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9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在境内外市场发行总额共计不超过等额人民币1200亿元优先股,其中,在境内市场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优先股,在境外市场发行不超过等额人民币400亿元优先股,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本行其他一级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當前,中国银行还公布了2018年三季报,前三季度,中国银行集团实现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532.74亿元,同比增长5.34%。但业绩增长背后资本充足率指标不尽如人意,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14%,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9%,资本充足率为14.16%,分别较2017年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
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严格的金融监管下表外业务回表,叠加资本新规即将落地的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压力不可忽视。
根据Wind的统计,10月至今,商业银行已发行二级资本债共5只,规模共计1006亿元,其中,发行规模最大的是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均为400亿元;其次是中信银行,为200亿元。
2018年以来,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出现了集中发行二级资本债的高潮。数据显示,7月、8月,商业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的规模仅为15亿元、57亿元。到9月,商业银行共发行12只二级资本债,总规模达到1678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融资规模均远超7月和8月,是2018年以来发行规模最大的月份。
自9月以来,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券的发行额已经连续两个月超过1000亿元。而2017年9月、10月,商业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的规模分别为596亿元和710亿元,均未超过1000亿元。由此可见,9-10月,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同比、环比均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
对此,兴业研究认为,就补充二级资本而言,二级资本债是商业银行相对有效、使用较为普遍的手段。对资本补充渠道相对有限的非上市中小银行而言,二级资本债的优势就更为凸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资本相对充足的国有大行,在业绩仍保持正增长的情况下,2018年也都指望依靠外部资金补充资本。两相对比可知,在当前经济增长不景气的前提下,中小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只会更大。
2018年,最受市场关注的国有大行融资应该是农业银行在7月完成的千亿元定增,这次号称A股史上最大规模的再融资曾在市场上激起千层浪。虽然有机构分析师认为,农行定增已酝酿多年,目的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农行IPO时间较晚,2011年,工行、中行、建行配股农行并未参与,因此,与其他国有三大行相比一直存在资本缺口。
但市场对此似乎并不完全认可。退一步说,即使农行千亿元定增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但其他国有三大行在并无“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下,仍进行外部资本补充又该如何解释呢?
对此,我们可以按时间顺序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8月30日,工商银行公告称,计划在未来几年分批次发行不超过等值人民币1000亿元优先股和1100亿元二级资本债;9月26日,建设银行公告称,该行近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018年境内第一期二级资本债券,总规模为430亿元;10月11日,中国银行公告称,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完成发行总额为4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10月29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在境内外市场发行总额共计不超过等额人民币1200亿元优先股;10月29日,建设银行公告称,本行近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2018年境内第二期二级资本债,本期债券发行规模400亿元人民币,品种为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为4.7%,募集资金将用于本行二级资本债。建行在2017年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曾审议通过在境内外市场发行不超过960亿元人民币等值的二级资本债议案。
其他国有三大行对2018年资本补充的解释主要归于两方面的原因:补充新增资本金、置换存量到期资本,而后者可能是主要原因。实际上,与中小银行相比,国有大行的资本补充压力并不大,但2018年以来,它们发行二级资本债、优先股的规模仍然较大。
据了解,工商银行此次发行二级资本债和优先股主要是置换存量到期资本,新增规模较为有限。早在2014年、2015年,工商银行已发行了800亿元境内优先股,这些存量优先股将在2019年12月开始陆续到期,此次发行计划主要是接续到期的优先股。此外,未来三年,工商银行将有200亿元合格二级资本工具到期,根据新的监管要求,不合格二级资本每年递减203亿元,合计退出809亿元。此次发行计划中的二级资本债券,主要是承接存量退出的部分,新增部分很少。
发行优先股是海外上市公司常用的融资手段,相关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优先股的四大特征就是:固定收益、先派息、先清偿、权利小。优先股介于股债之间,对于股息率偿付能力极高的银行而言,更趋债性。优先股无论银行业绩如何,票息是固定的;而普通股的股息会随银行业绩的表现而调整。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四大行之一,经营稳健,其优先股更趋债性。
在《巴塞尔协议》以及银监会资本管理的监管要求之下,当前,部分中资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较大。一般而言,外部资本补充方式主要是:核心一级资本(IPO、股东增资、配股、定增、可转债),其他一级资本(优先股、一级资本债),二级资本(二级资本债)等。优先股是国内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主要工具,内生性资本充足主要是利润留存。
银行优先股投资者以央企、保险及银行理财为主,对股市资金面的影响较小。目前,商业银行境内优先股投资者主要是大型央企(如中国烟草总公司)、保险(如中国人寿)、银行理财等。这些资金参与优先股投资主要为获得固定收益,本质上更像债券投资。
