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是写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多种写作方法,并将课内与课外积累相结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使学生在读中写,在写中读,实现读与写的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关键词】阅读;读写互动;形式
一、对“读”和“写”的重新认识
语文到底难教在哪里?经千万次的问,我们认为制约语文教学效益的瓶颈依然在“读”和“写”,说得具体点一是对读的认识发生了偏差,二是对写的认识不够,三是读写各自为政,互相脱节。
在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大多心知肚明,现在新课程的模块和专题教学,在读的方面只是突出了感悟和体验其情感价值,即吸纳其别人思维成果,却无暇顾及领会思想情感的载体——表达方法、构思技巧、叙述手段等,也即忽略了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在写的方面,由于近年考试主打题型的话题作文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缺乏具有操作价值的中学生写作理论指导教材,还有语文老师自身的写作素养的欠缺等诸多因素,写作课实际上处于语文课的边缘。在读和写的关系方面,虽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先辈早就提出过“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等教学建议,但因为对读写的认识本来就不到位,因此读写关系自然成为“读非为写,写非所读”的两张皮,结果是,读是一套,写是一套,再加上考又是另一套,互不对接,各行其是,更加剧了语文学习无序无范的状态。如果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看成是100%的功效的话,那读和写这两项主要训练内容各占50%,我们在教学中放掉了写作的50%,在读方的方面又丢弃了25%的关于作者写作思维过程的内容,等于说,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满打满算也只能收取25%的效益,再加上考试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因素,看还能收获多少?打一个比方,就像一个跛脚的人走在无路的荒原上,要想自由畅达地进入语文王国多么遥遥无期!我们再从正面来审视认识读写的意义。
明确一点地说,语文课程中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消遣,也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积累。通过阅读,不仅要吸纳体验作家情感思想等思维结果,还要吸纳作家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然后再把所积累吸纳的这些,加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等按题目要求准确生动具体恰到好处地表现倾吐出来。关于语文课程中的写,不是读的附属品,而是读的效果显现,是思想认识的结晶体,是读的物化形态,也是可提供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检测的主要对象,千读万读,只为一写。从这些意义上看,写起码是读的目的之一。至于“读”和“写”的关系,很显然,读为了写,写依据读,读写一体,有人比方犹如鸟儿飞上蓝天的一双翅膀,互相作功,缺一不可。尽管这种认识有功利型之嫌,但却是十分现实和科学的。
二、读写对接的意义
读写对接就是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并从文本出发,进行各种类型层次的写作训练。其前提是课文内容的经典性和表现形式的示范性,关键是读写的有机衔接,而不是勉强的凑合,做到不动纸笔不读书,一读多写,每读必写,以及写循所读,练必所习,其意义在:
1.促进学生全面科学地吸纳所读的文本内容
不仅要求学生读懂什么,还要求学生读懂怎样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还可以怎样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不仅仅是被动的能力训练,更是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的体验,以写促读,在写中悟道,既避免买椟还珠,又不至于得鱼忘筌,鱼和熊掌兼得,读写兼顾,事半功倍。
2.凸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语文教学特征
敦促教材编写者必须坚持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标准选编课文,尤其注重课文写的导读功能,不可偏废,不可失衡,做到选文经典化,编排序列化,文本样板化,杜绝有质无文,有文无质,或文质皆无的文章进入课本。同时,也促使广大语文教师自觉遵循“两性”统一的原则,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3.促使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理想的实现
《语文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这种认识,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究语文教学新途经,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异彩纷呈的“对话型”教学模式占领课堂,风靡全国。但是如何真正让学生自主地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有价值的探究,最好的方式还是建立“以写促读”的教学体系,确立写作目标,从写作需要出发,进入阅读门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知道哪些表达方式我可以借鉴,哪些叙写技巧我们还只能鉴赏,哪些还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发,不仅给予话语权,而且开拓话语源,让学生有话可对,避免陷入对话误区。
4.有利于实现语文内容梯度序列设置
不知同人有没有注意,在一些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曾有人把高三的一篇课文放到初中生中去教学;还有著名教师到某地借班上课,上已经上过的课文。这些现象,如果在其它放在学科中简直就是荒诞不经,匪夷所思。而在语文这门学科中,不仅见怪不怪,反而让人啧啧称奇。当然,这种现象是与某些特级老师不同凡响的教学技艺分不开的,是语文界的幸事。但换一个角度看,也正是语文的悲哀,说明语文课高低级差不明,难易区分不清,阅读功能导向虚无,素养训练目标混乱,必然导致学生进步轨迹无痕,语文水平提高缓慢。如果能按读写对接的教学原则编排内容,实现内容由浅入深、目标由易到难、年级由低到高的梯度,设置与文本相匹配的作文训练,做到科学规范有序,摆脱混沌,明确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将不再是一纸空话,遥不可及。
