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衡中原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h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荣光既为书画鉴藏大家,又为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作品流传至今者,往往于拍卖场辄得善值。康有为曾评吴荣光书法云:“吾粤吴荷屋中丞,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又说“吾粤书家,吴(荣光)为深美,抗衡中原,实无多让”。能让自负的康有为予以如此高的评价,吴荣光书法水平到底如何呢?对于吴荣光书法的取法,当前学术界大多认为其曾取法北碑。但是,通过详细考证研究,吴荣光似乎只把北碑当作赏玩及收藏的对象,而并没有籽其当作范本来学习,和大多乾嘉时期文人一样,其书法风格还是植根于帖派传统的。吴荣光取法北碑论的流传有可能是掉进了“碑眼看帖”的思维怪圈。本文除通过文献分析质疑吴荣光北碑取法论外,还对吴荣光各种书体进行了论述。
  
  吴荣光书法取法
  
  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吴荣光的启蒙教育都源于家学。吴荣光从小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这也为其以后书法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京期间,吴荣光与阮元交往密切,于阮元处吴为人、为官、为学均受益匪浅,但并不见阮元倡导的碑学理念对吴荣光有较大影响。除家学外,直接影响吴荣光书法观念及书法创作的主要是刘墉、翁方纲二人。
  吴荣光书法的取法,学者众说纷纭,下面将按从古至今的顺序一一罗列,并作出分析。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吴荣光书法的取法。吴荣光的粤中好友张维屏在《松心文钞》中曾提到吴荣光书法的取法。张氏云:“(吴荣光)有暇则学书,取诸家法帖而鉴别考论之。当时师友,谓君于书学实深于诗学。”(引自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十二)张维屏还称吴荣光书法格调接近苏东坡,作书能运用腕力,得晋人笔意。张维屏在称赞老友吴荣光书法的同时,也道出了吴荣光取法“诸家法帖”的事实。张维屏与吴荣光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以张维屏这段话的可信度很高。李恒的《国朝耆献类征》记载:“吴荷屋书由率更入而旁涉眉山。”《国朝耆献类征》于同治六年(1867)始纂,光绪九年(1883)成初稿。此书的编撰时间与吴荣光生活的年代较近,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到了同、光年间,碑学主将康有为则提出吴荣光曾取法《张黑女碑》的论断。康氏云:吴荷屋笔法,亦似得自《张黑女碑》。(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康有为首先承认吴荣光是帖学名家。但是旋即他又说其笔法“似得自《张黑女碑》”。康有为此论疑点有四:
  1、笔者基本上查阅了所有吴荣光的相关文献及师友的记载,但是并没有看到有吴荣光取法北碑的记载,更说不上取法《张黑女碑》。迄今为止,笔者还未见吴荣光北碑风格作品出现。
  2、对于康有为的“碑眼看帖”,曹建先生于《晚清帖学研究》一书《康有为帖学论》一章中已经阐释非常详细,在此不赘。康有为认为抓住了王羲之,书法史上的观念改革也就可以说是成功了。因此,康有为直接将王羲之诠释为起源于汉魏碑派书法史的帖学家,进而将其帖学的祖师装扮成推举碑学的“傀儡”。也就是说康有为认为吴荣光“似得自《张黑女碑》”也是其“碑眼看帖”观点的表现之一,是有其政治意图的。康有为又说:“张孚、张轸、张景之,则吴荷屋所螟蛉也。”他认为吴荣光书法风格与张孚、张轸、张景之三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此三人的书法是取法晋唐法帖无疑,那又何来吴荣光学《张黑女碑》一说。我们也不难发现康氏也很难自圆其说。
