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yu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厚积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全社会的道德标杆、精神标识、文明标记。新时代,雷锋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越来越显示出引领文明风尚、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10月17日,是我国第7个国家扶贫日,2020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需要要有持久的实干精神、顽强的担当精神、知难而进的探索精神,更加需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体现的是一种不凡的凡人精神。雷锋精神教你如何做一个普通的好人,她深深扎根在我们千万平凡人的生活里和信念中;雷锋精神教你如何立足本职,拥有螺丝钉般的钉钉子精神,将属于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就可以摆脱出属于你的困境;雷锋精神教你“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力所能及的助人,身边人就可以摆脱困境。脱贫攻坚的路上雷锋多一点,面临的困难就会少一点!
  应广大群众和亿万学雷锋志愿者的愿望,从 2020年起,《雷锋》杂志携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开辟专栏“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评选范围,所选的个人或团体必须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在建功岗位、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等领域表现突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事迹感人、真实可信。我们每月选择十个典型人物(团队)案例,推选为当月“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每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将从月度“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中,评选出该年度“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
  本期,在我国第7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我们推出“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十月雷锋榜。

陈果、张蓉:“当爹当妈还得当老师”,这对乡村教师夫妇一干就是20年


  陈果、张蓉,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元顶小学山村教师,张蓉被评为全国优秀童伴妈妈。
  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有一座海拔1400米的元顶山,山里的元顶小学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留守儿童之家”。“70后”陈果、张蓉的夫妇,20年来一边教书、一边义务照料近千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被学生们称为“果爸”“张妈”。
  有了他们的精心照顾,让这些大山深处留守儿童们的成长有了陪伴和温暖,先后有60多名学生考取全国重点大学。“今年春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有几名在武汉务工的学生家長回不来,孩子就在我们家过的年。”张蓉说。
  一路艰辛一路欢歌。这对夫妻教师的故事,引起了“马云基金会”的关注。2015年,陈果、张蓉获“马云乡村教师奖”。
  “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注和帮助。其实我们只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想创造条件让山里这些贫困孩子走出大山,成为国家有用之才。”陈果和张蓉道出他们的办学初衷。

张桂梅:把“教育改变女孩人生”坚守到底


  张桂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兼任),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精神文明十佳人物”“中国十大教育年度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
  张桂梅没有子女、身患绝症,却是上百个孩子口中的“妈妈”。她把自己所得的奖金都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一座高高的山上坐着一个小女孩,身旁放着一把镰刀和箩筐,望着远方发呆……这画面到现在我都无法忘记。”张桂梅哽咽地说,当我下车询问小女孩怎么了?她哭着说,想读书,可家里穷,要让她嫁人。
  小女孩的话和渴望读书的眼神,深深地烙在了张桂梅的心里,她觉得应该给山里的穷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的恶性循环中。
  于是,这个15岁便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的外乡人,经历了生死一线间的重病教师,创办起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华坪女高。建校12年,张桂梅和她的教师们带领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了大学校门。“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张桂梅说。

朱有勇:“农民院士”直播1小时卖完25吨土豆


  朱有勇,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时代楷模”。
  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的朱有勇,一直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通过种植土豆、三七等脱贫致富,土地和农民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也让他有了“农民院士”的称号。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的土豆成熟,传统销售渠道没有完全恢复,700吨土豆等待被销售。
  朱有勇想出一个办法——“云端卖土豆”。他像往常一样,戴着草帽、穿着胶鞋来到基地挖土豆。不一样的是,这次他走上“云端”,开始在电商平台直播卖土豆。朱有勇说,“我们的拉祜族兄弟,生产、种植都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对于市场和品牌还不是很了解。我想通过直播行动,把丰收的劳动成果,传递给更多的人。”
  如今,在朱有勇的带动下,澜沧县的贫困群众开始从种植、管理,到收获、售卖,再到开设网络店铺、直播带货,一个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扶贫闭环正在形成。

