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轴”:诺斯洛普·弗菜文学史批评体系的中心原型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heng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之轴”的基本认识原型在弗莱的文学史批评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这种认识模式强调在某个领域中的核心概念,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变化,其内涵不断进行着置换性的调整,概念内涵的置换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弗莱深刻地把握了“世界之轴”认识原型的要义。虽然弗莱的文学史模式也存在着他一直为人诟病的一些缺点,但它对当前文学研究的价值和启示不容忽视。
其他文献
罗伯特·瓦尔泽的日记体小说《雅各布·冯·贡腾》充满辩证元素,集中表现为传统与现代在叙事技巧以及文本内涵两个层面的共生现象。“滚圆的零蛋”既是仆人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是主人公的自我宣称。然而,这看似谦卑的宣称却包裹着前瞻和反叛意识,口头的认可和低姿态都不过是一种策略。实际上,主人公在仆人学校的经历见证了传统价值观的沦陷,20世纪初柏林所代表的都市社会以及现代人之综合病症也随之一一显露。
传记小说是英美小说创作的新潮流,也标志着戴维·洛奇小说创作类型的重大转向。自反性是洛奇传记小说《作者,作者》与《风流才子》的重要属性,为研究这两部作品提供了重要视角。在文本叙事层面,自反性主要体现为打破写实框架、作者“闯入”、斜体文本的入侵等;在历史素材的选用层面,自反性主要体现为传记素的运用,传记素沟通了传记小说中现实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二者之间形成叙事张力。
作为活跃在20世纪20、30年代日本诗坛上的中日混血诗人,黄瀛的口吃构成了其话语行为和诗歌语言的一大特征。本文通过将黄瀛的口吃还原到他的个人境遇和所置身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试图分析其口吃形成的精神机制,以及与其诗歌创作和身份建构等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透视黄瀛诗歌作为一种“混血文学”的生成机制和微妙机理。
拉伊奥斯被杀事件是《奥狄浦斯王》中“晦暗的中心”,而文本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也足够晦暗。伊奥卡斯特和奥狄浦斯分别提供了关于此事的两个版本,令人疑心他们所说的并非同一回事;伊奥卡斯特的叙述还出现了两个不能兼容的时间顺序,使得《奥狄浦斯王》几乎成了荒诞剧。但可以认为,索福克勒斯在这段文本中有意安排了一个时间的“分岔口”,以与地点的“分岔口”构成互涉关系。这个“时间分岔口”也暗合了传说中的第二个斯芬克斯之谜,即时间的“白天”与“黑夜”。从“黑夜时间”角度来理解,奥狄浦斯“杀父娶母”就具有了更切身的意义。
2016年12月1日至3日,由认知诗学学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认知诗学高层论坛”如期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了本次会议。
起初,简·奥斯丁的几本主要传记均出自其家族成员之手,其中,奥斯丁一李的《回忆录》记载了小说家的大致生平和性情。1989年,英国研究者勒费伊的传记面世,她不仅借鉴奥斯丁家族的回忆材料,还亲访各郡县的档案部门,查阅教区记录,奥斯丁的生平被相当完整、准确地展现出来。此后,传记作家或者利用无所不包的社会史材料,或者借助文学和心理分析等批评,塑造出一个不太循规蹈矩的奥斯丁。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当下传记作者将经典小说、文学批评、事实考证等并置一处,奥斯丁的形象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作品的现代意涵也愈加被广泛阐发。
后结构主义者被认为是一群只负责摧毁、不进行构建的“破坏者”,因为他们相信任何构建的企图都可能让他们重新堕入到形而上学的“圈套”中去。在后结构主义批判一切的风潮过后,作家、文学研究者和文学评论家们渐渐怀疑,后结构主义的思考和分析方法是否还适用于文学的书写和文学作品的诠释。本文通过引入美国人类学和罗曼语学家埃里克·甘斯(Eric Gans)的明示符号理论并分析其与欧洲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的新性别小说的共通之处。以说明为什么新性别小说无法用其时在文学评论界仍有一定影响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加以读解。
本文探讨英国当代作家A.S.拜厄特在《吹口哨的女人》中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一个所谓“自由女性”的特殊群体生存状态的重构。文章从作品内众多“变形”和“伪饰”意象入手,考察“自由女性”从外表到内在“失真”的状态,从而揭示她们自诩的“自由”的虚幻性。拜厄特一方面揭示了当时依然浓厚的父权制压迫,表达了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同情,另一方面,在赞赏“自由女性”勇于谋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反思她们的“自我”,认为过于强烈的自我追求也可能是“自由女性”不得“自由”的囹圄。
2014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举办了"非洲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研讨会"。会议最为重要的议题为如何加大力度培养非洲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人才,在继承北京大学原东语系东方文学方向硕士生培养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拓展东方文学方向的学科建设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