对于中国银行拟在境内外发行不超过等额人民币1200亿元优先股,由于其更趋债性,预计配置机构以央企、保险和银行理财等为主,对股市资金面的影响较小。目前,中行资本充足率在国有四大行中偏低,但也明显高于监管要求。 发行优先股,一方面可增加其他一级资本,充实资本实力,支撑未来业务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中行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優先股可为应对TLAC监管要求提前做准备。银行境内优先股股息率定价一般通过中国国债收益率为基准加上固定溢价确定,且不高于近两个会计年度平均ROE水平。从以往来看,中行优2票面股息率为5.5%,显著低于ROE水平。因此,发行优先股对中国银行业绩影响较小,对ROE 与EPS几无摊薄效应。
虽然国有大行现阶段的资本水平相对充足,但从整个银行业来看,经济下行压力、金融强监管、资本新规落地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未来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小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更是有增无减。
根据穆迪发布的研究报告,受总体资产增速放缓及部分银行实施融资支撑,截至2018 年6月底,16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从12个月前的10.85%小幅上升至10.98%。具体而言,上述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较高主要受到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和农业银行在过去12个月内完成规模较大的股票发行交易的支撑。此类融资活动亦反映中国银行业需重新吸收表外资产和其他影子银行资产。随着银行将类似于贷款的应收款项类投资转为常规贷款,许多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出现增长。与投资资产和类贷款资产相比,贷款的风险权重规定更为严格;若不实施融资,规模较小的银行的资产扩张将面临挑战。
联讯证券认为,近年来,中国上市银行资本都在稳步上升,但是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的增速出现回落的趋势,二级资本在2015年和2016年有所回升,虽然从资本的数值上来看,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在合理范围,但是从增速上来看已经呈现颓势。
更重要的是,强监管下表外资产回表压力凸显,将进一步提升对中小银行资本金的要求。2017年,上市银行资产配置中非标资产为3.6万亿元,非标回表后会使风险加权资产增加3%,与此相对应,资本充足率下降0.4%。若按照每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0.4%来估计中小银行的情况,511家中小银行中将有22家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相比原来的8家增加了14家。
银行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值得重视。根据Wind数据,目前,中国上市银行一级核心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占比分别为78.5%、5.1%和16.4%。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资本结构的最优情况应该是71.4%、9.5%和19.1%。由此可见,目前中国上市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偏多,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偏少。
除了资本结构不合理外,中国银行现有的资本补充工具也有不足,主要体现在资本补充工具匮乏单一,尤其是适合中小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不足。此外,资本补充工具发行流程繁琐,难度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當前,中国银行还公布了2018年三季报,前三季度,中国银行集团实现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532.74亿元,同比增长5.34%。但业绩增长背后资本充足率指标不尽如人意,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14%,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9%,资本充足率为14.16%,分别较2017年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
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严格的金融监管下表外业务回表,叠加资本新规即将落地的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压力不可忽视。
银行融资密集期
根据Wind的统计,10月至今,商业银行已发行二级资本债共5只,规模共计1006亿元,其中,发行规模最大的是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均为400亿元;其次是中信银行,为200亿元。
2018年以来,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出现了集中发行二级资本债的高潮。数据显示,7月、8月,商业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的规模仅为15亿元、57亿元。到9月,商业银行共发行12只二级资本债,总规模达到1678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融资规模均远超7月和8月,是2018年以来发行规模最大的月份。
自9月以来,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券的发行额已经连续两个月超过1000亿元。而2017年9月、10月,商业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的规模分别为596亿元和710亿元,均未超过1000亿元。由此可见,9-10月,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同比、环比均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
对此,兴业研究认为,就补充二级资本而言,二级资本债是商业银行相对有效、使用较为普遍的手段。对资本补充渠道相对有限的非上市中小银行而言,二级资本债的优势就更为凸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资本相对充足的国有大行,在业绩仍保持正增长的情况下,2018年也都指望依靠外部资金补充资本。两相对比可知,在当前经济增长不景气的前提下,中小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只会更大。
2018年,最受市场关注的国有大行融资应该是农业银行在7月完成的千亿元定增,这次号称A股史上最大规模的再融资曾在市场上激起千层浪。虽然有机构分析师认为,农行定增已酝酿多年,目的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农行IPO时间较晚,2011年,工行、中行、建行配股农行并未参与,因此,与其他国有三大行相比一直存在资本缺口。
但市场对此似乎并不完全认可。退一步说,即使农行千亿元定增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但其他国有三大行在并无“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下,仍进行外部资本补充又该如何解释呢?
