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小品的“品”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85858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评价小戏、小品的“品”?有“品”的小戏小品不一定是那些获得政府大奖的作品,但必须是内涵丰富、主题超越、充满戏剧性的作品,它洋溢着戏剧的美,巧妙、凝练、隽永,或是诙谐、讽刺、辛辣,感染着观众,让人们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有“品”的小戏小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作品的魅力所在,除了给你愉悦的审美体验外,还会让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反之,那些故事平淡、人物概念化、情感虚假、缺乏生活的小戏小品,则为无“品”、拙劣之作。探讨小戏小品“品”的根源,对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跟创作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戏;小品;品质;品味
  一、 “品”是“品质”和“品味”的总和
  艺术作品讲究 “风格”,但“品质”和这有着很大的差别,“品质”更指向作品的思想内容、主题立意、艺术品性等,小戏小品的“品质”反映出作品的美学、人文价值,是作品的意义以及核心价值所在。有“品质”的小戏小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带给人新的认识,让人眼前一亮,内心涌起新的感悟。
  “品味”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后的一种心理与体验,是作者带给人们的一种明确、深刻、新颖、积极的思想感受。有“品味”的小戏小品,可以弥补人们的心灵渴望,治疗人类因精神缺失而产生的玩世不恭、茫然、焦躁、偏执等消极情绪。
  艺术作品的“品质”会产生“品味”,而作品的“品味”,又体现作品的“品质”。小戏小品的“品”,其实就是作品的“品质”与“品味”的总和。
  二、小戏小品的“品质”
  小戏小品的“品质”,取决于题材是否反映客观的生活规律,主题是否有社会价值,人物是否鲜明,矛盾冲突是否真实、矛盾解决是否合理。
  1、题材反映生活的本质
  舞台时空的有限性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空的无限性造成矛盾,使小戏小品的创作受到限制。艺术作品来源生活,却高于生活,小戏小品一般都有时代性,反映的是老百姓日常的生活,具有亲切感,应该让观众看到生活中的自己或身边人物的影子,作者要辩证把握好艺术的真与生活的真,《倔驴护印》是在全國第六届小戏小品展演的小戏,该作品所选的题材,就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现实,很有时代的意义。村委会监察委员杨倔驴为了保住村里的一方青山绿水,不肯在村委会主任杨跃进的项目书盖章,而杨跃进为了要挟杨倔驴就范,拿杨倔驴家违建的门楼说事,杨倔驴行使监督权力的难度瞬间升级。该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下老百姓行使监督权的艰难,给观众极强的冲击力,同时也唤醒了人们要敢于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凸现了该作品的人文价值。无疑,该作品是一个有“品质”的作品。
  题材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跟质量,而选材又跟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艺术追求有很大的关系。笔者曾跟《倔驴护印》的作者做过创作交流,该作者长在农村,对村民行使监督权之艰有着深切的认识,为了唤醒人们行使监督权的意识,使一些社会乱象走向有序,内心的驱动力使作者完成了这一个出色的作品。作品要反映生活的本质,正如曹禺先生所说:“我以为必须真知道了,才可以写,必须深有所感,才可以写。要真知道,真深有所感,却必须下很大的劳动。”
  笔者曾在中国剧协小戏小品研修班听同学讨论过一个作品:乡下一对夫妇从信用社贷款养鱼,遭遇洪水亏本了,夫妇俩看着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下乡,误以为是催还贷款来了,要躲避,结果是信用社的工作人员送钱上门,让夫妻俩重新投资水产养殖。该作品童话式的结尾看似温情,但现实生活有没有送款下乡的例子?作者无视乡下老百姓贷款难、无视民营小企业贷款难,背离生活本质,很难博得观众的共鸣,该作品亦很难称得上是有“品质”的作品。
  2、蕴含一个有价值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反映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创作动机、意图,是作品立意最直接的反映。我们评估一个小戏小品是不是有“品质”的作品,首先会对该作品的意义、核心价值进行评估,如果作品没有深刻的意义和社会价值,那么,该作品不管其娱乐性有多强,它肯定不会是一个”上乘”的作品。
  广东有个《公开课》的小品:一个没有校服的男生,被级组长赶出了教室,原因是级组长担心影响公开课的效果。在“作秀”盛行的今天,一个学生不上一节课,怎样说也算不上是一件大事,但作者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事件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与思考:作为一个老师,对“卖打火机”支撑生活的小男孩都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在课堂上跟学生空讲《卖火柴的小男孩》,这是对现实教育现象怎样的一种讽刺?《公开课》这个小品主题鲜明,表达了作者对公平教育的诉求,表达了作者对外来工孩子的关爱。《公开课》有着明确的主题思想、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能唤起人们那份沉睡的爱心,作品的主题意蕴造就了该作品成为高“品质”之作。
  3、有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为主题服务的,什么样的主题,就应该用什么样的人物。情节是小戏小品的骨架,而人物推动情节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人物,就没有情节。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透视角色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人们透彻了解人物思想性格,清晰理解人物关系和深刻记住作品的情节内容,这对观众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有重要的作用。
