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芦笋属于保健蔬菜,营养价值较高,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芦笋种植面积也随之增加。该文介绍了芦笋的生长特性,提出了绿芦笋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江淮地区;绿芦笋;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0-0058-02
蘆笋,学名刁柏,属于宿根性草本植物,与一般蔬菜相比,其维生素、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价值丰富,以其入菜,脆嫩鲜香,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在部分癌症中,芦笋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显示出了芦笋的药用价值。芦笋市场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度较高,因此,应在扩大芦笋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促进芦笋产业发展。
1 生长特性
芦笋食用部分为幼茎,由培土软化栽培而成,其中,嫩茎部分为白芦笋,多制作成罐头。出土后,嫩茎变绿,则通常被称为绿芦笋;采集后,可直接销售或者经速冻后加工使用。我国芦笋生产量较大,主要以白芦笋居多,多用于加工出口。国内消费市场以绿芦笋居多,与白芦笋相比,绿芦笋的口感以及营养价值更胜一筹。芦笋不耐储存,长途运输需要提前速冻保鲜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城市绿芦笋供应多依靠交通便利的郊区,利用区位优势,以降低成本。江淮地区要提升芦笋产量,应充分结合自身区域特点,优化栽培技术[1]。
芦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仅具有耐寒性、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栽培基本不受气候限制,跨度较广,亚寒带、亚热带地区均可种植,目前芦笋栽培遍及60多个国家。就土质而言,地下水位相对较低,且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的土壤更适合栽培芦笋,其中以沙壤土、壤土最为适宜。芦笋根系较广,能够深入到土层,耐旱能力较强,但由于吸收根发育较差,需要及时补水,不可处在长期缺水的状态下。但在积水的情况下,会导致芦笋根腐败,甚至造成植株腐烂,进而死亡。芦笋在发芽阶段温度应控制在20~25℃,生长阶段温度控制在20~30℃。芦笋喜光,一旦栽培过密,将会造成植株阳光照射不足,不利于其生长发育,还会导致早衰。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种植地选择 芦笋根系在土壤中分布较深,并且具有较高的呼吸强度,当芦笋处于生长期,对肥料要求较为严格,考虑到芦笋耐旱怕涝特征,土壤应选择疏松沙壤土、壤土、轻粘壤土。该类土壤土层相对较为深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保水保肥能力显著,除此之外,芦笋栽培还可选择在弱碱性土壤中。如果区域土壤为酸性黄红土壤,可提供生石灰,补充芦笋生长钙质,促进酸性中和。同时,要求区域内应保持低地下水位,确保优质的排灌水条件。如果土壤粘重,则应改种其他作物[2]。
2.2 品种选择 芦笋品种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区域环境、种植者经济情况等。目前,国外常用的品种有改良帝王、阿伯罗等,国内常用品种有冠军、88-5改良系等。一些传统品种包括玛丽华盛顿等,由于在产量、笋茎等方面相对不足,并且容易受到病害的影响,应及时淘汰。出于对出苗率、弱苗情况方面考虑,667m2大田面积需种子量在1200~1500粒/hm2。