“牦牛专家”巴桑旺堆:把论文写在高原大地


  巴桑旺堆,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科所所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
  “总书记的回信,更加坚定了我对牦牛健康养殖等科研攻关的信心和决心。科学养殖牦牛、发展壮大高原特色畜牧业,助力农牧民群众脱贫、增产增收,是时代赋予基础畜牧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作为代表之一的“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科所所长巴桑旺堆难掩激动。
  出生于西藏日喀则萨迦县一个农民家庭的巴桑旺堆,从小伴着牦牛长大,大学考入西藏农牧学院,1991年毕业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   巴桑旺堆说:“西藏是我国第二大牦牛主产区,壮大牦牛产业对发展牧区经济、改善民生、脱贫攻坚、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靠天养畜的落后、粗放式养殖牦牛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造成牦牛饲养周期长、牦牛出栏率低等问题。”
  经过多年统计分析、整理数据,巴桑旺堆突破了过去海拔4750米以上高海拔牧区母牦牛产犊率低的关键技术瓶颈,母牦牛“一年一胎”比例达到68.6%,新增经济效益近2亿元。
  巴桑旺堆曾3次主动请缨,历时8年赴那曲市、日喀则市、阿里地区等32个县20多个牦牛主产区,开展科技扶贫,帮助建立牦牛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牧户”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农牧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制约西藏畜牧业发展的难题,就像一座座高耸的雪山,只有坚持不懈科学攻关、勇攀高峰,才能让高原之宝真正造福高原人民。成果留在农家牧户,论文写在高原大地。”这是巴桑旺堆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李从梅:彝山飞出金凤凰 “彝绣云裳”促脱贫


  李从梅,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猫街镇绣娘。
  李从梅是从脱贫摘帽变成致富带头人的缩影。13年前,李从梅的公公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随后,李从梅的丈夫又因股骨头坏死导致残疾,连续的打击加上高强度的劳动,婆婆手指关节严重变形,落下了病根。面对多舛命运,她没有认输,而是不断钻研刺绣技艺,丈夫也不断地学习木雕。随着夫妻俩的艰苦奋斗,收入得以提高。
  李从梅顺利脱贫后,她成立了彝绣合作社,希望能助力全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那时他们面临最大的挑战是,销售渠道单一、缺乏设计、缺乏宣传。为让彝绣走出大山,经上海市援滇干部徐红斌穿针引线,东方卫视大型公益扶贫节目《我们在行动》第三季第一站选址武定。李从梅等7位彝族绣娘发展彝绣脱贫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上海东方卫视的编导团队,她们不仅成为该节目的主角之一,还被推荐到北京参加时装品牌依文集团发起的“深山集市”,到上海参加了女性真人秀节目《妈妈咪呀》的录制。节目播出后,各地订单纷纷“飞向”大山深处。这些收益极大地促进了彝族绣娘的积极性,以李从梅为社长的传承彝绣专业合作社成员,由起初的96人发展到2020年的近200人,2019年合作社完成的订单近60万元。县妇联牵头成立了武定县彝绣协会,将全县刺绣产业统一起来,走出一条“文化传承、居家就业、脱贫增收”的特色增收路。

黄勇:轮椅上“冲浪”电商


  黄勇,“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
  今年40岁的黄勇是安徽潜山人。5岁时,他被确诊血友病,导致膝关节变形而失去行走能力;17岁时,不慎感染破伤风,挣扎在死亡线上;21岁时,在看病途中遭遇车祸,造成肾脏大出血……家境贫寒又命运多舛的黄勇,曾一度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但看到年迈的父母欠下巨额医药费却始终不放弃自己,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强自立。
  2008年5月,黄勇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网店。他认真学习经营方法,每天7点起床工作,忙到晚上9点,全年无休,身兼运营、财务、客服数职……多年来,身患重疾的黄勇,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下,靠着诚信与努力,将网店经营得风生水起。如今,他不仅拥有了3家淘宝店铺,销售额连续三年突破400万元,而且成为某家纺品牌的A级分销商。全家还清了所有债务,搬进了在县城买的新房。
  “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自强奋斗是走出困境的最好方法。我想把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很多曾和我一样遭遇不幸的人。”黄勇说。
  2016年,黄勇的创业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同年,被潜山市残联聘为电商培训讲师。截至目前,通过网络授课、培训班讲课、家中教学等形式,义务培训累计1万余人次。如今,热心公益事业的他,还带着妻子一起加入了当地的公益组织天柱爱心协会,为山区贫困孩子及弱势群体捐款捐物。

