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颈部巨大神经母细胞瘤一例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1986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幼儿颈部神经母细胞瘤较罕见,本文报道1例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4月龄颈部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诊治过程。患儿出生即出现气促及肺部感染表现,于当地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及抗感染治疗后多次拔管失败,转至本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MRI及CT检查均提示颈深部巨大肿物。于耳鼻喉科全麻下经颈侧径路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提示神经母细胞瘤,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婴幼儿颈深部病变压迫所致的气道梗阻因颈部症状不明显,首诊科室常为新生儿科、急诊科等非耳鼻喉科室,易误诊、漏诊,需予以重视。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儿童腺样体扁桃体肥大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因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行手术治疗的2~12岁患儿799例的病例资料,按入院时测量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对比患儿与同龄儿童BMI有无差异,及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程度与患儿肥胖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卡方检验对不同性别患儿与同龄儿童的BMI进行分组比较,
目的结合3D打印技术与可降解复合材料,探讨可用于中耳听力重建的组织工程听骨支架的制备方法。方法选择国产高分子聚合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 PLGA)和可降解陶瓷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按设计配比应用低温沉积方法制备打印原料。采用自主研发的低温沉积打印装置,根据所需支架
目的分析咽喉反流是否是声带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探究咽喉反流可能导致声带息肉发生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152例声带息肉患者(声带息肉组)及176名声带正常者(对照组),进行反流症状指数(RSI)量表与反流体征评分(RFS)量表评分和问卷调查。将RSI>13分和(或)RFS>7分判为咽喉反流。应用χ2检验、
期刊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之一。目前CRS病因尚未研究清楚,鼻腔鼻窦微生物组(microbiome)在CRS中的潜在作用也在争论中。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鼻腔鼻窦微生物组的认识。最近的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更全面地认识了CRS的微生物组的复杂性。本文综述了目前对细菌、真菌和病毒与CRS相关性的研究,介绍了二代测序技
期刊
目的评估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VMR)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水平,为提高VMR患者的整体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连续入组的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20例VMR患者(VMR组,其中男118例,女102例;年龄18~72岁)、320例变应性鼻炎(AR)患者(AR组,其中男178例,女142例;年龄18~79岁)、同
分析2019年10月以来收治的2例颅底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均为剧烈头痛,颅底MRI均表现为沿组织间隙蔓延的异常信号影。采用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和抗炎治疗后痊愈,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的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了炎症性病变。
期刊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转移常见,即使是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术后病理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也很高。转移淋巴结的数目、大小以及比例与PTC患者的术式选择、TNM分期和复发危险分层相关,进一步可能影响到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和随访策略的制定。上述转移淋巴结数据的
期刊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主要的转移方式,其中,中央区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常见转移区域,文献报道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4.1%~64.1%。目前国际上,在术前评估颈部淋巴结为阴性(cN0)的PTC手术治疗过程中,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行预防性颈清扫尚存争议。中央区淋巴清扫(central lymph node dis
期刊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喉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放疗后出现广泛感染的诊疗过程并进行了文献复习,该患者术后放疗后出现颈部软组织、咽旁间隙感染,后感染扩散至胸壁软组织、纵隔、胸腔及肺部,联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胸外科先后行颈部间隙切开引流、胸壁切开引流、胸腔穿刺引流、胸腔镜下纵隔引流等措施,协同重症医学科、感染科、临床药学科、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密切配合,经过77 d的积极治疗,救治成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