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导性学习,让课堂呈现智趣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urev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非指导性学习?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相比传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很多老师意识到非指导性学习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教学却还是在“指导”下进行的,学生的“自主”有限。本文笔者结合实践,着重谈谈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构建师生多元互动,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智能发展,最终形成智趣课堂。
  一、突出问题,强调合作,让课堂洋溢情趣
  与传统教学相比,非指导性学习主张学习内容由学生自主探索所得,而不是直接由教师讲授。毕竟很多时候,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所反馈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并且结合文本实际,确定最佳学习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当然也可以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索,从而确保学生的参与率,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比如针对《理想的风筝》这一课,在交流研讨环节,笔者就曾直接提问:“你们从课文中读出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学生回答:“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乐观开朗、身残志坚、心灵手巧、幽默风趣、执着追求、热爱生活、富有童心的人。”笔者紧接着追问:“那你们又是从文本中哪些地方发现的?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交流。下面是在交流中进行的短暂的师生对话。
  生:“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刘老师非常的慈祥忠厚。
  师:不错,你很会学习,真正懂得了文字背后的信息,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内容。掌声送给他。
  生:“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我就是那时候被她摔掉一条腿的。’”这里,我看到了刘老师的幽默风趣。
  生:我觉得刘老师这时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毕竟无论是谁,失去了一条腿都是不幸,但是刘老师却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自嘲,这就显得他非常幽默。
  …………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刘老师说的这几句话,记得要读出幽默感呀!
  (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我们再来品味一下刘老师的话语,又有什么体会?
  生:他的性格非常开朗。
  师:读了刘老师幽默的话语,让我们更体会到他的——
  生:乐观开朗。
  …………
  在上述这个课例片段里提到的“你觉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这个问题,属于“自主学习单”中的内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心里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答案,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这个问题也成了第二课时的主问题。此时学生的情绪正处于兴奋状态,而在探究活动中有了情趣,自然学习就更有成效。
  二、尝试学习,激发兴趣,让课堂充满智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然他们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尝试非指导性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尝试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进行学生、文本、教师乃至编者的多元对话。笔者在智趣课堂中采用“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以便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开展多元交流。
  《半截蜡烛》这一课,其“自主学习单”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字词训练营、结构梳理站、文字品味园、质疑交流台。其中字词训练营主要是针对文本中的生字词、陌生词语进行训练。比如对“秘密、绝密、绝妙”等词语进行辨析,让学生积累词语,体会词语妙用。结构梳理站主要是针对课堂结构而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写作顺序,初步把握课文主题,为文本深度解读作好铺垫。文字品味园与结构梳理站相比,则考虑到了文本细节,对重点、优美词语、语句的品析,让学生体会语言妙用,学会遣词造句。比如针对两个“似乎”的内涵,就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伯诺德夫人的胆识和智慧。质疑交流台则是上面自学的补充,让学生对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不懂的或者不理解的内容,提出疑问或者小组交流。这是亮点,更是课堂智趣的重要体现。
  要让语文课堂呈现出诗意,富有语文味,教师就需要认真设计“自主学习单”,把它当作了解学情的重要工具,而不仅仅是一次练习。同时,教师还要认真批阅学习单,深入分析学生对文本的了解情况,真正掌握学生知识结构的薄弱环节,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可以这样说,教师有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单”,就掌握了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不仅为课堂教学作好了铺垫,而且还为学生下一环节的自学提供了导航。
  三、多元对话,互动启智,让课堂充满理趣
  课堂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倡导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乃至编者之间的多元对话,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文本,从而准确理解把握文本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接受情况以及他们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还需要积极创设情境,着重让学生理解文本信息,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因素。
  针对《山谷中的谜底》这一课,笔者围绕文本内容,积极开启多元交流平台,下面是一个小组在合作交流中进行的精彩的对话。
  生(组长):根据安排,我们组重点研究“就这样……反复地弹……”这一段话,刚才你们也认真研读了这一部分内容,现在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我认为从这句话中的四个“反复”就可以品味出雪松的品质,特别是它与风雪进行抗争的艰辛……
  生(组长):概括得非常到位,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呢?