  3、从技法上来分析,吴荣光的书法作品多为二王一脉纯正的帖学风格,如何理解其在作品中糅入北碑,实未可知。
  4、吴荣光晚年所处道光年间,虽然前有阮元、包世臣对碑学的鼓吹,此时学习汉碑的书家较多,但是真正将北碑作为取法对象的书家却并不多见。
  康有为以下对吴荣光书法取法有提及的学者是康氏弟子简经纶(1888-1950)。其《琴斋论书》云:
  (吴荣光)公藏书最富,平生于金石拓本题识良多,南帖北碑,纵横驰骤,岂止一家一体,故其掷笔便有金石声,良由所学者优,所得者博。
  简经纶先生对吴荣光书法取法的描述比较混沌。大概意思就是:吴荣光收藏甚富,碑帖兼有,所学也多而杂,掷笔便有金石声。至于吴荣光何时取法过金文、汉碑还是魏碑他并没有说明,吴氏作品又是如何体现金石音更是无从可知。简氏的观点与其师一样很难令人信服。
  与简经纶成长在同一时代的李仙根则用一首诗概括了吴荣光一生的书法成就:“谁谓筠清笔太偏,率更胎息又苏仙。兰亭取势录波磔,金石渊渊入晚年。”并在自注中说:“荷屋吴荣光初学率更,存苏貌,及其中年,专事《兰亭》,更窥大令,晚年北碑入行草,古朴渊茂,近代当首座矣!生平事功不掩学问,筠清诸作,自可传也。”(王业晋主编,黄健敏、李宁整理,《李仙根日记·诗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李仙根先生这首诗听起来朗朗上口,但其提出“吴荣光书法以北碑入行草”的论断似乎疑点重重。
  1、李氏之前除康有为外,并无文献记载吴荣光曾取法北碑,而康有为“似得自张黑女”的观念显然是“碑眼看帖”的戏谑之言。那么李氏认为吴荣光以北碑入行草的论断是否以康有为一句话而讹传,未为可知。
  2、从吴荣光现有的存世作品来看,并未见到一幅魏碑作品。(据朱万章《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遍查吴荣光及其师友的文集笔记,并未见其有学习北碑的记录,那么吴荣光又何以将北碑糅入行草。
  3、用碑派笔法改造行草的风气是在晚清道、成以后,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1)、用章草笔法来改造帖学。(2)、用长锋羊毫以简单的中锋用笔及缠绕来改造帖学中的丰富的转、翻、折等笔法。如蒲华、郑孝胥等人。(3)、用碑派笔法与帖派字形生硬嫁接,主要技法手段是中锋涩行、积点成线、使用颤笔,如李瑞清等。纵观吴荣光所有存世作品,有似苏体、有似欧体、有似王羲之,但是却很难找出有以何种碑派笔法改造行草的书体。既然如此,吴荣光以北碑入行草之说又从何谈起?
  汪宗衍《广东书画征献录》云:
  荷屋书初学率更,参以玉局,摇曳多姿,世称“烂苏”。笃嗜金石书画,服官湖南,得怀素帖数本,日事临摹(曾见为子尚志书四屏),更奇资生辣,足以抗衡南北大家。
  汪宗衍同样提到吴荣光取法过欧阳询和苏轼,且认为他曾取法怀素,但并未提及吴荣光取法怀素何帖。
  吴荣光的第五世孙吴灏先生在《吴荣光的书法及其行述》中也提到过吴荣光书法的取法。吴灏先生以吴荣光后人的身份对吴荣光的书法娓娓道来,比较接近历史真实。吴灏先生先说听前辈写的是“烂苏体”,随后吴氏又说:“既长,又听到有人说他写欧和褚(欧阳询、褚遂良)。”从吴灏的描述,我们得知吴荣光除取法苏轼、欧阳询外,还曾取法褚遂良。
  陈永正先生在《岭南书法史》中“由帖入碑的吴荣光”一节中对吴荣光的学书历程做了一个总结:
  吴荣光早年学欧阳询,欧体楷书如《九成宫》等,是读书人常习的干禄字体,方正严谨,很有骨力,适宜作为学书的基础。此外,如褚遂良的《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也可在吴氏的书法中寻得一些影迹。后受刘墉、翁方纲等人的影响,转习苏轼的行书。虽率意 作书而不离规矩,取姿东坡,则变化其笔法,离披特甚,时人称之为“烂苏”体。中年时又曾学《兰亭》,甚有入处。晚年以北碑入行草,笔力尤为奇肆。吴荣光在书法上取得较大的成就,当与其学养有关。
  陈先生在这里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概述,所以他也提出吴荣光“晚年以北碑入行草”之说。
  吴荣光一生都在搜集不同版本的《兰亭序》,晚年更因为藏有一百三十六种《兰亭序》,将斋名改为“一百三十有六兰亭室”。可以说,吴荣光对帖学的偏爱到晚年尤甚,且并未见其有学习北碑的证据,那么又何来晚年以“北碑入行草”呢?