对此,我们可以按时间顺序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8月30日,工商银行公告称,计划在未来几年分批次发行不超过等值人民币1000亿元优先股和1100亿元二级资本债;9月26日,建设银行公告称,该行近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018年境内第一期二级资本债券,总规模为430亿元;10月11日,中国银行公告称,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完成发行总额为4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10月29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在境内外市场发行总额共计不超过等额人民币1200亿元优先股;10月29日,建设银行公告称,本行近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2018年境内第二期二级资本债,本期债券发行规模400亿元人民币,品种为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为4.7%,募集资金将用于本行二级资本债。建行在2017年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曾审议通过在境内外市场发行不超过960亿元人民币等值的二级资本债议案。
其他国有三大行对2018年资本补充的解释主要归于两方面的原因:补充新增资本金、置换存量到期资本,而后者可能是主要原因。实际上,与中小银行相比,国有大行的资本补充压力并不大,但2018年以来,它们发行二级资本债、优先股的规模仍然较大。
据了解,工商银行此次发行二级资本债和优先股主要是置换存量到期资本,新增规模较为有限。早在2014年、2015年,工商银行已发行了800亿元境内优先股,这些存量优先股将在2019年12月开始陆续到期,此次发行计划主要是接续到期的优先股。此外,未来三年,工商银行将有200亿元合格二级资本工具到期,根据新的监管要求,不合格二级资本每年递减203亿元,合计退出809亿元。此次发行计划中的二级资本债券,主要是承接存量退出的部分,新增部分很少。
银行资本补充未完待续
发行优先股是海外上市公司常用的融资手段,相关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优先股的四大特征就是:固定收益、先派息、先清偿、权利小。优先股介于股债之间,对于股息率偿付能力极高的银行而言,更趋债性。优先股无论银行业绩如何,票息是固定的;而普通股的股息会随银行业绩的表现而调整。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四大行之一,经营稳健,其优先股更趋债性。
在《巴塞尔协议》以及银监会资本管理的监管要求之下,当前,部分中资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较大。一般而言,外部资本补充方式主要是:核心一级资本(IPO、股东增资、配股、定增、可转债),其他一级资本(优先股、一级资本债),二级资本(二级资本债)等。优先股是国内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主要工具,内生性资本充足主要是利润留存。
银行优先股投资者以央企、保险及银行理财为主,对股市资金面的影响较小。目前,商业银行境内优先股投资者主要是大型央企(如中国烟草总公司)、保险(如中国人寿)、银行理财等。这些资金参与优先股投资主要为获得固定收益,本质上更像债券投资。
对于中国银行拟在境内外发行不超过等额人民币1200亿元优先股,由于其更趋债性,预计配置机构以央企、保险和银行理财等为主,对股市资金面的影响较小。目前,中行资本充足率在国有四大行中偏低,但也明显高于监管要求。 发行优先股,一方面可增加其他一级资本,充实资本实力,支撑未来业务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中行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優先股可为应对TLAC监管要求提前做准备。银行境内优先股股息率定价一般通过中国国债收益率为基准加上固定溢价确定,且不高于近两个会计年度平均ROE水平。从以往来看,中行优2票面股息率为5.5%,显著低于ROE水平。因此,发行优先股对中国银行业绩影响较小,对ROE 与EPS几无摊薄效应。
虽然国有大行现阶段的资本水平相对充足,但从整个银行业来看,经济下行压力、金融强监管、资本新规落地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未来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小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更是有增无减。
根据穆迪发布的研究报告,受总体资产增速放缓及部分银行实施融资支撑,截至2018 年6月底,16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从12个月前的10.85%小幅上升至10.98%。具体而言,上述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较高主要受到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和农业银行在过去12个月内完成规模较大的股票发行交易的支撑。此类融资活动亦反映中国银行业需重新吸收表外资产和其他影子银行资产。随着银行将类似于贷款的应收款项类投资转为常规贷款,许多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出现增长。与投资资产和类贷款资产相比,贷款的风险权重规定更为严格;若不实施融资,规模较小的银行的资产扩张将面临挑战。
联讯证券认为,近年来,中国上市银行资本都在稳步上升,但是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的增速出现回落的趋势,二级资本在2015年和2016年有所回升,虽然从资本的数值上来看,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在合理范围,但是从增速上来看已经呈现颓势。
更重要的是,强监管下表外资产回表压力凸显,将进一步提升对中小银行资本金的要求。2017年,上市银行资产配置中非标资产为3.6万亿元,非标回表后会使风险加权资产增加3%,与此相对应,资本充足率下降0.4%。若按照每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0.4%来估计中小银行的情况,511家中小银行中将有22家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相比原来的8家增加了14家。
银行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值得重视。根据Wind数据,目前,中国上市银行一级核心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占比分别为78.5%、5.1%和16.4%。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资本结构的最优情况应该是71.4%、9.5%和19.1%。由此可见,目前中国上市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偏多,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偏少。
除了资本结构不合理外,中国银行现有的资本补充工具也有不足,主要体现在资本补充工具匮乏单一,尤其是适合中小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不足。此外,资本补充工具发行流程繁琐,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