【关键词】阅读;读写互动;形式
一、对“读”和“写”的重新认识
语文到底难教在哪里?经千万次的问,我们认为制约语文教学效益的瓶颈依然在“读”和“写”,说得具体点一是对读的认识发生了偏差,二是对写的认识不够,三是读写各自为政,互相脱节。
在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大多心知肚明,现在新课程的模块和专题教学,在读的方面只是突出了感悟和体验其情感价值,即吸纳其别人思维成果,却无暇顾及领会思想情感的载体——表达方法、构思技巧、叙述手段等,也即忽略了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在写的方面,由于近年考试主打题型的话题作文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缺乏具有操作价值的中学生写作理论指导教材,还有语文老师自身的写作素养的欠缺等诸多因素,写作课实际上处于语文课的边缘。在读和写的关系方面,虽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先辈早就提出过“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等教学建议,但因为对读写的认识本来就不到位,因此读写关系自然成为“读非为写,写非所读”的两张皮,结果是,读是一套,写是一套,再加上考又是另一套,互不对接,各行其是,更加剧了语文学习无序无范的状态。如果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看成是100%的功效的话,那读和写这两项主要训练内容各占50%,我们在教学中放掉了写作的50%,在读方的方面又丢弃了25%的关于作者写作思维过程的内容,等于说,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满打满算也只能收取25%的效益,再加上考试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因素,看还能收获多少?打一个比方,就像一个跛脚的人走在无路的荒原上,要想自由畅达地进入语文王国多么遥遥无期!我们再从正面来审视认识读写的意义。
明确一点地说,语文课程中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消遣,也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积累。通过阅读,不仅要吸纳体验作家情感思想等思维结果,还要吸纳作家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然后再把所积累吸纳的这些,加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等按题目要求准确生动具体恰到好处地表现倾吐出来。关于语文课程中的写,不是读的附属品,而是读的效果显现,是思想认识的结晶体,是读的物化形态,也是可提供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检测的主要对象,千读万读,只为一写。从这些意义上看,写起码是读的目的之一。至于“读”和“写”的关系,很显然,读为了写,写依据读,读写一体,有人比方犹如鸟儿飞上蓝天的一双翅膀,互相作功,缺一不可。尽管这种认识有功利型之嫌,但却是十分现实和科学的。
二、读写对接的意义
读写对接就是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并从文本出发,进行各种类型层次的写作训练。其前提是课文内容的经典性和表现形式的示范性,关键是读写的有机衔接,而不是勉强的凑合,做到不动纸笔不读书,一读多写,每读必写,以及写循所读,练必所习,其意义在:
1.促进学生全面科学地吸纳所读的文本内容
不仅要求学生读懂什么,还要求学生读懂怎样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还可以怎样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不仅仅是被动的能力训练,更是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的体验,以写促读,在写中悟道,既避免买椟还珠,又不至于得鱼忘筌,鱼和熊掌兼得,读写兼顾,事半功倍。
2.凸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语文教学特征
敦促教材编写者必须坚持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标准选编课文,尤其注重课文写的导读功能,不可偏废,不可失衡,做到选文经典化,编排序列化,文本样板化,杜绝有质无文,有文无质,或文质皆无的文章进入课本。同时,也促使广大语文教师自觉遵循“两性”统一的原则,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3.促使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理想的实现
《语文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这种认识,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究语文教学新途经,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异彩纷呈的“对话型”教学模式占领课堂,风靡全国。但是如何真正让学生自主地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有价值的探究,最好的方式还是建立“以写促读”的教学体系,确立写作目标,从写作需要出发,进入阅读门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知道哪些表达方式我可以借鉴,哪些叙写技巧我们还只能鉴赏,哪些还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发,不仅给予话语权,而且开拓话语源,让学生有话可对,避免陷入对话误区。
4.有利于实现语文内容梯度序列设置
不知同人有没有注意,在一些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曾有人把高三的一篇课文放到初中生中去教学;还有著名教师到某地借班上课,上已经上过的课文。这些现象,如果在其它放在学科中简直就是荒诞不经,匪夷所思。而在语文这门学科中,不仅见怪不怪,反而让人啧啧称奇。当然,这种现象是与某些特级老师不同凡响的教学技艺分不开的,是语文界的幸事。但换一个角度看,也正是语文的悲哀,说明语文课高低级差不明,难易区分不清,阅读功能导向虚无,素养训练目标混乱,必然导致学生进步轨迹无痕,语文水平提高缓慢。如果能按读写对接的教学原则编排内容,实现内容由浅入深、目标由易到难、年级由低到高的梯度,设置与文本相匹配的作文训练,做到科学规范有序,摆脱混沌,明确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将不再是一纸空话,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