李一飞: 93岁“公益爷爷”,几十年来倾囊资助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李一飞,退休居住云南省军区第三干休所。云南希望工程走了30年,李一飞一路相伴29年,29年间,李一飞以“爷爷”的身份,为一个个受资助的孩子提供了希望,累计向云南希望工程捐款62万余元,先后获中组部授予的“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工委、中央精神文明办授予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基会授予的“希望工程20年杰出公益人物”等37项荣誉。
  9月11日下午,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军区第三干休所、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19名学生,一起陪着李一飞老人度过他93岁生日,其他同学通过视频方式为老人送上了祝福。
  “家里房子也好了,样样都好起来了,爷爷您不用担心。”罕素琴从普洱赶来为爷爷送祝福,也为爷爷带去她爸爸的祝福,她是2001年获李一飞资助,一直到大学毕业,现工作于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荣获“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栋梁奖表彰,并登上央视讲述她和李一飞的故事。
  到目前,和罕素琴一样称呼李一飞“爷爷”的共有274人,他们都是李一飞资助的学生,多数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成家立业。
  尽管身体不好,过去受过伤的腰椎和胸椎常常很疼,眼睛也不好使了,但老人堅持多年给孩子们写信、回信。 “我就这么大的能量,也做不了什么大事,尽我所能帮助更多的学生。”李一飞感慨道。

陈国辅:把晚年无私奉献给扶贫济困和关心下一代事业


  陈国辅,雷锋的战友,1930年生,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四川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荣誉。
  1950年参军的陈国辅,曾和雷锋一起工作、学习。雷锋每天天不亮就去炊事班帮忙,发着高烧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这些事迹深深影响着他,也激励着他一定要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退休后,他把晚年无私奉献给了扶贫济困和关心下一代事业,挽救失足青少年,帮扶孤残儿童,组建宣讲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被誉为当代“活雷锋”。   他生活清贫,却情系后代,无私奉献。陈国辅至今居住在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县委两室一厅宿舍楼里,家居陈设还是20世纪的样子,没有一点存款。他节衣缩食,从退休金中挤、从生活费中挪、从各个方面凑,积极助学、助困、助残、助孤,圆了无数孩子的读书梦,挽救了46名失足青少年,帮扶52名孤残儿童生活、学习。最多同时资助8个贫困生,每月要花上千元。20多年来,究竟花了多少钱,陈老自己也没有数:“每次都是摸出钱就给了,也没有记个账,也不用记嘛。”
  陈老的事迹感动了四川兴文人,更赢得了尊敬和信任。在他的感召和影响下,更多的人加入到了扶贫济困的行列中来,全县300多名企业老板自愿帮扶546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顺利圆梦大学,254名老党员、老干部结对帮扶闲散青少年171名。

王堃:奋战在扶贫一线 7年捐出300多万元


  王,退役老兵,曾荣立一等功1次,获2020年度齐鲁“最美退役軍人”。
  2014年,王用自己的转业费和安家费,发起成立了济南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15年,又成立了山东省工业环保促进会。“协会成立就是为政府、为会员单位服务,既然大家信任,我就一定要把促进会办好办强,真正为环境保护做实事。”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走访驻军部队、民政部门,联系需要帮助的退役军人,认真研究助力发展方向,从10人到30人,到现在的一次资助上百人。为了给更多退伍军人和军人家属提供帮助,王还充分调动协会会员单位力量,目前已经安置了近百人。
  2014年至今,王个人连续7年累计捐助善款340余万元。2014年10月17日首个国家扶贫日,王发起设立“环保助学金”,筹集资金108万元,相继资助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54名贫困新生直至本科毕业。2016年春节,王收到济南大学受资助学生吴光云寄来的贺卡,贺卡上写道:“等到毕业后也会做环保、做慈善,用自己所有去回馈社会!”这让王倍感欣慰。

