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力: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必备要素,对于承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公民素养使命的品德课来说,思辨力更应成为其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思辨力在品德学科中还有其特殊的基本内涵,因而,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学生思维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关键词】思辨力 小学品德课程 策略
  所谓思辨力,就是学生对一件事的对错判断和如何处理这件事的思考能力。那么,有什么策略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呢?下面,笔者将具体策略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策略之一:思辨力在多元资源中激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思考、常创新。”因而,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疑问和惊奇入手。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
  1.思辨在生成资源中激发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些学生萌生出一些奇特的想法,老师要能敏捷地捕捉到学生不同的观点,并加以正确引导。
  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一课,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设计了让学生比账单的环节。出示了父母和“我”的两份账单,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顿觉新奇,纷纷交流起来,这其中就有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做家务收父母的报酬是应该的,外国有很多家庭都是这么做的。”
  这是教学中的生成,可这正说明,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后有了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感受,在教学中不可随意否定,于是教师抓住时机,接着追问了学生如下问题:外国的孩子为了什么做家务?外国家庭为什么要给孩子报酬?而文中的“我”为了什么做家务?家长为什么不计报酬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了激烈地争论,学生水到渠成地正确认识了何谓报酬,以及做家务收报酬的利与弊,能辩证地看待做家务收报酬这一现象。外国的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其自立,外国家长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文中的“我”做家务的目的就是为了钱,其性质是不一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真实生活能激发学生的思辨力,从而使他们的思辨充满智慧。
  2.思辨在整合资源中激发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呈现的内容进行适当重组,形成一个整体,重新植入儿童的生活,激发学生思辨。
  如在《真正的友谊》一课中呈现了几个小问题:“好朋友要抄你的作业,你该怎么做?”“考试的时候,同桌向你要答案,你该怎么做?”“你的同学放学后在外面玩到天黑,却让你骗他妈妈说去参加校队训练,你该怎么做?”三个问题单独呈现显得零碎,因此可以把这些材料组合起来,设计成一个问题情景剧:“天天有个好邻居,也是他的好同桌童童。可是最近天天遇到了一些烦恼,童童有做不出的题总想要抄天天的,考试了,童童向天天要答案……不给看吧,怕伤了朋友的感情,给看吧,又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说他该怎么办呢?”看完情景剧,同学们纷纷献计献策。
  学贵有疑,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疑问的激起,会让他们把学习变成一种需求。老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如上述案例中把握教材资源,将教材资源进行合理重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从而让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二、策略之二:思辨力在问题情境中体验
  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或者接纳已经存在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巧妙的方法引导、激发他们内心的自我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制造意境,让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发挥教育的真正意义。
  1.思辨在逆向问题情境中体验
  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特点是喜欢新奇,喜欢逆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逆向的问题情境,学生就能在体验中进行积极思辨。笔者曾听过这样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消费有保护》(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T:如果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忘了拿发票或者发票弄丢了,会怎么样呢?
  S1:没了发票就不能查询自己买的东西是否齐全了。
  S2:万一有东西破损了就没法去换或者退了。
  ……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讨论的教学情境,学生的逆向思辨有了充分的体验,大大提高了思辨能力,使课堂充满智慧。
  2.思辨在矛盾问题情境中体验
  在品德学科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矛盾问题,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讨论氛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发散,认識有所提高,情感有所培养,道德行为有所完善。
  案例《我们和诚信在一起》(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中设计了“面对癌症晚期的病人,接诊医生该不该将实情告诉病人”这样一个矛盾问题。学生们议论开了:“老师,我觉得不能告诉病人,病人此时已经很痛苦了,如果告诉会加重病情的。”“我觉得可以如实地和病人的家人沟通,让家人帮助做好安抚工作。”“可是,不告诉实情,不就是不诚信了么?”“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可以被理解的,它并不是不诚信的表现!”