2.3 茬口安排 芦笋育苗3—9月均可进行,在60~90d幼苗能够得到生长,并完成移栽。结合实际生长,种植人员需要考虑茬口衔接问题,如果接茬前种植品种为油麦茬、麦茬,接茬时间为5—6月,可在2—3月移栽育苗,注意育苗地点应在弓棚内。如果定植在4月中旬前后,育苗时间应选择在1月初,育苗地点为日光温室,育苗时间还可以选择在上一年秋季,并于3月上旬移植。到9月下旬后,天气逐渐变得寒冷,芦笋将进入到营养积累时期,此时芦笋将会减少抽生情况,幼苗生长恢复较为缓慢,导致幼苗无法顺利越冬。因此,在9月中旬后,如果未完成移栽,应选择停止到第2年春天,继续栽培。
2.4 育苗
2.4.1 浸种催芽 将种子浸泡在40℃温水中,并进行搓洗。取50%多菌灵,完成浸泡液配制,并将种子进行12h浸泡,经过冲洗,选择合适保温瓶放置种子,取30~35℃温水,倒入保温瓶,浸泡3d,期间应保持每天1~2次换水。在换水过程中,应以较轻的力度对种子进行搓洗。当种子处于催芽阶段,应将1/3的25~30℃温水倒入到保温瓶中,使用纱布袋,将种子装好,吊在瓶中,将瓶塞封闭,每日进行观察,并合理调整水温,以免出现闷瓶缺氧情况。经3~4d,当种子开始露白后,可对种子进行播种。5月份后,既可以直接育苗,也可以选择在外部环境较好的温室中育苗。浸种完成后,可不催芽直接播种[3]。
2.4.2 苗床 在早期育苗阶段,育苗地点可选择在日光温室或者大拱棚,其中,大拱棚要求应配备2膜1帘。露地育苗应选择在4月中旬以后。播种前,要提前备好苗床,要求育苗面积应达到450~600m2/hm2。以每10㎡苗床为例,应按照合理施肥,具体使用肥料为腐熟有机肥、三元素复合肥,用量分别为50kg、1kg,做好深翻整地处理,并打耕作畦,畦宽度为1.2m,浇足底水。
2.4.3 播种 在种子萌发阶段,对于芦笋而言,最佳温度为25~30℃,在温度低于15℃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出苗困难。因此,要合理控制土壤温度,确保其始终稳定在15℃以上,实现播种。在播种前,以每10m2为例,应将辛硫磷颗(2%、0.1kg)粒洒在苗床上,播种形式为小沟单粒播种,其中,行距、播深要分别控制在10cm、3cm,在播种后,要及时进行覆土。当畦面干燥时,应及时洒水,并通过覆盖稻草进行保湿。出苗前,每间隔1~2d,需要对土壤墒情进行检查,同时进行洒水,确保土壤始终处于湿润状态,既不能积水,也不能过于干燥,否则会导致缺苗情况出现。
在完成播种后,应合理控制棚内温度,其中,日间温度在30℃以下,夜间温度在15℃以上,最低温度在10℃以上,出苗时间一般在15d,齐苗时间一般在18~20d。苗期是病虫害高发时期,种植人员应做好病虫害防护,并合理选择药剂,落实防治工作。每天检查幼苗情况,并将杂草清除,使土壤维持在湿润状态,使幼苗处于良好的生存环境中,提升其生长速度。当幼苗抽生到第2枝茎时,应追肥1次。以每10㎡田为例,肥料可选择尿素、复合肥,用量为0.5kg,还可以选择腐熟鸡、鸭粪,将其与200kg水相混合,过滤掉渣后,作为肥料使用,就效果而言,后者要优于前者。20d后可再次追肥,追肥共需进行2~3次。当苗高超过30cm,单株分枝3~4个,可对苗进行移栽。在小苗阶段完成移栽,小苗生长恢复快,并且在大田生长时间较长,有利于提升来年产量[4]。 2.5 定植
2.5.1 定植沟准备 基于芦笋根系较深的特点,需要开挖出相应的定植沟,保障芦笋产量稳定。开挖前,需要完成施肥处理,其中土雜肥、复合肥用量分别为45000kg/hm2,750kg/hm2,以机械形式完成翻耕操作,设置行距为1.2~1.4m,开挖定植沟,设置宽为40~50cm。在沟的两侧分别放置表层熟土以及下层生土,在回填过程中,上、下层要分别放置生土以及熟土,并根据分层,完成施肥。肥料包括优质腐熟有机肥、复合肥,各45000kg/hm2、750kg/hm2,并予以回填处理,在距离10cm时,应按照分层,将定植沟中的土进行踏实。由于人工开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以及物力,因此,在大面积栽培的情况下,应选择机械开沟,提高开沟效率。具体可使用小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以开沟线作为基准,完成耕地,并将横木放置在拖拉机中,使沟被进一步雍平,最后在沟中灌水,使土处于沉实状态。
2.5.2 起苗、分级、定植 在起苗前,应将苗床中灌注充足的水,使土壤保持一定的粘度,围绕幼苗,使用相关工具,对苗床进行切割,具体为10cm正方形土方块,借助平铲托起土方块,并将其通过平板车,运输到田间。在定植前,应沿着定植沟中心线,摆放好带土块的苗子,间距为25~30cm,并撒好辛硫磷颗粒剂,并以两侧着手,完成培土工作,将幼苗土块进行覆盖,以免苗茎被土压倒,完成浇水工作。在笋苗不断生长的情况下,应及时将杂草除净,并在行距中间挖出排水小沟,逐步完成培土。保持鳞茎盘在地面下方。
