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热”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治保障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ng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幸福”成为大众舆论、各种媒体乃至官方高层最热络、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例如网络上百度搜索结果高达180万个词条。“幸福感”更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最受关注、最振奋人心、也最令人憧憬的词汇,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最温暖的词汇。结合温家宝总理不久前与网民交流时有关幸福的表述——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部分代表委员“掂量”着他们心中的这幸福“四要素”。全国人大代表张晓燕这样表达:对于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来说,在身体健康、衣食住行无忧的同事,还希望今后的生活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和对未来有信心,这是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偿还历史欠账的财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訴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经过60余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逼近40万亿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政收入增加到8.3万亿元。当前,我们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之间,正处在提升消费率的历史拐点。我们已经站到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就为改善民生、创造人民的幸福,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较快、积累较多,但是财富分配结构并不合理。有数据显示,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7%下降到2010年的43%。收入的增加是衡量国民幸福水平的硬指标。在不久前发布的一项名为《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显示,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已成为影响相对收入,进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GDP’一大步,财政收入两大步,国民收入迈小步”的现状却让快步奔跑的中国经济有些尴尬。因此,偿还收入分配这个历史欠账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和必然。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制度依据
  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下大决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改革分配制度。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包括分配不公的问题,不断校正和纯洁我们的政绩观,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这就从分配制度上确立实现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从而为增加国民的幸福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实现居民消费需要的根本途径
  把扩大内需提到“长期战略方针”的高度进行贯彻实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要”,明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需求。”总理在“两会”这个庄严的讲坛上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方针”、“基本立足点”和“根本途径”提出来,可见其分量之重,意义之大。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十二五”是扩大居民消费、构建消费大国的关键五年。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驾马车”中,未来五年要努力实现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外需拉动增长为主向内需驱动(内生动力)增长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消费开始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内消费需要将替代外需,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其基础就在于新阶段全社会需求结构将实现战略性升级。从消费结构看,发展型新阶段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将明显降低。社会需求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支出比例大幅降低(有资料显示,到2009年,城镇恩格尔系数已降到36.5%;农村恩格尔系数也降至41%)。对耐用消费品包括住房、汽车、电脑及其他各种电气设备、健身器具等等的需求开始大幅增加;吃、穿所需的私人产品的消费明显降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福利、公共安全、资源环境等公共产品的需求将逐步得到基本满足;人的自身发展包括身心健康、享受教育、文化生活、劳动就业、基本社会保障、公平、公正、人格尊严、提高人的能力素质、民主人权等等将得到应由地重视和体现。这是国家从战略方针、根本途径和基本趋势上为国民确定、揭示并开辟出的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向“民富优先”的发展理念转变
  转变发展理念。即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理念转变。建国后60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理念落后,观念保守,势必影响乃至阻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理念先进、观念与时俱进,就一定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先生说:“‘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实现发展导向由经济总量向国民收入的历史性转变,关键在于确立民富优先的改革发展导向。国富、民富都十分重要,但由于我国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带有国富优先的突出特征,长期如此,使国家生产力优先并快于社会消费的增长,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社会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十二五’确立民富优先的发展方针,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预期,如可有效释放社会总需求,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效缓解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1]我们要的是“民富国强”。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国强民更富”的美好图景,提出“让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发展目标,它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媒体介绍,“两会”前后以来,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大部分省、市、区上升幅度都达10%左右,有的甚至调高了25%。还有一些省市提出了“工资倍增计划”,期待“十二五”期间达成“倍增”的目标。在这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居民收入要“跑赢”“GDP”和CPI,成为最大的共识。“要幸福,首先要让口袋幸福起来”,让百姓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已经成为新一轮民生布局的指向。坚持民富优先的发展,就能带来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社会消费率的提高,从而明显拉动国家实力的增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更有利于实现“民富国强”的大目标。总之,发展理念的转变,必然会加快民众富裕的步伐,实现“藏富于民”,从而为民生幸福提供了财富支撑。
  谋求人民幸福的政治保障
  谋求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决定的,是题中应有之意。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九十年来的全部奋斗历史用行动做了充分证实。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到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无不坚守这个根本宗旨,铭记这个根本执政理念,身体力行,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毛泽东曾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过去搞革命,是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现在搞建设、求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富裕幸福。邓小平反复强调:做一切事情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3]一文中说:“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4]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并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实施。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胡锦涛强调:“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2]72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脉相承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发展,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党中央领导要求的權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之所以鲜明地提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显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理论、以人为本的根本执政理念及其从中派生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主要通过体现其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党及政府的工作部署来实现。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再次重申:“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述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又通过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规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逐项落实,这就以法制的形式把“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政治上得到最重要、最根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政府转型是实现民富优先的关键[N].新华每日通讯,2011-04-12.
  [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中版社,2008:78.
  [3]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2.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其他文献
建设数字图书馆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过程中,图书馆在许多环节面临版权的困扰。本文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出发,分析了建设过程中的相关
文章对大学生阅读特点及影响大学生阅读习惯的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作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加强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代公共图书馆为保障民众信息获取权利而存在的社会机构,必须重视与民众紧密联系着的推广工作。当前国内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困境与图书馆推广服务开展不力有关。文章以淅川
目前,由大学图书馆建立工业设计信息资源数据库还不多,一面是读者急需查找有参考价值的工业设计文献,一面是工业设计文献的版权保护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加上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这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充分体现着我们党执政的政治理念,还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文章论述了社会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了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关系,以及图书馆如何促进社会阅读的方式方法。
保护读者信息自由权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有着质的不同,它的产生给读者权利的保护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保护读者的基本权利,已经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数量从少到多,素质从低到高,足迹遍布全国。他们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流动,推动了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但是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A549细胞中在CD133阳性低表达的miR-29b的靶基因及其功能,为以miR-29b为靶点的肿瘤研究提供线索。方法:利用miRNA PCR芯片筛选A549细胞中CD133阳性和CD1
从党政关系的衡量标准和党政关系60年变迁来看,我国的党政关系还没有真正理顺,有待进一步规范。要制定和贯彻执政法和政党法,实现党政关系法制化,发挥参政党的政治制约作用;发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