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基于高职扩招的视角

来源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a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扩招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如何通过“三教改革”以满足不同生源的知识能力发展需求,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分析了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路径。
其他文献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教育资源,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在积极推进思政课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还应加大校园红色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红色教育能力、完善校园红色教育体系,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的预期目的。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是践行教育事业“知行合一”目标的主要途径,设定评价机制,是精准数据定位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科学方法。首先对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基本目标和预期成效进行阐述,再结合具体的评价指标和高校一贯的评价逻辑,设定了具体的评价机制:先根据指标设定分数测评规则和节点,再采用过程性评价的逻辑去详细记录过程分数,最后以指标无量纲化为过渡有效确认评价结果,最终根据结果判定具体的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进一步得出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现状,以供优化社会实践育人所用。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结构调整的必要路径,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改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中依旧存在多维度困境,制约着职业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基于此,以政府、产业、企业、院校为主体维度,着力于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行业组织的参与指导、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多渠道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是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重构,并助力职业教育打破传统教育壁垒的有效途径。
抗疫背景下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击疫情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思想性,对培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其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和科研思维与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高校、科研、企业深入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实现产教融合视野下高校“双创”教育共同体构建,对于培养新时代“双创”优秀人才、促进高校产教融合一体化发展、切实提升高校双创教育活动的规范性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分析了于产教融合视野下高校“双创”教育共同体构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高校“双创”教育共同体的路径。
产教融合指的是学生实习与教学同步落实,通过校企合作由双方指导教师共同推进,逐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系统分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以及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校企合作成效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解决对策。
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艺术课程创新教育模式研究,必须将课程思政融入艺术课程,积极挖掘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现存问题,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才能取得成效。从创新视角出发,旨在将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不仅可以提升艺术课程教学质量,还能建立良好育人机制,真正做到用思政元素来创新艺术课程,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一系列职教改革政策的落地,校企融合已成为焦点问题,越来越被高职院校所重视。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利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式搜集第一手资料,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项目、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效果预期、对于校企合作的顾虑等几个问题入手,深入剖析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并从加强政府推动、引入行业参与、高职院校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
高校要明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逻辑互构的支撑点,切实发挥二者协同育人效应,才能更好地解决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工作者应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思政课程”核心内容的驱动下对“课程思政”进行优化。加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增强协同育人实效性。构建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多渠道开展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景观设计领域内,现有的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培养出优质的乡村景观设计专业人才,人才供给难以满足乡村的人才需求。只有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对高校景观设计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探析,推动教育模式改革,才能提升对乡村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乡村的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