  综上所述,历代学者们认为吴荣光取法的对象有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怀素、苏轼、董其昌,及金文、汉碑、北碑。但是其中取法北碑的说法证据缺乏,很难成立。吴荣光的书法创作正源于其崇帖的书法观念,其作品所表现的丰富性也是其“肖似古人”的临摹观、“自运善变”的创作观、“虚和朗润”的审美观、考据为上的鉴定观所使然。
  
  吴荣光书法创作
  
  吴荣光书法创作走的基本上是帖学的道路,他取法众家之长而后卓然成家。吴荣光的书法传世较多,书法水平也颇高。近年吴荣光书画作品已列入限制出境作品。下面以具体作品为例,分别从吴荣光的篆书、行草书、榜书、小楷四种书体来解析吴荣光的书法艺术。
  
  1、篆书——以极秩序见出极变化
  (下图)这幅金文四条屏为吴荣光于嘉庆十三年腊月所作,可能临自于其自家收藏的各类钟鼎拓本。从技法上来分析这幅作品主要以下几个特点:
  ①字型取横势。这一点类似于《大盂鼎》、《毛公鼎》等。
  ②此作的章法是采取横无列、纵有行的方式。这一点与《散氏盘》的处理方式很相似。
  ③偶作团点。与《墙盘》的完全使用线条不同,在第三条屏及第四条屏上,我们可以看到少数字的笔画里偶尔使用团点来代替笔画来进行装饰。
  ④曲线、斜线、圆弧线较多,变化非常丰富。
  此作用笔灵活、结体自然、章法完整,处处透露匠心,又处处显示机关,不失为~副金文书法佳作。吴荣光收藏钟鼎彝器很多,见识非常之广,我们从他著录的《筠清馆金石文字》可知其小学功底非常深厚。
  
  2、行草——妙臻化境、气象万千
  吴荣光的行草大致可分为三种风格。第一类就是笔法、结构及神韵均接近《兰亭序》的作品,这类作品以对联居多。刘恒先生认为,清代中后期“书家极少有人利用此帖(兰亭序)来学习书法,偶见临写,亦是风雅游戏之举。”从吴荣光这类酷似《兰亭序》的作品来看,吴氏似乎并不只是鉴藏及雅玩《兰亭序》,而是真正取法《兰亭序》,并深得其神髓。这也说明晚清帖学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始终存在,与逐渐介入的碑学观念复线并行。
  吴荣光第二类风格的行草书就是众人皆知的“烂苏体”。关于“烂苏体”目前所见有两种说法。陈永正先生认为:“吴荣光受刘墉、翁方纲等人影响,转习苏轼行书。虽率意作书,而不离规矩,取姿东坡,则变化其笔法,离披特甚,时人戏称为‘烂苏’体。”而吴荣光的后人吴灏先生则作如下解释:“听他们一班同好谈吴荣光写的是‘烂苏’,意思是写秃破了笔的苏轼体。”不管孰是孰非,吴荣光的“烂苏体”与苏轼作品风格相似却是一个既定事实。对于吴荣光“烂苏体”风格的行书,现代学者都好评连连。如1942年2、3月间《越华报》载罗落花的文章《观文物展览会书感》云:
  荷屋行楷之妙,横惊四裔,晚年其书风神俊爽,在率更、长公之问,世名之“烂苏”者,尤足雄霸一代。吾窃以荷屋之书,与白沙之草相较,似其运腕之法相若,所异者一用毛笔,一用茅笔耳。吾以是知荷屋“烂苏”,亦非无因至也。
  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谓曾见陈炳权藏吴荣光行书四屏,书七律一首。字径三四寸,麦氏对吴荣光书法同样不吝赞美之词:
  书法脱胎东坡、率更,自成一家,豪雄跌宕,意在笔先,有如天马行空,全以神运,故能妙臻化境,气象万千。所见荷屋联屏,以此为第一矣。
  上图是吴荣光“烂苏体”书法与苏轼书法的对比,可见相似之处不少。从笔法上来看:两者都是采取中侧并用的方法,点画都较厚重、沉着。从姿态上来看,吴荣光的书法相对显得端正,但许多字也有苏体“左秀右枯”的特点。
  笔者所见吴荣光的六世孙、著名书画家吴泰先生收藏的《吴荣光手札集册》也是明显的“烂苏体”。(见上图右)为吴荣光写给好友叶梦龙的信札,苏体风格一目了然。