  触动编剧去构思一个小戏小品,可以是生活一个片段、一则新闻、一则笑话、一句话,有经验的编剧,总是从人物出发,围绕着人物深入去构思作品,并通过人物独特的行动推动戏剧的发展。
  陕西有个《情感营销》的小品,曾在第十七届群星奖舞台上展演,该作品把人物的形象把握得非常准确,一个寂寞的大妈,遇上一个年青的直销人员,大妈只想找个人聊天解闷,年轻的直销员只想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作品通过对人物内心最深层次的需要叙事,展现了人性对真情、亲情的渴求,唤醒了人们对人际之间那种美好交流互动的向往。这个作品,最成功之处,就是能抓住大妈跟年青人各自的需求来塑造人物,人物的思想情感也一直呈现动态的发展,故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生动,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不容易的,小戏小品创作经常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简单化、脸谱化,甚至有的作品,人物不说人话,不做人事,不食人间烟火,成为宣传工具的扬声器。像这样的作品,人物感情生硬、背弃生活、有悖人性,作品就会因为失去了人物而显得空洞,作品的生命力就更谈不上。
  4、真正的矛盾冲突、矛盾处理合理
  人们喜欢在舞台上看到真正的矛盾冲突,也希望矛盾解决合理。上面提到过的《倔驴护印》、《公开课》、《情感营销》等作品,戏剧矛盾的冲突是真正的,是富有戏剧张力的,作品会把观众吸引住,让人们想知道其中的结果。但也有不少作品,通过“人为”的误会来制造矛盾冲突,让人觉得很虚假。还有就是戏剧矛盾的解决,领导、长者一出面,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让人看了很不舒服,这些作品,当然是称不上有“品质”的作品。
  三、小戏小品的“品味”
  有“品味”的小戏小品会让人对作品着迷,感觉她充满内涵,给人深刻的情感体验。小戏小品的“品味”,可以是作品洋溢出来的韵味,这种韵味,当然离不开受众对作品中“自我”或“他人”的欣赏,因此,小戏小品必须蕴含复杂的社会心态、体现社会思潮或社会意识,让人们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对作品呈现的问题再展开联想、思考。
  1、事件矛盾来自日常生活,是人们熟悉而有兴趣的
  人们喜爱小戏小品,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小戏小品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这与他们的生活体验比较贴近,给他们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所以,题材越是为人们所熟悉,他们会越有兴趣看下去,越能从作品中品出“味道”来。
  第十七届群星奖展演的小品《石榴树下》,年迈的父亲得了健忘症,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女儿要送父亲到老人中心,但磨磨蹭蹭的父亲就是不肯出门。这关系到老人的赡养问题,都是身边容易发生的事情,观众们很快就进入了戏剧情景,关心到老人的命运问题,女儿为什么这样做?人们对剧情的发展就充满了兴趣。随着剧情的发展,当大家知道大龄的女儿为了照顾父亲,幸福的婚姻一次次与自己错过,父亲不舍得离开家门,只是为了想给女儿摘一朵石榴花!人生多艰,父爱如山,人们自然从作品当中品出个中“味道”了。
  2、感情真挚,撩动人心
  友情是我们飞翔的翅膀,亲情是我们歇息的港湾,爱情是我们防寒的衣裳,但在物质越来越丰盈的年代,人的情感越来越枯竭,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缺失。情感张力强的作品,能满足人们渴望被理解、被关爱的欲望。小戏小品要撩动人心,就要体现人性的温度,准确传递感情,表达人性的真、善、美。
  其實,刚才提到的《石榴树下》这个小品之所以有“品味”,除了题材是人们所熟悉跟感兴趣的,也还因为这个作品把父女情感渲染到了极致,勾起了人们情感的共鸣:谁不会老去,谁不希望自己得到儿女的关爱跟照顾?当儿女的,谁又没有一本难念的经?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好在我们还有爱,就算生活有沟沟坎坎,我们总能跨过。
  3、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从摄影的角度,仰摄能表现人物的修长的腿,俯摄能表现人物的瓜子脸,小戏小品也一样,切入点巧妙,对人物拿捏到位,会让戏剧作品意蕴悠长,入木三分,让人回味无穷。
  小品《一对“疯子”》,明明是两个正常的人,一个刚刚到精神病院上班的护士、一个去探访病人的地铁工人,却因为在特别的环境,被对方视为精神病人,为了照顾对方,双方都互相迁就,顺着对方说话,安慰对方,却又真情流露,不设防地向对方倾诉自己的无奈与挣扎,最终,在情感共鸣时,发现对方竟然不是疯子!作者不但题材选得好,还对人物张驰、情感的尺度拿捏也非常好,角色亦真亦假、亦假亦真,“戏”的韵味非常浓郁,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结语
  高尔基说过:“戏剧形式是一种最困难的文学形式”。参加戏剧创作的人都知道,写戏是困难的、辛苦的。小戏小品“麻雀虽小”,但也“五脏俱全”,只要我们能深入生活,认真选题、反复琢磨、锤炼作品,必能创作出更多有“品”的作品。
  参考文献:
  陆军.编剧理论与技法.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邓荣宗(1971--),男,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职江门市文化馆。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紫金县基层文化馆(站)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例,对提升县、镇、村(社区)三级文化服务化均等化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进行探索,旨在提升乡村(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水平。  [关键词]公共文化;困难;对策  紫金县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制定了《紫金县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到2020年,全县达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标,实现每万人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1200平方米
期刊
