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an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能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能帮助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兴趣。多媒体能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结合体。它不受时空限制,能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感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它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融为一体,学生能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听到声情并茂的录音,欣赏品味形象的词句,视听感官要求受到极大满足,情绪受到感染,求知欲得到彻底激发,就能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文章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教授《苏州园林》这样的传统名篇,仅凭文字的介绍加上学生有限的生活体验还是很难完全领会到园林建筑那如诗如画的美感。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收集了一些代表性的园林图片,将课文中提到的场景都通过图片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文本,领略园林艺术的美感。再如《说屏》、《桥之美》等课文,恰当的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课文更容易,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其次,运用多媒体,培养语感。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的训练不能凭教师的三言两语,而是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再次,用多媒体教学,激励情感。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会呈现出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征,因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如在《大雁归来》中,我课前收集了一部跟大雁有关的曾获奥斯卡提名奖的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制成课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收到的效果可能比单纯的强调环保意识要好。开始进入文本的时候,我用元好问的咏雁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导入,大雁的有情有义迅速的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接着学生自然会带着这种好奇细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归纳出了大雁的特征。在强调环保意识的时候,插入了电影中的片段,舒缓的音乐声中,我们的视线伴随着大雁群集的羽翼,一次次掠过高山和大海,以天空为背景的和谐之美让人动容。影片的主题牵涉到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环保。群鸟飞过一座座工业城市,那钢筋水泥铸成的桥梁,高耸的烟囱里喷涌而出的漆黑烟雾,与这群自然的精灵是如此的不协调。影片的高潮是在鸟群飞过城市上空,偷猎者惊心动魄的枪声响起,一只只大雁以绝望的姿态急速下坠,在哀伤的曲调之中,很多同学已经泪流满面,心灵在美被残酷摧毁的瞬间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是单凭我们的说教远远达不到的效果。所以这种将文字符号和口头转述变为具体可见的、形象逼真的视觉画面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改变口述加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扩大知识视野。
  可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是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条基本观念,这一理念,昭示着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提高角色意识,能够成功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辟出一片葱茏的语文绿地。  一、对话教学:“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
期刊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识决定于存在,诗来源于生活。诗离不开环境。这就为诗歌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提供了可能。而“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又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语文的人文性与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很多重合,这使语文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就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期刊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兴趣开发不能忽视,教师要注重对他们的兴趣开发给予引导。“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观(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下面就学生作文兴趣的开发,克服教学行为的短期性问题谈三点看法。  一、兴趣的酝酿与积累  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形成中,主体(兴趣力)始终起主导作用。因此,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培养学生的作文
期刊
我们参加中学语文课堂阅读课型实验已经三年了,最近,我采用说读课型上了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信》,结果,引起了老师们对这堂课的争议。  主要争议点是视频《火烧圆明园》的安排是否合适。  作为执教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以图片《西洋楼景区》《圆明园全景》和视频《大水法复原》来复原圆明园的美,以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情
期刊
语文学科是涉及知识面最广博、内容伸缩性最大而可塑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无论是现实生活的世界,还是情感世界都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而且这种影响日益明显。如果说社会因素是一个大气候,那么,语文教学只是这个大气候下的一个小环境。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我们都真切的感受到社会因素一直都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 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本位  现代语文教育伴随着现代白话文运动的不断深入扩展而
期刊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老师常常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检测,期中期末考试作文分数占学生语文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学生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总成绩。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呢?下面结合我对八年级的作文教学谈自己指导学生作文的一点做法:  一、讲授写作方法  八年级学生不同于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单纯的写一人一事,而是有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期刊
一、用手打扫教室卫生  每天我都要检查学生的书本是否放整齐,课桌椅前后左右是否对齐,检查座位底下有无果皮纸屑,凡有的,一律不用扫把、簸箕,直接用手捡,用手捧放入垃圾篓。当这些同学用手捡瓜子壳,捡带着唾液粘着灰的槟榔渣,捡自己吐在地上的痰时,别提有多难受。不到一个星期,奏效了,大家都不再乱吐、乱丢,因为都知道成本太高,以前用扫把、簸箕怎么也打扫不完的垃圾,自从改为用手打扫之后,彻底干净了。其实,在我
期刊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语文教学的美育不单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且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一、妙用导语,感受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
期刊
从传统水墨人物画到现实主义写实水墨人物画再到当代都市水墨人物画,其间发生了许多观念及形式上的转变。不同的艺术高峰代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价值标准,这种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的绘画变革,就是一个绘画历史的发展过程。  都市水墨人物画作为现代水墨画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现阶段的水墨画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作为水墨画的领航者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都市水墨人物画可以说是在传统和写实水墨人物画的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以下简称《于》)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范进中举》(以下简称《范》)则是我国十八世纪的最负盛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精彩故事。这两篇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都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上对后世文学的发展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范》和《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