2.5.3 定植后 定植后,应注意检查苗的情况,并及时查苗、补苗,防止病虫害。幼苗定植20d后,应及时予以追肥,选择尿素105kg/hm2,并以30d作为时间间隔,进行追肥。立秋后追加秋发肥,可使用腐熟有机肥、三元复合肥。定植60d后,应将衰老母茎拔除。定植初期,在合适的情况下,可套种其他作物,包括萝卜、白菜等。作物收获后,应在行间开挖小沟,便于灌排水使用。
2.6 病虫害防治 芦笋的主要病虫害包括茎枯病、立枯病等,种植人员应采取合理手段,强化病虫害预防,并对已经发生的病虫害进行控制。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应以病源入手,在冬季以及母茎更新时期,将所有母茎进行拔除,并焚烧处理。其次,合理选择化肥,提高笋苗的抗病性。重点防范新留母茎抽生阶段,并做好拟叶形成阶段防护,喷药时间间隔为5~6d,后续可调整至8~10d,主要喷药位置在植株中部,用药应在采笋后。
3 结语
整体而言,芦笋在我国种植面积较广、销售占比较高。在江淮地区,种植人员应深刻认识到芦笋种植的市场前景,进一步明确芦笋种植优势,大力发展芦笋种植,既要保障芦笋产量,也要保障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延伸芦笋产业链。同时,健全技术研发体系,促进芦笋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红梅.苏中地区绿芦笋绿色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20(05):39-40.
[2]高峰.寿县绿芦笋大棚四季覆膜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81-82,84.
[3]李玉琦,王雅丽,李秋丽.芦笋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13):72,74.
[4]蒋学杰.出口绿芦笋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瓜菜,2017,30(12):66-67.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江淮地区;绿芦笋;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0-0058-02
蘆笋,学名刁柏,属于宿根性草本植物,与一般蔬菜相比,其维生素、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价值丰富,以其入菜,脆嫩鲜香,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在部分癌症中,芦笋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显示出了芦笋的药用价值。芦笋市场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度较高,因此,应在扩大芦笋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促进芦笋产业发展。
1 生长特性
芦笋食用部分为幼茎,由培土软化栽培而成,其中,嫩茎部分为白芦笋,多制作成罐头。出土后,嫩茎变绿,则通常被称为绿芦笋;采集后,可直接销售或者经速冻后加工使用。我国芦笋生产量较大,主要以白芦笋居多,多用于加工出口。国内消费市场以绿芦笋居多,与白芦笋相比,绿芦笋的口感以及营养价值更胜一筹。芦笋不耐储存,长途运输需要提前速冻保鲜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城市绿芦笋供应多依靠交通便利的郊区,利用区位优势,以降低成本。江淮地区要提升芦笋产量,应充分结合自身区域特点,优化栽培技术[1]。