  每件事,或者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而这种既矛盾又互相关联的问题恰好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他们乐于探索也敢于探索,那么,这样的训练就可以让他们多方面地看问题,更好地养成他们的思辨能力。
  3.思辨在心灵困惑问题中体验
  小学生的心灵往往强大而又脆弱。他们的心灵强大,是因为他们尚且年幼,对什么事都不怕,对什么事都能接受。他们的心灵也是脆弱的,一旦让他们的心灵受伤,可能就是一辈子也抹不去的灰色记忆,而且这种记忆往往会使他们害怕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事情或者这样的人存在,他们便会躲得远远的,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阴影。但是为什么又要让他们在心灵困惑中去体验生活呢?因为他们的认知尚且不足,要让他们在几个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所谓破茧成蝶。如果他们思考透了一个问题,那将是他们人生用之不尽的财富,这也就是让他们在心灵困惑中去体验思辨力的意义所在。   三、策略之三:思辨力在实践活动中升华
  1.思辨在生活实践中升华
  如今的学生更喜欢接受现实中触手可及的事物,因为现实中的事物他们可以看得到,可以亲身体会。所以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实践探索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让他们的思辨力在实践中得到真正升华,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如在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中,老师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的家人、邻居中有没有吸烟的人,他们的烟龄,他们是否因为吸烟患病,以及周围的人对他们抽烟的态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了采访、调查,让学生看到生活的真实面目,学生自然有话可说。这样的设计也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鲜明、活跃,学生的智慧在思辨中得到升华。
  2.思辨在生活实践评论中升华
  “评论生活实践”指的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交流,以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论辩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合作中明理,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认识,升华思辨,使幼小的人生充满智慧。
  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中围绕克隆技术这一事例,教师抛出了辩题:“我们能不能大力推行克隆技术?”然后执教者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就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应当运用克隆技术来造福人类,但如果滥用这一技术,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
  通过这样的双方辩论,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释放了学生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七嘴八舌的辩论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在語言的交流碰撞中,道德的自我修养增进了,品德素养提高了,思辨能力升华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与道德认识。就让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用心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让其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唐凤林.学生思辨力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12).
  [2]杨玲玲.思想品德思辨力培养例证[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04).
  [3]王玉萍.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之行动力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12).
其他文献
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指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城市内部格局改变和城市在区域中的扩展,从而发生不同时空尺度的土地系统变化的过程。当前的中国,伴随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经历一场快速且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其实质是人口、财富、技术和服务在空间上的集聚,以及生活、生产和组织方式的转变。从地域空间上看,复杂的生态、环境和灾害效应,已经使中国的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成为一种典型的人地系统
摘要:阅读小说的视角是多元的,而章回体小说的课堂教学不应追求多元化。此类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入木三分的人物塑造,教学时,应找准一个视角切入,给予学生系统的方法指导。节选小说在教材中有特殊用途,教师应有整本书意识。  关键词:章回体小说 节选 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 整本阅读  章回体小说原是古代说书人的话本,后经文人的加工整合,终以长篇小说的面貌流传至今。章回体小说以其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和主题贴近
【摘要】“碎片化”的阅读意识、“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习惯、“快餐化”的阅读指导使得小学阅读指导课存在着“反季节催熟”等现象。化零为整的阅读指导课的“融合”策略,由外及内的阅读指导课的“五步”范式,为慢阅读提供了一条实践路径。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 慢阅读 阅读指导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使得我们的阅读正变得碎片化,它逐渐延伸至“全民”“全天候”“全方位”。数字化时代,这种阅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管尤跃 云南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贵州省教育厅特聘研究员,云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云南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精彩的课堂来自于课堂精彩之处,源于学生的心底之音。日常的、平常的、正常的,即所谓家常的、常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应如水,来自山间,来自江河,更应来自心灵,来自学生的感受和感悟,顺其自然,顺势而导
“跳一跳,摘苹果”这一比喻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深受教师们推崇。但在实际教学研究或教学实践中大都只关注于“如何让学生够得着”或者是“经过‘跳一跳’才能摘”等问题。如果我们进一步挖掘“跳一跳,摘苹果”的内涵,把这个教学理念引申到“跳一跳,摘到的苹果会更甜”,那就把这个理念提升到如何在设立目标、实现目标的动态过程中锻炼学习思维,培养学习气质的问题。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指出:“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
【摘要】教学一些数学规定性知识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可先设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暴露学生的真实疑问,再组织开展深入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从数学本质的层面去感受规定背后的道理,最终实现对规定性知识的真正理解。   【关键词】混合运算 数学规定 数学本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例2,是教学类似“7 4×3”的含有两级运算的计算课。
策划人语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輪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教学的信息量增大,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运用,还有利于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学生,一是为了教师。  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首先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
课堂观察是教师形成实践智慧必不可少的行动路径之一。要有效而深入地开展课堂观察,就必须基于课堂把握现象,基于现象合理诠释,基于诠释有效建构。当我们深入分析一节或几节课以后,总会对课堂的理想模型做一个“心灵的建构”,这种建构越具有整体性、形象性和创造性,就越有价值。  2014年11月12日,我参加了凤凰校园行兴化活动,此次活动以“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的结合”为主题,探寻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在听课前的小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发展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平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是提升小学生综合实践学习效果的基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加大对校内外各种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挖掘,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对学校图书馆、科技馆、周边农田、科研院所等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因此,加大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9年7月1日,在沈阳农业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栾军波代表优秀共产党员教师在会上发言。他说:“我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精神追求。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单论赚钱的话肯定不如企业,但我们的成就感就来源于科研的进展和突破,这是我们精神上最大的慰藉。”  再次与记者谈论科研的话题时,栾军波又笑着说出了同样的话。从他的语气中不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