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方法的案例分析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peng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案例来研究德育方法,能给人以新的思维视角。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的选用,往往是综合而不是单一的,要注意把握德育方法使用的原则,进而把对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变成一种职业本能;要善于化生活情景为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相互感染中產生深刻体验;出现被动教育情境时,只有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凭借教师良好的素质基础,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关键词:德育方法;案例分析;教育情境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1)10-0009-04
  
  一、让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成为一种职业本能
  案例一:《最后一名,同样精彩》①
  我们班的梁X同学,刻苦,勤奋。而这样勤奋刻苦的女孩子,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差,位于班中倒数之列。
  有一天,她委屈地问我:“老师,你听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吗?我觉得我是个例外,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是最后一个,我觉得自己很失败……”话没说完,她已泪如泉涌。
  我递上纸巾,轻声问她:“你这么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
  她说:“为了考大学。”
  我紧接着问:“考上了大学以后呢?”
  她说:“找一份好工作。”
  我继续问她:“就这些吗?”
  这时的她眼神一片茫然,沉寂片刻,她问我:“老师,那你认为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呢?”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学习的过程是磨砺意志、树立信心、增强责任心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在它们面前,我们是选择退缩还是面对,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以后的人生道路,同样会遇到很多问题,而那时,我们面对困难时所具有的勇气和信心,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方法,都孕育在我们今天的学习过程中。所以说,现在的学习,是为我们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精神基础。”
  听了我的话,她若有所思,但接着又问:“可我的成绩总是很差,难道你不觉得我很失败吗?”
  于是,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坦桑尼亚选手艾哈瓦里在参加马拉松比赛中受了伤,可他并没有因此退出比赛,而是拖着流血的伤腿继续比赛。当最后一名的他,几乎是一步一步挪进田径场时,数万名观众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人们向这位勇士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当被问及为什么不退出比赛时,艾哈瓦里说:“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这时,我看到她攥了攥拳头,便微笑地对她说:“只要你用心去学,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勇气、信心、责任和能力,哪怕你的分数是最后一名,老师也觉得你是最成功的、最精彩的一个!”
  她终于露出了笑容,朝我用力点点头,说:“老师,我想我明白了,谢谢你!”
  看着她快乐的背影,我思绪万千。其实,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结果的“输赢”,而在于帮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养成一种健康的人格。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对生活充满希望。即使跑在最后,也要成为精彩的“最后一名”。
  案例分析:
  1.关于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运用了哪些德育方法呢?
  从传统的意义来看,这位班主任运用了指导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传统的德育方法;
  从与国际接轨的意义来看,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德育过程中感觉到西方学者提出的关心体谅法、价值澄清法等德育方法与理论的意蕴。
  在整个活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在运用“民主平等对话法”让学生敞开心扉;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在运用心理学的明示与暗示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用引而不发法等待学生的自我觉悟,用趁热打铁法来巩固学生的自我提升;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用反思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我们的德育工作进行思考和总结。
  2.关于选择与运用德育方法的原则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在选择与运用德育方法时,体现了不同层面的原则要求。
  从一般方法论的层面来看,要注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处理好某种方法与方法体系的关系、方法与效果的关系等原则要求,都体现在这位班主任的德育实践中。从一般教育原则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对主体性、互动性等原则的坚持。从德育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对教育与自我教育、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的自觉把握。
  3.把方法与技巧升华为一种职业的本能反应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准确把握。她从学生的言谈中解读出一种“委屈”,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出“一片茫然”,从学生“攥了攥拳头”的细微动作中看到她的心灵激荡,看着学生“快乐的背影”而引起“思绪万千”。在这里,方法与技巧已经从一种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素质。对方法技巧的灵活运用,已经被这位班主任升华为一种职业的本能反应。
  二、善用生活情景
  案例二:《下雪了,您在哪里》②
  那一场雪来得突然而迅猛,窗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我闷闷地坐在办公室里,想着昨天晚上小杰逃课去打台球的事情。这是一个刚刚转入我班的插班生,有很多坏习惯。当我责问他时,他竟无所谓地说,“就是想玩玩,在学校太闷了。”我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并不好,父母在外地务工,赚钱很不容易。可他用父母的血汗钱去打台球,竟不以为耻。对这个似乎麻木不仁的孩子,我该如何让他醒悟呢?