芦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仅具有耐寒性、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栽培基本不受气候限制,跨度较广,亚寒带、亚热带地区均可种植,目前芦笋栽培遍及60多个国家。就土质而言,地下水位相对较低,且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的土壤更适合栽培芦笋,其中以沙壤土、壤土最为适宜。芦笋根系较广,能够深入到土层,耐旱能力较强,但由于吸收根发育较差,需要及时补水,不可处在长期缺水的状态下。但在积水的情况下,会导致芦笋根腐败,甚至造成植株腐烂,进而死亡。芦笋在发芽阶段温度应控制在20~25℃,生长阶段温度控制在20~30℃。芦笋喜光,一旦栽培过密,将会造成植株阳光照射不足,不利于其生长发育,还会导致早衰。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种植地选择 芦笋根系在土壤中分布较深,并且具有较高的呼吸强度,当芦笋处于生长期,对肥料要求较为严格,考虑到芦笋耐旱怕涝特征,土壤应选择疏松沙壤土、壤土、轻粘壤土。该类土壤土层相对较为深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保水保肥能力显著,除此之外,芦笋栽培还可选择在弱碱性土壤中。如果区域土壤为酸性黄红土壤,可提供生石灰,补充芦笋生长钙质,促进酸性中和。同时,要求区域内应保持低地下水位,确保优质的排灌水条件。如果土壤粘重,则应改种其他作物[2]。
2.2 品种选择 芦笋品种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区域环境、种植者经济情况等。目前,国外常用的品种有改良帝王、阿伯罗等,国内常用品种有冠军、88-5改良系等。一些传统品种包括玛丽华盛顿等,由于在产量、笋茎等方面相对不足,并且容易受到病害的影响,应及时淘汰。出于对出苗率、弱苗情况方面考虑,667m2大田面积需种子量在1200~1500粒/hm2。
2.3 茬口安排 芦笋育苗3—9月均可进行,在60~90d幼苗能够得到生长,并完成移栽。结合实际生长,种植人员需要考虑茬口衔接问题,如果接茬前种植品种为油麦茬、麦茬,接茬时间为5—6月,可在2—3月移栽育苗,注意育苗地点应在弓棚内。如果定植在4月中旬前后,育苗时间应选择在1月初,育苗地点为日光温室,育苗时间还可以选择在上一年秋季,并于3月上旬移植。到9月下旬后,天气逐渐变得寒冷,芦笋将进入到营养积累时期,此时芦笋将会减少抽生情况,幼苗生长恢复较为缓慢,导致幼苗无法顺利越冬。因此,在9月中旬后,如果未完成移栽,应选择停止到第2年春天,继续栽培。
2.4 育苗
2.4.1 浸种催芽 将种子浸泡在40℃温水中,并进行搓洗。取50%多菌灵,完成浸泡液配制,并将种子进行12h浸泡,经过冲洗,选择合适保温瓶放置种子,取30~35℃温水,倒入保温瓶,浸泡3d,期间应保持每天1~2次换水。在换水过程中,应以较轻的力度对种子进行搓洗。当种子处于催芽阶段,应将1/3的25~30℃温水倒入到保温瓶中,使用纱布袋,将种子装好,吊在瓶中,将瓶塞封闭,每日进行观察,并合理调整水温,以免出现闷瓶缺氧情况。经3~4d,当种子开始露白后,可对种子进行播种。5月份后,既可以直接育苗,也可以选择在外部环境较好的温室中育苗。浸种完成后,可不催芽直接播种[3]。
2.4.2 苗床 在早期育苗阶段,育苗地点可选择在日光温室或者大拱棚,其中,大拱棚要求应配备2膜1帘。露地育苗应选择在4月中旬以后。播种前,要提前备好苗床,要求育苗面积应达到450~600m2/hm2。以每10㎡苗床为例,应按照合理施肥,具体使用肥料为腐熟有机肥、三元素复合肥,用量分别为50kg、1kg,做好深翻整地处理,并打耕作畦,畦宽度为1.2m,浇足底水。
2.4.3 播种 在种子萌发阶段,对于芦笋而言,最佳温度为25~30℃,在温度低于15℃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出苗困难。因此,要合理控制土壤温度,确保其始终稳定在15℃以上,实现播种。在播种前,以每10m2为例,应将辛硫磷颗(2%、0.1kg)粒洒在苗床上,播种形式为小沟单粒播种,其中,行距、播深要分别控制在10cm、3cm,在播种后,要及时进行覆土。当畦面干燥时,应及时洒水,并通过覆盖稻草进行保湿。出苗前,每间隔1~2d,需要对土壤墒情进行检查,同时进行洒水,确保土壤始终处于湿润状态,既不能积水,也不能过于干燥,否则会导致缺苗情况出现。
