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自信”的建设及潜在价值的论述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GSX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展开了说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名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名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名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名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新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十九大;文化自信;文化内涵;潜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002-02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行前进。”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明确,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诚然“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历史文化的特点
  1.鲜明的时代性。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浓郁的民族性。
  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化民为俗”的东西,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种精神家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
  3.实事求是的科学性。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會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4.高度的民主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继承优良民主传统,增强民主意识,同封建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残余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体系,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5.深广的群众性。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即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
  6.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四、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1.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经济硬实力到文化软实力,在东西方的比较和激烈竞争中日渐式微,沦为弱势。所谓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根本的,则是精神力量和文化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从来把文化放在该在的位置,从一件件事情做起,从一次次强调做起,从自己做起,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树立文化自信。   2.文化自信是彰显中国软实力的基础。
  文化自信,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3.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独特价值,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一再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与世界先进文化兼容并蓄、互为借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
  五、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实现途径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即“双一流”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2.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4.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文化的潜在价值就是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名族强。立足当前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主义不断繁榮发展的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因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传承借鉴与创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积极吸取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其他文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业科学家,也是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杰出专家,从事教育工作近60载,不仅发表了数百篇科学技术论文和教育管理类论文,还发表了上千篇
【摘要】介绍一种用于教学的电子弦乐器原理演示仪的研制,装置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将微弱电信号放大并转换为声乐,可用于演示電子弦乐的产生。  【关键词】电子弦乐 电磁感应 弦振动 功率放大器  【资助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No.201711035009)  【中图分类号】O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036-01  该仪器为参加2017
在全球化时代经营大学必须具备三大观念,即:企业经营观念,全球化人才观念,学生父母观念。在大学经营中最重要的就是资金与人事管理,管理人员应树立起企业经营的观念。造就21
磷酸缓冲液(1/15mol/L,pH7.7)能减轻亚硫酸对小麦、高粱幼苗所造成的叶绿素-蛋白质结合度降低、电解质渗漏增多等伤害症状,表明磷酸缓冲液对亚硫酸伤害有防护作用.生理指标的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利用17个引物对26个安徽野生香菇菌株和6个香菇栽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在128个RAPD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104
草莓根腐病是草莓根部重要病害,特别是在多年种植草莓的重茬地块,严重时可造成整个草莓园区的毁灭。该病的发生具有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世界范
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可持续发展,对高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理念、学科建设等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
【摘要】随着新课程和新课标的改革,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的能力,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本文通过对生本教育理念下农村小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探讨了生本教育理念下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 农村小学生 阅读感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
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小偃5号和小偃6号4E(4D)蓝粒单体代换系自交后代分离的二体、单体和白粒4D缺体中均不存在小染色体;这种白粒4D缺体进一步自交获得的自花结实4D缺体(HN5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