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祥郑兰华编《英汉化学新字典》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ui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难秋著《中国科学翻译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和李亚舒、黎难秋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这两部于涉及科学词汇的双语词典文献可谓详之又详,用力甚勤。所谓“荷马也有打盹儿时”,智者千虑而有一失。1944年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版徐善祥、郑兰华编《英汉化学新字典》,上述两部翻译史均作录入。白璧微瑕,读者稍憾。
  徐善祥曾任长沙雅礼大学教授。《上海圣约翰大学人物志》传日:
  1882年12月10日出生,祖籍江苏上海,科学家兼工程师。1898通过科举考试,获秀才衔,入上海圣约翰书院攻读英文,毕业于1904。执教于南洋中学,为期二年。期间通过考试,获省级公费奖学金,1906秋留学美国,入耶鲁大学。1909获博士学位,专长化学。1910回国,任上海吴淞中国民族学院教务长。1911—1913编著多册中英文本的教科书籍(商务印书馆)。1914—1915任北京财政部造币厂政府驻厂化验师。1916在长沙雅礼大学化学系任主任前后达11年。其间,获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再度赴美进修,192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工程系博士学位。返国后,192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8年工商劳工部成立后,任技术专家与工业司副司长;1929年5月升技术司司长,同年6月兼任南京中央工业研所主任;1930年农业部、采矿业部、工商部、劳工部合并,任技术部主任。1934年春,徐氏辞去部职务后前后三度赴美,归来后任中国兴业化学工艺顾问及建筑工程师事务所任副所长。著作《中国油性清化在干燥过程中,其浓度、温度、湿度的影响》、《定性化学分析》;教科书;“新科学丛书”的编辑和《英中韦氏标准辞典》的编辑。
  《百度百科》郑兰华传日:
  郑兰华(1895—1971),嘉兴新塍人。父郑之章,学者,工诗词,著有《蔬果百咏》等。兰华从小由父母教读四书五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前后,由亲戚资助,考入上海华童公学。课余去《天铎日报》社担任校对和译电工作,受《天铎日报》主笔李怀霜(同盟会会员)革命思想影响颇深。1915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由华童公学保送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并免缴学费。1919年夏毕业,获理学士学位。是年秋,任长沙湘雅医学院助教。一年后,转入长沙雅礼大学任化学系助教、讲师。1925年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修理论化学。1926年毕业,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任长沙雅礼大学副教授。后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助教,沈阳东北大学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副教授,南京金陵大学教授,上海医学院副教授兼上海同德医学院副教授。1942年在四川任上海医学院教授、科主任,兼重庆药专教授。后任重庆大学化学系教授、代理理学院院长,并兼任女子师范学院、测量学校、中央大学及四川教育学院等院校教授。重庆解放前夕,任重庆大学护校委员会委员。1951年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52年9月参加九三学社。同年,任重庆西南师院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后,当选为重庆市人民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1935年起为中国科学社会员,1949年后为中国化学会重庆分会理事长,四川省分会理事长,全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会员。兰华从青年时代起即献身我国化学科研和教育事业,并以爱国主义精神贯彻一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兰华积极响应参加。1924年在长沙雅礼大学时,拒绝加入教会组织雅社会。1950年抗美援朝,将稿费及积蓄的一两黄金捐献购买飞机、大炮。这一时期,还主动把解放前在嘉兴南湖边买下的准备给父母建住宅的地基捐赠给政府。著有《实验普通化学》、《毒气战争中的防护和救治》、《火》、《无机化学教科书》;与徐善祥合编有《英汉化学新字典》等。
  《英汉化学新字典》所举资料有国立编译馆出版的《化学命名原则》、《化学仪器设备名词》、《药学名词》、《矿物学名词》、《物理学名词》;科学名词审查会出版的《理化名词汇编》、《化学名词历届审定本》;恽福森编《普通英汉化学词汇》、《英汉化学字汇》。
  凡例前有徐善祥落款1944年7月的“编辑缘起”:“夷考化学之入中国,未及百年,其始不过制造局格致书院及广学会等三数机关,从事编译;然一因吾国文字未能科学化,译音译意,均难融会贯通;一因所译名词,漫无标准,各树旗帜,使人无所适从;莘莘学子,欲用本国文以研究西学,苦无津筏……”
  颜惠庆为《英汉化学新字典》序曰:“化学名词之确定,又为研究化学者所切需也。故各国学者,每一发明,赋予新名,必经再三斟酌……化学名词之译名,又为我国化学界所当最先从事者矣……”