在完成播种后,应合理控制棚内温度,其中,日间温度在30℃以下,夜间温度在15℃以上,最低温度在10℃以上,出苗时间一般在15d,齐苗时间一般在18~20d。苗期是病虫害高发时期,种植人员应做好病虫害防护,并合理选择药剂,落实防治工作。每天检查幼苗情况,并将杂草清除,使土壤维持在湿润状态,使幼苗处于良好的生存环境中,提升其生长速度。当幼苗抽生到第2枝茎时,应追肥1次。以每10㎡田为例,肥料可选择尿素、复合肥,用量为0.5kg,还可以选择腐熟鸡、鸭粪,将其与200kg水相混合,过滤掉渣后,作为肥料使用,就效果而言,后者要优于前者。20d后可再次追肥,追肥共需进行2~3次。当苗高超过30cm,单株分枝3~4个,可对苗进行移栽。在小苗阶段完成移栽,小苗生长恢复快,并且在大田生长时间较长,有利于提升来年产量[4]。 2.5 定植
2.5.1 定植沟准备 基于芦笋根系较深的特点,需要开挖出相应的定植沟,保障芦笋产量稳定。开挖前,需要完成施肥处理,其中土雜肥、复合肥用量分别为45000kg/hm2,750kg/hm2,以机械形式完成翻耕操作,设置行距为1.2~1.4m,开挖定植沟,设置宽为40~50cm。在沟的两侧分别放置表层熟土以及下层生土,在回填过程中,上、下层要分别放置生土以及熟土,并根据分层,完成施肥。肥料包括优质腐熟有机肥、复合肥,各45000kg/hm2、750kg/hm2,并予以回填处理,在距离10cm时,应按照分层,将定植沟中的土进行踏实。由于人工开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以及物力,因此,在大面积栽培的情况下,应选择机械开沟,提高开沟效率。具体可使用小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以开沟线作为基准,完成耕地,并将横木放置在拖拉机中,使沟被进一步雍平,最后在沟中灌水,使土处于沉实状态。
2.5.2 起苗、分级、定植 在起苗前,应将苗床中灌注充足的水,使土壤保持一定的粘度,围绕幼苗,使用相关工具,对苗床进行切割,具体为10cm正方形土方块,借助平铲托起土方块,并将其通过平板车,运输到田间。在定植前,应沿着定植沟中心线,摆放好带土块的苗子,间距为25~30cm,并撒好辛硫磷颗粒剂,并以两侧着手,完成培土工作,将幼苗土块进行覆盖,以免苗茎被土压倒,完成浇水工作。在笋苗不断生长的情况下,应及时将杂草除净,并在行距中间挖出排水小沟,逐步完成培土。保持鳞茎盘在地面下方。
2.5.3 定植后 定植后,应注意检查苗的情况,并及时查苗、补苗,防止病虫害。幼苗定植20d后,应及时予以追肥,选择尿素105kg/hm2,并以30d作为时间间隔,进行追肥。立秋后追加秋发肥,可使用腐熟有机肥、三元复合肥。定植60d后,应将衰老母茎拔除。定植初期,在合适的情况下,可套种其他作物,包括萝卜、白菜等。作物收获后,应在行间开挖小沟,便于灌排水使用。
2.6 病虫害防治 芦笋的主要病虫害包括茎枯病、立枯病等,种植人员应采取合理手段,强化病虫害预防,并对已经发生的病虫害进行控制。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应以病源入手,在冬季以及母茎更新时期,将所有母茎进行拔除,并焚烧处理。其次,合理选择化肥,提高笋苗的抗病性。重点防范新留母茎抽生阶段,并做好拟叶形成阶段防护,喷药时间间隔为5~6d,后续可调整至8~10d,主要喷药位置在植株中部,用药应在采笋后。
3 结语
整体而言,芦笋在我国种植面积较广、销售占比较高。在江淮地区,种植人员应深刻认识到芦笋种植的市场前景,进一步明确芦笋种植优势,大力发展芦笋种植,既要保障芦笋产量,也要保障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延伸芦笋产业链。同时,健全技术研发体系,促进芦笋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红梅.苏中地区绿芦笋绿色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20(05):39-40.
[2]高峰.寿县绿芦笋大棚四季覆膜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81-82,84.
[3]李玉琦,王雅丽,李秋丽.芦笋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13):72,74.
[4]蒋学杰.出口绿芦笋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瓜菜,2017,30(12):66-67.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