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镇政府以开发区的名义圈一块地,在“招商引资”的名义下获得土地出让金,然后进行滚动开发,数以亿计的利润滚滚而来。“义乌现象”已惊动中央
义乌的圈地狂潮有一个共同的名目——开发区,五花八门的开发区。义乌2002年初城市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为1000亩,但到年末,实际用地量达2万多亩,超标20多倍,为超标作出巨大“贡献”的就是开发区。
难以想象,义乌这个小小的县级市下辖的13个乡镇,无一例外都拥有自己的工业园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尽管14个工业园区中的大多数在几年前甚至10多年前就已经成立,但直到2003年8月,在浙江省金华市(义乌为金华管辖的县级市)召开的一次全市国土资源局长会议上,人们才突然“发现”,这14个工业园区中只有义乌经济开发区一个是经过省里批准的。按有关政策规定,只有省一级政府才有审批工业园区的权限。这就是说,义乌其他13个工业园区全是“黑户”!
佛堂镇吴溪叶村村东北边100多亩地以前一直是村民的承包地。三年前这块地被义南工业园区征用。但三年过去了,100多亩“黄金宝地”仍荒在那里,没有任何“工业开发”的影子。义南工业园区成立于1999年,总规划用地7.47平方公里,在义乌的14个工业园区中,义南属很一般的一个,不算很大。
那么义乌政府狂热圈地搞开发区的动机何在?
开发区的经营账
按照义乌市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确立的“自费开发、自求平衡、滚动开发”的原则,义乌的工业园区近似于开发公司,只不过这些公司由乡镇政府开办而已。园区管委会大都从乡镇政府各部门抽调人马,包括土地规划、工程管理、财务、文秘等,镇长或书记出任管委会主任。
这些“开发公司”的启动资金来自于银行,他们往往从镇上的农行分理处贷出数千万资金,一部分投入开发区核心区域的征地之中,另一部分用于该地块的平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义乌征地的补偿价格一般在每亩3万元左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绿化、管道、电缆等,每亩也得投入3万多元。
工业园区的大小及推进速度,主要取决于拿到多少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义乌市的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绝大部分向省内县市购买,尽管由市国土局统一出面,但还是园区自己去洽谈,钱也是园区自己掏腰包,2000年时每亩为1.2万元,今年至少在2.5万元以上。
再加上缴到市国土局的每亩1万多元的土地报批费,工业园区内一亩地的成本在10万元左右。
而据义乌市国土局规定的工业用地出让基准价标准,一类工业地价为18万元/亩,二类地价为15万元/亩,三类地价为13万元/亩,各工业园区还可有最高10%的上浮。
现在可以算一下建设一个工业园的成本收益情况了。
北苑工业园区。
据2002年12月的《拆迁安置情况》介绍,累计征地9077亩(合6.05平方公里),征地费及安置补偿费为2.6亿元;
同期的《建设投产情况月报表》显示,自建园以来累计开发面积为5.18平方公里,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累计3.1665亿元,但园区共卖出土地3168亩(合2.11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土地出让收入为8.2391亿元。
一出一入,净赚在2.5个亿!
据义乌市经济发展局工业园区管理科科长陈中民透露,到2003年11月,北苑工业区卖掉的工业用地为4000亩,即不到3平方公里;开发的面积达10平方公里。但3平方公里的土地收入,足以负担10平方公里的征地费用。
义乌市政府对园区的发展要求是,“全面建成一期、开发建设二期、规划征用三期”,但据了解,各园区往往是“统一征用、分批出让”。这一方面受限于审批手续,只能分批开发,另一方面,平整一块出让一块,土地的收入使园区有了“滚动开发”的资金。
在丰厚利润(其实往往只是预期中的丰厚利润)的刺激下,各镇政府争先成立招商引资小组,将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工业园区一多,自然出现激烈的竞争局面,于是各园区争相优惠地价、减免税收。
尽管园区管委会只管开发不管生产,管委会的收入也与园区内企业的效益似乎沾不上边,但这些企业是统计在该镇的企业名单中的,按义乌市有关部门的规定,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缴纳的税金与其用地量挂钩,每亩为1万元左右。开发区内企业多了,乡镇政府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在市里的年度评比中也可引为重要砝码。
谁栽植了开发区里的荒草
从义乌市区到佛堂镇是40里。现在公路的两边除了一排排崭新、却看不见人影的商品房以及一些监街建筑和厂房外,就是杂草丛生的荒地,乍一看还以为是生长庄稼的农田。但实际上这些荒地都已在数年前被征用为某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是要用来搞“工业开发”的。
2003年11月11日,《金华日报》在头版刊出一篇题为“义乌撤销工业规划用地33345亩”的报道说:“一些工业园区的投资密度只有每亩20多万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这个报道令义乌市经济发展局工业园区管理科科长陈中民很不满。陈中民反驳说,政府制定的工业园区投资密度标准是每亩80万元左右,现在各园区都是符合标准的。不过,这篇500多字的报道的作者不是普通人,他是义乌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李荣俊。
如果“投资密度只有每亩20多万元”的说法属实,就意味着大批开发园区内实际上没有多少建设,围墙内一定有大片荒草。
《经济》杂志在义乌展开了一系列实地调查。据一些进入园区的企业估算,在每亩土地上的投入其实也就在13万元至18万元之间,义乌那么多工业园区内的大片荒地是情理中事。一些工业园区附近的村民告诉《经济》杂志,“这还不明白?圈地嘛!先圈起来再说!”
