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科,是和学生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利用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和发现问题,并通过亲身探究的活动来得到相应的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活动;探究;情境;实验
苏科版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以及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是笔者要讨论已成为物理课堂主旋律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可分为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探究式学习实质上是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充分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如果没有达到这些探究结果,探究教学是不成功的。因此教师应把着眼点由“怎么教?”转移到“学生怎么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攻。下面就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探究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景中设置有思考价值,能够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比如笔者在教授引言的时候先拿出一装满水的水杯问学生“杯子中的水满了吗?还可以放东西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满了,不能了。”这时我拿出一把回形针,一个一个地放进水杯,让学生观察,一个个同学都十分惊奇,都问为什么。我说这就是物理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借助实验,充分分析,引导探究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作为载体的,许多的现象可以说明所要讲述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笔者是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知识。探究实验的教学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声现象》的时候,我事先将一支蜡烛点燃,然后将它放到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响的喇叭旁边,然后再关掉音响,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问题“为什么有声音的时候蜡烛火焰会动而没有声音的时候不动呢?”然后再适时的指导“这是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还具有能量”,让学生尝到发现问题后并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学习《摩擦力》时提出我们都会走路,走路靠的是摩擦力,但是我们发现有时我们走得很稳,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次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分组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選用哪些实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操作等。例如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形状,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和在液体中的深度等因素是否有关,并设计选用相关实验器材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以实验组为单位,针对每一猜测设计合理实验方案 ,针对每一猜想讨论如何进行实验。
三、亲身实验,重视过程,经历探究
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取得合理实验数据,通过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检验假设,最后得出 结论获得知识。这一过程是探究教学的关键,在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合理的实验方案,强调实验 的要点,采用“控制变量”的实验原理,自发的完成实验。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时,以实验组为单位,分别记录当导体的材料相同和导体的长度一定时,改变导体的粗细;当导体的材料相同和导体的横截面积一定时,改变导体的长度;当导体的导体的长度和导体的横截面积一定时,改变导体的材料这三组试验中电流的大小。通过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和这三个因素都有关。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来龙去脉清楚,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
四、重视主体,容错纠错,拓展探究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笔者在组织《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
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及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多路多举,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学生从科学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础。
【关键词】活动;探究;情境;实验
苏科版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以及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是笔者要讨论已成为物理课堂主旋律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可分为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探究式学习实质上是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充分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如果没有达到这些探究结果,探究教学是不成功的。因此教师应把着眼点由“怎么教?”转移到“学生怎么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攻。下面就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探究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景中设置有思考价值,能够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比如笔者在教授引言的时候先拿出一装满水的水杯问学生“杯子中的水满了吗?还可以放东西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满了,不能了。”这时我拿出一把回形针,一个一个地放进水杯,让学生观察,一个个同学都十分惊奇,都问为什么。我说这就是物理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借助实验,充分分析,引导探究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作为载体的,许多的现象可以说明所要讲述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笔者是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知识。探究实验的教学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声现象》的时候,我事先将一支蜡烛点燃,然后将它放到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响的喇叭旁边,然后再关掉音响,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问题“为什么有声音的时候蜡烛火焰会动而没有声音的时候不动呢?”然后再适时的指导“这是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还具有能量”,让学生尝到发现问题后并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学习《摩擦力》时提出我们都会走路,走路靠的是摩擦力,但是我们发现有时我们走得很稳,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次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分组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選用哪些实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操作等。例如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形状,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和在液体中的深度等因素是否有关,并设计选用相关实验器材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以实验组为单位,针对每一猜测设计合理实验方案 ,针对每一猜想讨论如何进行实验。
三、亲身实验,重视过程,经历探究
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取得合理实验数据,通过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检验假设,最后得出 结论获得知识。这一过程是探究教学的关键,在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合理的实验方案,强调实验 的要点,采用“控制变量”的实验原理,自发的完成实验。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时,以实验组为单位,分别记录当导体的材料相同和导体的长度一定时,改变导体的粗细;当导体的材料相同和导体的横截面积一定时,改变导体的长度;当导体的导体的长度和导体的横截面积一定时,改变导体的材料这三组试验中电流的大小。通过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和这三个因素都有关。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来龙去脉清楚,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
四、重视主体,容错纠错,拓展探究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笔者在组织《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
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及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多路多举,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学生从科学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