  站在窗前,我朦胧地看见大街上冒着风雪依旧为生活而奔波的车辆和人群,不禁灵机一动,何不就地取材,让这一场大雪成为教育孩子们尤其是小杰这样的孩子的良好契机?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下雪了,您在哪里?学生们疑惑地看着我。我说:“同学们,在这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请想一想,当你们坐在温暖的教室时,你们的父母正在做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把你们的真情实感写下来吧。”
  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学生们陷入了沉思,随后教室里响起了沙沙的写字声。
  大约十分钟后,我让学生发言。小颖说:“爸爸,下雪了。此刻,您还在天津打工,已经两个多月没回来了。多盼望我们一家人能早日团聚啊!这么冷的天气,您一定要多穿些衣服,好好照顾自己。爸爸,我好想您……”说着,她哽咽了。
  很多学生低下了头,有的在擦眼泪。
  小勇说:“下雪了,爸爸,我知道此刻您一定还用您那双粗糙的手干活。记得去年冬天,也是一个下雪的日子,您的双手冻得通红,还要一箱一箱地搬货。那时我在心里说:脚下的雪呀,你快些融化吧!千万别让爸爸滑倒,因为他是我们这个家的顶梁柱呀!爸爸,我一定努力学习,来回报您对这个家的付出……”这个体育场上“勇猛善战”的大小伙子说着竟也潸然泪下。
  小超说:“下雪了,爸爸,您一定又出车了吧!您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当天气恶劣时您都挺高兴,您说天气越恶劣,乘车的人越多。外面雪大路滑,爸爸,我真为您担心呀!还记得一次下雪,您出了车祸,在医院住了好多天,至今腿上还留着一块很大的伤疤。为了家,为了我,您如此辛苦……我没有理由不努力读书……”他的眼泪也流了下来。班上响起了一片抽泣声。
  此刻,小杰深深地低下了头,从他涨红的脸上我发现了愧疚。
  我说:“为了让你们能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好好学习,你们的父母付出了很多!哪怕在这样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他们都不能休息。我们又该用什么来回报父母呢?小杰,你也来谈谈吧!”
  小杰红着眼圈站起来,说:“下雪了,爸爸,您在哪里?我们一个多月没见面了,我很想念您。为了让我生活得更好,您和妈妈拼命打工挣钱。在这么寒冷的日子里,你们依然要工作。可我竟然逃课去打台球,糟蹋了你们辛辛苦苦挣的钱。爸爸,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逃课了……”说着,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这个从不轻易承认错误的孩子,终于良心发现了。
  外面的雪依旧飘着,大地已是一片银装素裹。感谢这场大雪,给了我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洗涤了一颗蒙尘的心灵。
  案例分析:
  1.营造一种群体教育氛围
  在个别教育的德育活动情境中,教师主要运用谈话法,在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中产生个体性的互动影响。而这个案例的德育活动,则是教师以学生群体为单位,通过营造出一种群体互动的教育氛围来进行。之所以能够令一个“似乎麻木不仁的孩子”也“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其重要原因便是一种群体效应——一个女孩子的“哽咽”,令“很多学生低下了头,有的在擦眼泪”;而一个在体育场上“勇猛善战”的大小伙子“说着竟也潸然泪下”,引出了更多的眼泪,以致“班上响起了一片抽泣声”。正是这种群体氛围所具有的强烈感染作用,产生了深刻的教育影响,打动了班里每一个学生,也把那根“似乎麻木不仁”的神经激活了,打动了。
  2.把生活情景转化为具有强烈煽情作用的教育情境
  正当这位班主任为一个“似乎麻木不仁的孩子”苦思冥想着“该如何让他醒悟”时,看着“大街上冒着风雪依旧为生活而奔波的车辆和人群”的生活场景,不禁令他“灵机一动”,于是,“风雪交加”的现实生活实景被这位班主任引进到德育情境中,并以“下雪了,您在哪里?”为题,巧妙地创设了一种融情入境的意境,组织了一场以亲情唤醒良知的深刻教育。德育生活化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风雪交加”的严酷天气已足够令人神思遐想的了,一句遥望亲人“您在哪里”的深情询问,更拨动着学生们的心弦,让人产生阵阵心灵的颤动。一种具有强烈煽情功能的“典型环境”,被这位班主任创设出来了。
  3.让学生在相互感染中产生深刻体验
  这位班主任,不但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中让学生自行完成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成功利用了社会心理学的从众心理理论,让学生在诉说亲情中相互感染,让“哽咽”“抽泣”触动彼此的神经,让潸然而下的泪水去相互洗涤蒙尘的心灵。这里,不靠教育者的单向说教,重在教育对象之间的彼此感动;不靠道理的深刻,重在感情的浓烈。在这种具有强烈情感感染力的典型情境中,全体学生在心灵激荡中经受了一次以亲情唤醒良知的深切体验。