  生:“不一会儿……厚厚的一层雪”这一句话就可以体现出雪下得很大,这样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雪松受到的压力很大……
  生(组长):是的,其实这对于雪松来说,很正常,就像我们一样,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困难或挫折,但是针对这暴风雪,雪松没有屈服,它是怎么做的呢?
  生:文中是这样说的:“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这说明了面对暴风雪,雪松没有直接抗争,而是进行适当的退让,结果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这样会减轻压力……
  生(组长):是的,这退让并不是退缩,而是为了下一次的再次挺拔。我们看看这一句:“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认为雪松适当的退让是为了保持苍翠挺拔,而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并不一定非要去硬碰,需要学会用技巧,懂得退让,否则就会像女贞、柘之类的树,虽然有骨气,一味地坚挺,结果只会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机会挺拔起来……
  生(组长):你思考得非常好,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发现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雪松,比如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蔺相如委曲求全,保住了和氏璧……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可怕的是不懂得退让……我们小组已经汇报完毕。请问其他小组有没有质疑的?
  上述课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汇报,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经跳出了简单的字词辨析,能结合生活实际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这种感悟更具有含金量,更具有生活质感。可以这样说,这样的课堂呈现出的是一种理趣,实现了深度建构,实现了华丽转身,让学生既领悟了语言的表达技巧,又掌握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
  总而言之,非指导性学习,更多的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探索,而理趣课堂的产生则是课程改革纵深推进的必然产物。教师需要做的是,努力搭建平台,通过非指导性学习,去真正实现课堂的“智”“趣”,不仅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更能让学生感悟文字背后的深蕴。唯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真正的魅力课堂。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动力。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对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要求中把兴趣的培养排在了头版头条:“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因此,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需求,精心设计一个个有趣的场景,充分调动学生说话写话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阐述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低段写话只有从“趣”入手,以“趣”为径,才能获得写话的动力,打通写话的通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对于学生的习作而言更是如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让学生描绘出真实感人的场景,就需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触摸,用充满好奇的双眼去审视一草一木一花,探下身子主动和草儿、花儿、蚂蚁对话,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触,这样,他们定会有不能不说的“千言万语”。  一、捕捉细节,丰富素材  朱自清先生最不能忘记自己的父亲在浦口车站给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并以此为素材写出了感
初中语文教学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所以阅读能力直接影响语文成绩。但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坚持以教授教材内容为主,教师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材展开,过度注重分析文章,而阅读教学却长期被忽视、边缘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针对如何加强阅读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1.教学过程僵化。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坚持传统教学方式,过度
期刊
中职学校学生固有的不足,语文学习行为习惯散漫,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信心;课堂回答问题不主动,不积极,作业只是应付;更有甚者经常逃课或故意请假,躲避上语文课……上语文课对于他们就是一种折磨。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相对单一,课改得不到推广,“灌输”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组织、实施,这种恶性循环模式进而导致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效率低下而逐渐被边缘化。  陶行知先生
期刊
数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坚持数学教学生活化,带领学生亲近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有关数学的联系
上海作协网消息,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美国人的新闻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皮尤研究中心每两年开展一次新闻阅读调查,跟踪读者阅读新闻的模式变化已经近20年。最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采用以“问”促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有效阅读,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阅读课上也存在着教师过多、无效的“问”和学生过浅、无效的“答”,本来师与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对话”,却变成了师生低效的问答课,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被“问”得支离破碎,违背了阅读欣赏的初衷。为此,笔者呼吁应重视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并找准“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一、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设计主问题 
期刊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1+2’主题阅读”课题研究已经走过了五个春秋。“1+2”,即在一套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单元主题拓展《主题式·经典诵读》和《主题式·美文阅读》两套读本的内容。然而,每学期语文课的课时数并没有增加,如何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传统教法的三倍及以上,研究之初,这确实是我们的一大困惑。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应是教语文,更重要的应该是指导学生去学好语文
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对语文学习较为忽视,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总是浮光掠影,不懂得如何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职校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读出文中变幻莫测的情节,品味人物形象和词句之妙,通过找到隐含在文本中的变化来解读文本,体会人情百态。  一、捋顺情节之“变”,掌握脉络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感知,通过捋顺文章的情节变化来掌握文章
据《晶报》消息,“什么书是好书?”这注定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部分学生,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好书标准。“什么书是好书?”,“能看下去的,有内容,有情节,文笔好,人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