  第三类行草书主要是大字行草,常以大尺幅条屏的形式出现。这类作品的笔法、字法、章法都类似于晚明王铎等人的风格,风樯阵马,劲健洒脱。(如左图)
  
  3、榜书——神采雍容、气韵绝佳
  康有为对吴荣光的榜书评价甚高,曾誉以“神采雍容,气韵绝佳”。广东各地学府、祠庙等处,旧时多有吴氏手书匾额。北京袁崇焕纪念馆藏袁崇焕墓碑上的“有明袁大将军墓”七个道劲大字,就是吴荣光于道光十一年二月所书。2008年7月,佛山罗村总排村民在清理一间旧建筑时,发现了一块吴荣光书写的“大夫祠”碑刻。湖南目前还保存吴荣光所题的“湘水校经堂”的牌匾。
  右图榜书作品就是吴荣光的榜书代表作之一,书于道光六年丙戌(1826),吴荣光时年54岁。此作中侧并用,粗细对比明显,整体上又不失大字应具备的厚重雄浑,章法上也一气呵成。吴荣光这类榜书作品似乎受其业师刘墉的影响。康有为对吴荣光的榜书评价甚高,曾誉以“神采雍容,气韵绝佳”。右图榜书作品就是吴荣光的榜书代表作之一,书于道光六年丙戌(1826),吴荣光时年54岁。(南海博物馆藏品)
  
  4、楷书——从容于规矩之中,游心于造化之表
  对吴荣光来说,楷书自是出色当行。吴氏早年之书,植根欧阳询,后经多次考试,乌、光、方一类的白折书体,摇笔即得。《筠清馆法帖》题跋中,常见此种楷书。然其楷书最佳者当为《重修诗人梁药亭先生故墓碑记》,七百余字,志石立于广州白云山柯子岭梁佩兰墓中山手两边挂榜上,书法严整。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谓曾有拓本,并称其:“笔力卓卓,游刃有余,盖其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寝馈碑帖,取精用宏,故能从容于规矩之中,游心于造化之表也。”吴荣光题跋书画作品时多以这种小楷出之,清末岭南诸家的刻帖中就多见吴荣光这种小楷书。
其他文献
一个传递庭园文化的梦想,一个分享文人生活雅趣的想象,籍由今季西泠春拍的“中国首届历代庭园艺术·石雕专场”成为现实。以“中国庭园”这一载体表达“生活的艺术”,去体味一种文明,一种历史,一种新意。此次专场共呈现100件拍品,涵盖了宋、元、明、清历代庭园石雕佳构,以石盆、石凳、石桌、抱鼓石为主体,亦汇聚了石狮、蓆镇、赏石等石艺术作品,在“叠山理水”的景境之外,更多地从实用性的角度,体现文人庭园生活的雅趣
期刊
吴荣光(1773-1843),字伯荣,号荷屋,晚号石云山人、拜经老人,广东南海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由编修擢御史,道光中任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吴荣光以其特殊的身份,与博雅文士游历,和文物藏家往还,饱览饫看丰富的私家收藏,造就了非凡的鉴赏眼力。吴荣光在北方和江南广搜名迹,惨淡经营,庋藏书画堪具规模,成为清代中期的鉴藏大家。后来,出身于殷商巨贾的继起者潘正炜(1791-1850)、梁廷枘(17
期刊
印度教(Hinduism)是印度本土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宗教,前身为婆罗门教,约公元前9世纪形成,尊崇吠陀经典,奉行种姓制度,主持祭祀的婆罗门(祭司享有至上特权,崇尚“梵”(宇宙精神)“我”(个体灵魂)同一。后来印度教吸收了佛教、耆那教某些教义和各种民间信仰,成为印度最流行的宗教。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和生殖与毁灭之神湿婆。印度教神庙群遍布印度南北各地,比佛教寺院更加宏伟,北印
期刊