  三、变被动为主动
  案例三:《与学生一同遭遇“少儿不宜”》③
  那段时间学习非常辛苦,应学生要求,我给他们放电影《阿甘正传》,以松弛一下紧张过度的神经。学生们认真地看着,我也在后排找了个位子。一时间,除了电影里的对话声,再听不到别的响动。
  突然,一阵窃窃的笑声响起,原来是小阿甘和珍妮睡在一起的画面。见我没出声,学生们也没有骚乱,片刻之后,大家又投入到精彩的电影故事里面。
  好景不长,新的考验又来了。电影里出现了男女主角亲热的镜头,而且不是一闪而过。顿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扑腾扑腾地跳着,怎么办?是赶紧关掉,还是说点什么?再看学生们,有捂嘴偷笑的,有趴在桌子上的,有把头望向窗外的,也有起哄的。显然,以静制动是控制不了局面了,关掉电脑又好像害怕什么似的。这样想着,我来到了电脑前,点击了暂停键。
  “刚才咱们看到电影里情侣亲热的镜头,大家有什么想法?”我尽量以轻松的口吻问。“不好意思呗!”“尴尬!”“少儿不宜!”……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笑了笑,“是不是老师同学都不在,你一个人看就没关系了?”听了我的话,学生们哄堂大笑,气氛缓和了许多。
  “老师,美国人就是开放。”“在美国,接吻就相当于中国的握手。”“有什么啊,长大了都会这样。”……学生们议论着。我示意他们坐好,说:“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动作是真情的流露,心中有真挚的爱,才有情感的表达,像我们爱妈妈会搂着她的脖子撒娇。不过我们刚才看到的不是亲情,而是爱情……”
  我慢慢地说着,学生们静静地听着。“亲吻是成年异性之间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很正常,但你们还是未成年人,所以一定不要模仿哦!”又是一阵欢快的笑声。
  影片继续播放,再遇到亲热的镜头,学生们已然没了太大的骚动。说实在的,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行为亲密的小情侣,电视、网络充斥着这类画面,挡也挡不住,就算我们想阻挡,总有措手不及的时候。与其粗暴地蒙上孩子们的眼睛,不如顺其自然,但是要给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只要我们冷静对待,坦诚和学生交流,遭遇“少儿不宜”并不可怕。
  案例分析:
  与案例二相比较,案例三又表现出同中有异。
  1.把一种被动情境转化为一种主动情境
  与案例二一样,这个案例同样反映出作者在营造一种教育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案例二的作者是主动把一种“风雪交加”的现实生活情景转换为一种极具煽情作用的教育情境;而案例三的作者,则是把突然遭遇的一种被动情境转换为一种主动的教育情境。
  作者播放《阿甘正传》,本来是想用这部喜剧让学生“松弛一下紧张过度的神经”,然而,其中一些“少儿不宜”的画面和镜头,却引起“一阵窃窃的笑声”,学生中“有捂嘴偷笑的”,“也有起哄的”。作者突然遭遇到这种意料之外的局面,在经历了“大脑一片空白,心扑腾扑腾地跳”的短暂失控后,凭借自身的教育机智,将学生从“窃窃的笑声”中引出,有意制造出让学生“哄堂大笑”的效果,在学生“欢快的笑声”中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机会。三种不同的笑声,标志着学生逐渐从紧张走向了轻松,教育者逐渐从被动走向了主动。
  2.坚持正确的原则,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化被动为主动
  突然遭遇“少儿不宜”的被动情境,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有的可能会对学生“窃窃的笑声”和“起哄”产生反感,来上一顿批评,制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有的可能会在“大脑一片空白”中,本能地关掉影片以避免进一步失控,制造出一种“扫兴”的情绪。这些结局,不但违背了这次活动的初衷,还很有可能产生反教育效果,造成活动的失败,教育的失败。
  作者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应对“措手不及”的突然遭遇,不是“粗暴地蒙上孩子们的眼睛”,而是在“坦诚和学生交流”的“顺其自然”中“给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当中,以及这个案例中表现出来的理解、谅解、和谐、合作等,不正是德育原则的具体体现吗?只有坚持正确的德育原则,我们才能找到适当的德育方法,才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