[摘 要]本文试从白云区私伙局的文化作用、面临的困境,浅谈白云区私伙局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私伙局;文化作用;困境;可持续发展  私伙局是指粤语方言内流行于广东及海外地区,由曲艺爱好者自发组织,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民间曲艺社团。白云区内私伙局数量众多,遍布古老祠堂、街巷舞台,有着广泛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各镇街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发挥着满足区内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本文试从私伙局的文
期刊
[摘 要]东莞自2013年成为广东省唯一、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持续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如何架起高雅艺术与大众的桥梁,使艺术活动更容易被接受,是每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考量的问题。本文以引进瑞士“真实虚构电影院”项目的具体实践为切入点,从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互动式公共艺术项目的策划、实施模式以及当代艺术本土化等问题,借此为引进和运作
期刊
[摘 要]通过数字文化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手段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覆盖,是创新文化馆服务模式,提高文化馆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试图通过澄海区文化馆对国家级非遗项目“澄海灯谜”网络化的创新经验来探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关键词]澄海灯谜;网络化;数字文化馆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群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和习惯也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和数字媒介(内容),虚拟空间的影响越
期刊
[摘 要]构建城市公共文化的云服务平台,是惠州在网络时代创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趋势。公共文化云能够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能够规范服务部门的工作流程,其形成的大数据是改进服务、进行考评的依据。建构“惠州公共文化云”时,应该进行总体框架设计,明确实施、运行的责任主体,解决资金与技术问题,采取三阶段的平台建设步骤。  [关键词]公共文化云;大数据;公共文化效能;惠州  在现在网络时代
期刊
[摘 要]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以均等化和标准化作为目标,力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整合和统一配送,但因文化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存在较大不同,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缺乏统一的载体,其主要因素是人,因此本文认为在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建设中应破除以往的观念,通过社会化和适度市场化等手段,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资源整合和利用,在大文化和整个社会大生产的背景下布局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和共享,丰富公共文化服
期刊
[摘 要] 文化馆举办的书画展览,绝非是几个所谓高质量的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般的专业展览所能代替的。只有长期地、不定期地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展览,使观众受益,才是文化馆举办展览的目的和初衷。否则,再好的展览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中楼阁。  [关键词]文化馆;服务;美术;展览  “文化馆是国家兴办的、普及大众艺术、繁荣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审美教育、传播精神文明的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这是
期刊
[摘 要]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不仅体现在新颖的线上活动以及各具特色的交互设备,还体现在运用信息技术为传统的文化馆阵地活动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更优化的管理。本文主要围绕文化馆馆内公益培训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的设计应用,以广州市文化馆的相关探索为例,讨论文化馆传统业务與现代信息技术的互相融合与促进。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化;公益培训平台  一、引言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
期刊
[摘 要]文化馆总分馆和联盟作为一种加强交流合作、增进资源共享的模式,得到越来越多地方的认同。加强文化馆总分馆和联盟建设有利于破解当前文化馆的“孤岛状态”,实现地区文化馆资源共享,推进服务均等化。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市文化馆、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及嘉兴市文化馆的联合运作模式,探讨如何加强文化馆合作,推进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总分馆;联盟  2016年12月25日《公共文化服务
期刊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蒙阴县桃墟镇魏城社区,又高又远的天空一尘不染,几丝白云静静地飘浮成人们悠远的思绪。村口大槐树的叶子绿得正浓,浓得那么厚重而深沉,厚重到颇有力度的清风都无法将其摇动。篱笆外几十株向日葵把黄得耀眼的脸盘努力地朝向太阳的方向,因为籽实渐饱,稍不努力,就只能低下高贵的头。一盘石碾,如盘踞在村口的青龙,护佑着村民平和而富足的日子。  满头银丝的奶奶静静地坐在碾台旁,坐成石碾的模样。碾台上的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