毛丰美:干出来的小康村


  毛丰美,生前系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2014年9月26日因病去世,享年66岁。毛丰美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度法治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5年,被中央宣传部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30年前的大梨树,“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在毛丰美主持全村工作的30多年中,带领村民发扬“干”字精神,大梨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据2018年数据统计,大梨树村社会总产值实现15.5亿元,村集体总资产超过5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获“中国幸福村庄”称号,连续获得五届“全国文明村”荣誉。
  毛丰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提出的议案和建议,件件涉农,有的还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一些建议上升到法律层面,影响了整个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毛丰美曾提出农村电价太高,应该合理降价;取消农业税;依法加大农业投入、关于加强信贷对农业支持;提高粮价,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其他文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推动雷锋精神进校园,事关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怎么样,很重要的是看青少年的发展怎么样。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思维逐渐进入最活跃
期刊
读过《岳飞传》的人,谁不知道岳大帅有个强劲对手金兀术?在这个宋金时代著名的军事家当年统军调兵的故乡,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文化名城——调兵山市。作为辽宁省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他们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自选动作”也亮点纷呈。记者踏寻他们的成功之道,发现其中有个很突出的亮点是“融合创新”。  注重资源融合,强化平台建设。在基层层面,他们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与乡镇、社区便民服
期刊
雷锋旗帜悬挂堂屋正中,“雷锋家庭”奖牌金光闪闪。  2021年五一这天,阳光灿烂。笔者来到河南邓州城区护城河西侧一户雷锋家庭采访,感慨万千:“雷锋城里雷锋多呀!”薪火传承  这家的男主人叫丁胜年,现任邓州编外雷锋团办公室副主任,妻子孙拥政系邓州雷锋公证处职工。二十年来,他们夫妇带领儿子、儿媳、女儿默默无闻学雷锋的赤子情怀,在邓州大地广为流传。  丁胜年的岳父孙绍显,退休前任邓州雷锋公证处主任。19
期刊
春意盎然的四月,记者来到了南阳市著名的画家村,古朴的宅院,蜿蜒的石板路,翠绿的竹林,还有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息……  “爱心学堂”是画家村最大的一个院子,每到周末,孩子们便汇聚于此,免费学画画、书法、国学等,授课的老师都是志愿者。学堂创建至今已6年,共教授孩子2000多人。有的孩子长大之后又重新回到这里,成为志愿者,比如王浩。他说,他特别感谢郑老师,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空心村”变身画家村  郑老师,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要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把雷锋精神世世代代传扬下去”。胡承山同志编撰的《新时代向雷锋学什么》一书,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度,集中阐释了习总书记关于学习传承雷锋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学习雷锋活动与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为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不断把群众性学雷锋活动引向深入,提供了一本富有鲜明时代
期刊
“我们闽南有句很出名的话,叫爱拼才会赢。拼什么,不仅是拼勤劳、拼智慧,更重要的是拼诚信、拼口碑。”蔡金钗——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总裁,靠着这股子拼劲儿,诚信经营25年,把一个小食品厂打造成年缴税上亿元,创造数万就业岗位的健康食品领军企业。  作为2020年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命名并向全社会公布的全国仅有的9名个人“诚信之星”得主,蔡金钗显得内敛低调,记者来到他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的盼盼食品集团
期刊
十年能让一个婴儿拥有意识,学会生活技能,肩膀上有了责任;十年也能让一所曾经被洪水冲垮的小学,蜕变成英姿飒爽的少年军校。9月,这座学校——河渠希望小学少年军校,迎来了建校10周年隆重庆典。  庆典活动庄严热烈,宾朋满座。众人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少年军校的引路人贾雪阳将军。这位71岁的老将军,生长于军人家庭,红色文化滋润他的心灵并塑造了他的品格,爱祖国、回报家乡成为他一生的信念。
期刊
“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5月11日下午,国家电网嘉兴供电公司传承弘扬“红船精神”、践行初心使命十二项服务行动新闻发布会在嘉兴举行。这里是全国首支以“红船”命名的共产党员电力服务队的诞生地。展馆里,一段段文字述说着他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一幅幅图片记录着他们忠诚为民、服务人民的感人瞬间,一段段视频再现了他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不凡历程。  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目前的9528人,
期刊
一位将军的泣血遗作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初心党课,这是一名老党员献给党的百岁生日的特殊礼物,这是一位将军的泣血遗作。  2020年11月10日,上海警备区原副政委兼纪委书记、本刊副总编辑程关生将军,因就诊时头孢过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以这种大家无法接受的方式永远离开了我们。  令人动容的是,将军病房的桌子上摆着一篇党课稿,里面留下了他用红笔圈改的笔记,临上手术台前,他还在做精心的修改打磨。  这篇
期刊
5月22日,一颗医学界的巨星陨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在上海病逝,享年99岁。26日,吴孟超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他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党旗。人们鞠躬悼念,献上鲜花,追思缅怀吴老。  吴孟超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完成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翻译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制作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创造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