  3.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不仅仅是靠一时的机智,更要有良好的素质基础
  案例中,作者在处理突然遭遇时,开始是“以静制动”;而当局面再无法用“以静制动”的方法来控制时,也一时陷入了“大脑一片空白,心扑腾扑腾地跳”的被动状态;在还没作出“是赶紧关掉,还是说点什么?”的决定时就果断地“点击了暂停键”。如果还原到现场情景,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短暂的过程中,控制局面的“时效性”要求,不可能给人们留有更多的思考余地;一切决策都必须要在一种类似本能反应而不是深思熟慮中作出。
  如果说,我们可以在这种类似本能反应的决策中领略到这位作者的教育机智,那么,我们更可以在案例末尾作者的理性思考中找到这种教育机智的素质基础——“只要我们冷静对待,坦诚和学生交流,遭遇‘少儿不宜’并不可怕”。平时的观察与思考,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便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教育机智,正是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的一种呈现方式,是一种内在素质的外显形式。
  
  
  注释:
  ① 这个名为《最后一名,同样精彩》的案例,笔者失去了出处资料,引用时也进行了删节,特向作者致歉.
  ② 刘彦云.下雪了,您在哪里[J]. 班主任,2010,(2).
  ③ 王新佳. 与学生一同遭遇"少儿不宜"[J]. 班主任,2011,(6).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徐向阳
其他文献
活动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但如何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呢?其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活动目标进行整体解读,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使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在有效的“动”中主动进行体验、探究和交流,从而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  一、直面生活,巧设活动,诱学生心“动”  1. 生活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活动带有“玩”的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有效
河南亚太能源科技集团的董事长刘红军给人的第一印象,爽朗、干练。他曾经当过兵,做过公务员,而今是一位企业家,他的传奇经历激起记者的好奇。商海搏击1991年,刘红军从雷锋团
近年来,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为此,笔者试通过江苏省2012年中、高考思想品德(政治)试题的对比分析,从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角度,对初中思想品德课
近几年,学报界由于学报事业发展的需要,吸收了很多新编辑,大多是刚毕业的青年学士。由于学报编辑部人员少、工作量大,虽说是新编辑却也不得不委以重任,在使用中培养锻炼。学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长期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教师及
<正>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一门主干基础课,是以中学语文的本质和规律为研究对象,横跨教育学科和语文学科的应用理论学科。它肩负着传授中学语文教学基
性别差异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角色差别和社会角色差别之一。培养性别灵活的人会使人们做出对个人来说是适当的选择,而不是那些基于性别角色的期待。但事实上,一方面,女性为了增加
应积极探索以产业为导向、项目为纽带的联合创新机制。深入推进基于科技互补的互利合作。日前,第六届海峡论坛&#183;两岸特色乡镇农业产业对接交流会在厦门举行。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也不相同。当前,应以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在充分考虑法律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我国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尚处在起步阶段,无论在认识层面,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