釉色瓷或长或短,或多或少,都有断烧时期。至今故宫及各大博物馆都存有署不同朝代款的黄釉瓷器,各朝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形制繁复,色调多样。        (一)器型丰富  “黄地”瓷既然确立了御用瓷最高等级地位,既有实用器,又有陈设器,以实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器型丰富,品种繁多。工艺
期刊
象牙雕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与玉雕、珐琅、雕漆并称为工艺品“四大名旦”,并曾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风光了很多年。自1989年国际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公约颁布后,因世界范围内全面禁止象牙贸易,从而引起了象牙原料的缺乏,使象牙艺术品的价格逐年上升。    一、象牙艺术品的起源和发展    象主要产于非洲与亚洲的印度、泰国、缅甸等地。非洲象牙多呈淡黄色,质地细密,光泽好,硬度高,但在气温变化悬殊的
期刊
读贵刊今年3月号登载黑龙江何文育先生的《“二南雅化”花钱小议》一文,我以为还可作适当的补充。  这枚“二南雅化”钱文的解释确实与“开元泉社·盛世收藏”网的“二南雅化”的典故出处相吻合。  这是光绪开炉吉语钱一套十枚中的第二枚,其他九枚分别为“一道同凤”、“三星拱熙”、“四海升平”、“五谷丰登”、“六府孔修”、“七政齐衡”、“八音克谐”、“九功惟叙”、“万国来朝”,背均为“宝泉”。有黄铜、鎏金两种。
期刊
据说东晋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有一笔筒,截斑竹所制,称之为裘钟。1990年北京举办“中国文物精华展”,第142号展品为“踢球图”笔筒,牙雕,被定为宋代之物。可见,插置毛笔使用笔筒由来已久,而且材质多种多样,玉雕、木雕、角雕、竹雕、牙雕乃至瓷制、金属制应有尽有。笔筒成为文房必备之物,沾书香,染文气,与文房四宝为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出尽了风头。有鉴于此,收藏历史文玩便鲜有人不看重笔筒了。笔者执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