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命题的信念偏好逻辑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偏好是哲学、博弈论、决策论和效益理论等学科的核心概念,偏好及其逻辑性质在行为哲学和理性选择理论中尤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偏好的概念使得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变得多姿多彩,它驱使着我们在尘世的种种行为选择。对偏好的一般原则的探讨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参见张家龙)。
其他文献
纵观历史,关于突现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突现主要被视为一种整体论的哲学理念。从1875年哲学家路易斯(L.H.Lewes)首次提出突现概念,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突现主义学派为代表,在哲学层面上建构了一个层次突现进化论的体系,可称之为经典突现论。这个学派虽一度衰落,然而其学术价值在当代又被重新发现和认可,并以新的形态复苏与发展。
一、问题的由来 自印度正统派哲学吠檀多派的根本经典《梵经》问世(约200—450)以来,到吠檀多哲学家商羯罗(Safikara,700.750)将其活动中心移至南印度的期问,吠檀多哲学传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从质上说可以称为吠檀多哲学的佛教化。商羯罗与佛教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对立。
一、引言 首先介绍一下理解本文的背景思想。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实体(ousia)”,而关于亚里士多德在此对“什么是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争论不断。传统上一直认为Z卷中的实体就是种,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者们发现Z卷中的实体并不是种,而是形式,虽然希腊词eidos既可以表示种也可以表示形式。
本文以西方经验为背景,以西方公共政治哲学的论辩为讨论对象,将“公共”生活的不同界面与“公共”理论结构的不同构成作为审视公共理论的前提,从社会科学不同学科关注的“公共”问题着手,递进到一般哲学理论论述的“公共”问题,落定在政治哲学聚焦的“公共”主题上面,对关于“公共”的政治哲学展示的理论导向与实践品格进行总览性的宏观分析。
《周易》六十四卦的命名,无疑有一个创造者反复深入“玩观”的过程。但这显然不够,《周易》向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主观“玩观”如何恰好能做到这一点呢?怎么保证他们所创造的《周易》能涵盖天地之间所有的重要问题,而无所遗漏呢?笔者推想,
人性问题历来是哲学和宗教的一个主要问题。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以“善恶不二”的人性论,阐释其“生命哲学”的内涵,以实现“人的内心革命”。“内心革命”指的是每一个人通过信奉以《法华经》之佛法对自我的道德改造,而达到与“宇宙生命”同体,或与“终极的存在实体”相融合的状态。池田大作的“生命哲学”向“道德哲学”的转向,
2010年7月19日-22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承办的主题为“‘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0年年会”,
期刊
提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问题,表明了中国学术的理论自觉和时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