  曹惠群序文说:“民初惠群又与(善祥)同预审查化学名词之工作……嗣后相见,辄评论名词,知其于从政之暇,仍不忘情于学问也。”
  《英汉化学新字典》1260页有奇,词条4万余,“其用功之勤,体例之备,选字之慎,信非率尔操觚者也。”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主流社会将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且以二元性别来型塑和赋予他/她特定的社会性别身份与性别角色,而无视了染色体性别、解剖学(内外生殖器)性别或荷尔蒙性别等多元生理性别的存在,以及由此差异导致的与男女二元性别认同部分或全部相违的跨性别人群的存在。其中。双性人、同性恋、变性人等,通过近年来媒体的报道,日益为大众所熟悉。尤其对变性人的炒作比比皆是。互联网上,“中国变性第一人”、“安徽变性第一人”、“
去年年底,在赴海南讲座《读书与人生: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之际,偶于三亚机场书店购得李安安编著的《民国红颜》(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获知本书作者十分服膺陈衡哲(1893-1976年),极口称道她是个“被遗忘而值得我们学习的女人”。  我注意到,这是李女士笔下叙写的十位女性:吕碧城(1883—1943年)、苏雪林(1897-1999年)、潘玉良(1895-1977年)、凌叔华(
一    我85岁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中,看报、看书、写杂文。  我是一个专业工作者,一向生活在专业的井底。忽然离开井底,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我要赶快自我扫盲。  感谢亲友们的帮助,使我不断看到多方面的中外读物,弥补我的鄙陋。  由于我年老力衰,不能到图书馆去查报看书,我的阅读只能是来什么、看什么,既不是有计划的阅读,更不是有系统的研究。这种杂乱无章的“博
两镜指的是镜子与镜头。虽然两者都是用光滑、透亮且易碎的玻璃制成的,但两者之间其旨甚异,其意甚远。镜子是真实的对照,对自己看时可以顾镜自怜、自恋、自责、自嘲、自欺、自爱……而镜头(不管是摄影机或照相机)是假眼对你看,它可以任意放大、拉远、推近、缩小、切割、局部、特写……  我的生活一直有“镜缘”。到目前为止,在我的事业中,镜子与镜头,虽然扮演了两个重要的角色,但一字之差,带来的却有“差之毫厘,谬以千
一段历史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就算是真有所谓“历史癖”,要想不走样地复原历史的原貌,实在谈何容易?“旧史学”固然难免以偏概全之讥,被目为“新史学”的法国年鉴派虽力倡历史“整体观”,实际操作出来的论著在令人眼睛一亮的同时,却也避免不了给人留下“历史碎片”的印象。认识世界与研究历史,盲人固然看不见“整体之象”,一般所谓正常人里的“有眼无珠”、“视而不见”、“有色眼镜”以及“色盲”、“近视”、“弱视”、“看
被称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老工业基地”,在时代变革中发生了巨变,昔日辉煌不再,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相对薄弱,投身工业题材创作的积极性和投身的优秀作者都非常缺少,甚至处于失语的状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变迁给新世纪都市文学创作究竟带来些什么?当下作家在现代化工业文明进程势不可挡的今天如何重新找寻都市文学创作的新的生长点,并以何种角度再现“老工业基地”的美丽梦想?  评论家:工业仍为宝贵的文学资源  “
我藏有一本存世较少的王统照的初版本诗集《童心》。对这版本,《唐瞍书话》中早有记述:“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里的诗集,开本和《旧梦》一样,尚有王统照的《童心》、朱湘的《夏天》和梁宗岱的《晚祷》。这商务书版,大都毁于‘一‘二八’炮火,以后重印,版权页上一律注明‘国难后,第几版,留此数字,以志不忘,倒也颇有意思。上面说的诗集四种,后两种都曾重印,惟《旧梦》和《童心》久已毁版,极为难得。”  抗日战争后,
一  日前华裔美国学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凌津奇(Jingqi Ling)教授举五年研究之力推出了关于日裔美国作家山下凯伦小说的研究新著《越过子午线:山下凯伦跨国小说的历史与虚构》,该书已纳入斯坦福大学的亚裔美国研究系列丛书出版,颇值一观。  山下凯伦(Karen Tei Yamashita)对于亚裔美国文学界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虽然在中国国内的亚裔文学研究焦点仍然是处于华裔大热的局面,但
一个人的一双眼要阅尽多少人多少事?掩卷近百岁高龄的宋宝罗撰写的《粉墨丹青一老翁》,让人心绪起伏,无尽感叹。  以童星之姿粉墨登场的宋宝罗,直至耄耋垂暮,在舞台上的表演依旧让票友们赞叹不已。近一个世纪的舞台生涯,数以万计的眼睛在台下仰望他的表演,那些眼睛就像天上的星!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属于自己的戏剧人生。  宋宝罗的一双眼则阅尽的人世间的人与事,从一代枭雄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到平凡的梨
·一·  王充著《论衡》85篇,我最先拜读的是第85篇《自纪》,然后便是第28篇《问孔》。我之先读《自纪》,是想通过王充的自我记述与表白,对他有一个粗略的认识;我之先读《问孔》,便是因为这“问孔”二字。此“问”乃是“问难”(王充称之为“难问”)之“问”。在孔子已被神化圣化了的东汉时期“问难”孔子,要有多大的勇气?《问孔》篇却开卷明义,直言“问孔”之正当理由:“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