至于开发区里的那些荒地,陈中民解释说,按规定已经进入园区的企业若半年内未开工建设,一年内未正式投产,投资额缩水,先拿土地后交钱,出现这些情形之一,我们可以实施的处罚措施是收回土地。但土地一旦进了开发区,就是由国土部门管理,园区管委会经营,特别是涉及到要退还土地出让金这类头等重要事宜,收不收回还是由管委会说了算。
按陈中民的说法,他们园区管理科的主要职责是调研一些开发计划、引资政策等,然后上报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各园区的总体规划也只是提出一些基本的思路,并根据园区上报的一些统计数据做一些考核。真正的利薮所在,是招商引资、土地买卖,而这完全是各园区管委会自己的事情,入园企业也不用在陈中民那里办理任何手续。
但荒地并非都是企业造成的。据一位已在义南工业园区建厂投产的企业主透露,义南园区管委会统一为企业提供立项报批、代办执照等服务,但他2002年下半年就缴纳了土地出让金,现在一年多过去了仍未拿到土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等合法凭证。尽管不无担心,但他仍表示相信政府不会据此收回他的土地,因为“问题不在我身上”。
事情到此已经明了。栽植开发区里荒草的人正那些热衷搞开发区的人。
“义乌现象”惊动中央
11月9日,义乌市的气温陡降10多摄氏度,位于义乌佛堂镇城区东南一公里的义南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小四合院也备感冷清,除了10多名工作人员相互串门,很少有人光顾。往日的热闹已经不再。
兼任管委会主任的佛堂镇吴副镇长面带怒气地对记者说,园区的牌子已经撤掉,“现在谈什么都没有意义”。他的秘书在提供一份《义南工业区基本情况》时也再三提醒,在报道中“园区”、“工业区”等字眼不要出现。
愤怒和紧张都因为义南工业园区即将面临“撤、划、并”。而同样可能罹此命运的工业园区在义乌还有11个!
义乌开发区近乎疯狂的热潮终于惊动了中央。前不久,在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起草组集中期间,起草组成员之间就在议论着义乌的这件事情,一些专家称之为“义乌现象”。
10月初,义乌12个擅自设立的工业园区被省里叫了暂停,各园区的管委会也被通知撤销。据说这与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7月30日发布的《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有关。
11月中旬,由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松林带队,省土地清理整顿小组到了金华,义乌市也在这之前就撤销荷叶塘、东苑、大陈、赤岸四个特色工业区,涉及33345亩“工业规划用地”。
11月初,义乌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会上决定将对义乌的13个工业园区重新规划,佛堂镇的义南园区、上溪镇的义西园区、义亭镇的义亭园区、城西镇的城西工业区,将合为义西南产业带,其他几个园区合为义东北产业带,两大产业带的规划总面积为225.58平方公里。
据了解,重新组合的这两大产业带将由市政府直接组建管委会。但陈中民认为,这种跨乡镇的管理框架,打乱了原有的利益格局,肯定会有阻力。他说,各乡各镇千辛万苦地征地、平整、招商,等到收获果实的时候却没自己什么事了,这种事谁愿意老实就范?
尽管在一个月前义南工业园区已经被叫停。但在11月9日下午,《经济》杂志记者发现,一名叫企业主拿着100万元支票及营业执照,在义南工业园区管委会财务室办理缴费手续,财务人员拿出“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收据”,在“收费事由”一栏填上“土地出让金”,收据上的公章仍是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泛滥的开发区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3837家,平均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100多家,仅浙江一省就有各类园区和开发区800多个。一些省会城市或稍大一些的城市,其开发区数量常常多达五六个。而在这3837家开发区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家,仅占6%;省级批准的1019家,占26.6%;其他2586家均为省级以下开发区,占67.4%。
一方面是数量巨大,一方面是面积惊人。近年新设立的开发区,其面积已从当年的1平方公里、几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动辄十几、二十几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
义乌市工业园区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