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中催化加氢技术的运用

来源 :化工设计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e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市场中轻质石油应用十分广泛,而科学、针对性采取措施使石油中碳氢比例降低,为我国精细化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主要开展精细化工中催化加氢技术的运用研究,在阐释加氢技术与催化剂分类基础上,分析催化加氢技术影响因素与探索催化加氢技术在精细化工中的运用,并对未来催化加氢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本文以电网公司为例,提出双碳背景下管理会计应主动参与低碳管理,为决策不同类型电厂电力采购量、不同能耗企业电力输送量、碳排放配额交易等行为提供数据支持,并围绕管理会计四要素详细展开论述,强调应融入低碳理念、做好碳的识别与跟踪、创新碳管理工具方法,最后提出通过碳管理会计报告综合评价企业碳权益。
文章以10所学校深化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改革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建构了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实践逻辑的理论模型,将“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的治理主导力、行动策略及其困境破解之道”作为核心范畴。研究发现,凝练学校办学理念作为学校深化体教融合及推进体育工作改革的具体体现,以此驱动学校确立体育发展目标,将体育发展融入学校办学理念,以此体现以体育人价值,实现二者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体教融合推
本文介绍了广州岩溶地区某住宅项目的基础设计过程,在基础形式的选择上比较了劲性复合桩、预应力管桩、CFG桩复合地基+锚杆、灌注桩的优缺点,以及各种形式对本项目的适用性,从而确定合适的基础形式,并对地下室及公建部分和塔楼部分的具体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
[目的/意义]本研究以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类APP的使用作为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平台的具体场景,主要挖掘其使用行为的形成机理,旨在为文化遗产公共文化展示平台的开展途径、智慧资源建设做出理论及实践贡献。[方法/过程]通过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类APP核心要素及其特征的分析,本研究引入传播生态学理论,从内容、技术及社会等层面构建了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类APP情境下用户使用行为的整合模型,然后基于情景化问卷
数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通过操作从现实中获得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启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它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设计拓展性数学实验活动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以数学实验为主线、融合直观与逻辑.具体做法是:根植教材相关内容和现实背景,提出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启发性的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有序组织实验探究和理性思考活动,解决问题,并适时拓展延伸.
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6—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能源生态效率,并采用耦合协调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讨能源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其一,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19年能源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其梯度特征明显,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东部地区处于较低水平;其二,能源生态系统与经济增长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递增,呈现由濒临失调向中高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园阶段教育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互联网+教育”发展背景,对幼儿教育需求与App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概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调研和用户调研分析等形式,贴合幼儿教育的实际现状,对App的功能需求进行设计,对其信息架构、视觉设计及交互体验等问题进行研究,完善App结构层与视觉层的设计。希望通过研究在良好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有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幼儿教育教学实践,家校信息
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政府补助对区域知识创新绩效至关重要。文章选取我国2009—2020年31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区域创新绩效分为区域知识创新绩效和经济创新绩效,进而研究政府补助对区域经济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探究区域知识创新绩效在政府补助影响区域经济创新绩效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政府补助对区域知识创新绩效和经济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区域知识创新绩效在政
目的 探究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9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纳入时间范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者为对照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
近年来,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不断,严重危害了被骗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校园的安全、稳定,加强对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迫在眉睫。针对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被害人的特殊性,本文以被害人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在进行被害人心理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究了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对策,以期能够为防范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