2011年度内地春拍大幕徐徐拉开,荣宝于5月22日晚落幕的舂拍精彩非凡,570多件作品成交总额达到5个亿!其中,过云楼旧藏的《吴门雅集》24开册页以1.48736亿元成交,成为本年度首件过亿元的作品;备受关注的黄胄37平尺巨幅作品《牧马图》创该题材作品拍卖成交价之最,以3248万元成交;古代书画作品陈洪绶的《举案齐眉图》竞争激烈,以2184万元成交;近现代书画仍以齐白石、张大干、徐悲鸿等为拍场热门
期刊
今日美术馆曾经是今典集团下控股的一家美术馆,2006年成功转型成为非营利性美术馆,成为中国第一家拿到民营非企业执照的公益性美术馆,经历了几年的探索,无论在经营运作上还是自身的学术建构都已经逐步成熟,今日美术馆在中国民办美术馆中无疑是一个典型例子。在与馆长张子康的对话中,我们除了可以探讨今日美术馆的成功经验,了解到中国民办美术馆的艰难现状,同时也看到国外私立和私人美术馆的成功模式。    《收藏·拍
期刊
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FINE ART ASIA)现已被公认为全亚洲最顶尖的古玩及现当代艺术品博览会。今年,FINE ART ASIA 2011将集合历年来最强劲的参展商阵容,逾八十家来自亚洲、欧洲及美国的知名艺术代理将会来港展出无数艺术珍品。今届博览会无论规模以至水平均有所增长,比过往六届博览会有更多国际参展商之余,展品的质素更是前所未有的高,不但显示亚洲藏家对东西方艺术品不断提升的鉴赏程
期刊
嘉庆道光之际,是开启广东文化兴盛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标志之一,是大批收藏家的出现。一个地区出现拥有雄厚实力的收藏家,说明该地区的文化底蕴开始丰厚。这批收藏家中大部分为行商,而吴荣光则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人,他的出身是正途的科举而官至封疆大吏,所以在当时的收藏家中地位最高。有关吴荣光的研究,至今缺少专门的著述,其丰富的收藏也转瞬间风流一云散,以下仅记几则所见的文物,以供后之研究者略作谈助。    筠清馆
期刊
《五月江深图》文徵明 明代    (著录于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第八卷)  此图为纸本淡墨,通高255厘米,宽65厘米。为文徵明“嘉靖丙申”年(1536)所画,时年67岁。文徵明(1470-1559),字徵明,号衡山居士。苏州人,曾任翰林院待诏,故有称文待诏。习诗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画则师从沈周。画史尊为吴派宗师,为明四家、四才子之一。此画为文徵明少见的纯用淡墨细笔干皴之作,乃其细笔中的精品。
期刊
吴荣光(1773-1843)书法以对联居多,屏条次之,偶有作画,不甚精工,其于万机之暇,贬官之时,以消永日。  嘉庆九年岁次甲子三十二岁,“从大兴翁覃溪(方纲)先生讲金石考据之学”(语出自吴荣光手订年谱),即入翰林后从翁方纲研习吉金考据。2010年五月,北京泰和春拍有四屏书写吉金大篆者,题款年为戊辰(嘉庆十三年,36岁),落款小字草率,笔力稚嫩,像没有在书法方面下过苦功的人所为,此本应为后人临本,
期刊
顾麟士(1865-1930),字鹤逸、号西津、西津散人、西津渔父、鹤庐主人,室名鹤庐、海野堂、甄印阁。顾麟士为顾文彬之孙、顾承之子,著名书画家和藏书家,著有《过云楼续书画记》等。作为新一代的过云楼主人,其家收藏古今书画精品真迹甲于吴中,顾麟士继承祖业,家学精湛,山水画尤以临古为擅长,宗法清初四王(王时敏烟客、王鉴圆照、王翠石谷、王原祁麓台),故气韵深厚,笔致沈雄。顾麟士生于清末民国军阀混战之际,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