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市海淀区的西北部,湖水之畔、湿地之旁,有一所平凡而美丽的农村小学——上庄中心小学。学校拥有将近20%的本地农村学生和超过80%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生源一般,师资水平一般,好像没有什么需要特殊关注的地方。但深入其中,我们就会发现她的独特之处:这是一所将“爱”贯穿所有教育环节的学校,以“爱”的教育,激发师生爱的情感,唤醒师生爱的行为,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幸福家园。这里的教师平和、诗意,这里的学生朴实、快乐,平和快乐的师生使学校充满了家的气息。
特色之一: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是隐性育人方略所依托的重要载体。上庄中心小学的校园设计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蕴涵着丰富的科技内涵,将科技与人文这两个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完美地结合起来。
布局合理的校园内部区域结构
为保证学生学习生活便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将校园划分为教学、活动、实践三个功能区。教学区以“静”为基调,环境设置沉静、平和,适宜学生潜心读书;活动区以满足学生休息、游戏需求为目标,设有操场、广场、栈道等较为开阔的游戏区和藤萝架、花池、草坪等休闲区;实践区则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和校本课程需要,设有田园、果园、气象站和少儿驾校,为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供方便。三个区域保持适当距离,互不干扰,相互配合发挥育人功能。
蕴涵“爱”的感染力的校园景观
校园中最醒目的是作家冰心的雕像,雕刻着冰心老人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雕像与爱心石、智慧石、校徽和校训一起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爱。上庄中心小学以“爱”为办学理念,就是要让所有师生都能够感受爱、珍惜爱、释放爱,拥有爱的力量、懂得爱的真谛、实践爱的行为。
引发学生归属感、责任感的环境布置
学校的每个景观都有自己的名字:“慧心石”“同心椅”“连心石”“开心小座”……这些独具匠心的名字都是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得来的。提起校园的各种景观,每个孩子都是一脸灿烂的笑容,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学校的喜爱、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楼大厅右侧的墙上,悬挂着两块大大的展板,上面分别是“我最喜欢的班主任教师”“我最喜欢的科目教师”,展示的是学生选出的最喜欢的教师。教学楼中,随处可见的是学生的作品:墙上固定有专门的相框,里面嵌着学生的绘画和书法作品,有一间教室的墙上、桌上、柜子上,贴满了学生的各种作品……所有的这一切,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学生是校园的主人,在这里,他们的意愿获得尊重,个性得到发挥,风采尽情绽放。
贴近生活的学生实践区
校园南侧设立了气象站、农夫果园、农心田园、少儿驾校训练场等实践区。在气象站里,同学们每天观测、记录天气变化状况,并及时向全校师生发布;在农心田园里,学生浇水、除草,体会种植的乐趣和丰收的喜悦;在少儿驾校,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会自然生长规律和气候环境变化,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掌握社会规则,体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上庄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融入地域特色,诠释着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同时得到培养和熏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特色之二:滚雪球式前进的德育体系
大目标、小步子的德育实施策略
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家长忙于生计,不能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上庄中心小学坚持把养成良好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采用大目标、小步子的实施策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依据将抽象的德育目标分解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小目标,将概括化的德育内容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范,同时,灵活应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将每个小目标和行为规范都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孩子们付出努力就能达到阶段目标,获得即时激励、强化。学校依据确定目标—明理导行—监督检查—评价激励的德育实施步骤,完成一个阶段目标就巩固一个,再以此为基础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等行为习惯。
融入生活的德育氛围
德育生活化是理论界倡导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即德育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其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上庄中心小学不断践行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了生活化的德育实施方式。
(1)重视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
学校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勤奋进取、团结友爱的生活环境,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在每个行为培养阶段,学校都会宣讲养成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和行为要求,在明确培养重点的基础上,通过LED屏播放行为示范图片,在楼道里张贴养成教育的宣传画,并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歌谣,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和传唱。同时,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利用广播与大家进行讨论、交流。交流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又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说身边的故事,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起到引导、示范和提醒的作用。
(2)打造家庭、学校、社会融通的德育网络
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把学校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们在不同环境中言行一致,提高德育实效。多年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节庆祝活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重阳节游园活动、好家长评选活动、磨豆腐、开心农园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了解爱的真谛,践行爱的行为。
“敬老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点,也是家、校、社会协作的系列教育活动。首先是“老少一堂话重阳”活动,重阳节那天,学生把父母、祖辈一起请到学校,进行尊老联欢,活动形式每年创新,不变的是温馨的气氛和其乐融融的场面。寒暑假的时候,开展敬老章雏鹰争章活动;学生不定期地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与家长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关心、尊敬老人的行为习惯。持续的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渐将敬老爱老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们变得懂事多了。 特色之三:聚焦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校本课程
体现科技传承与自然规律的“二十四节气”课程
农历二十四节气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价值,学校将其作为校本课程予以开发,源于对生源、地域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学生来自农村,对二十四节气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增加这样的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这项优秀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他们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培养学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和环保意识。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教师、学生合作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师生共同合作,收集各学科有关植物的内容信息,在校内实践区开展种植活动,丰富各学科的植物类课程资源;了解本地常见农作物,进行农作物种植活动;开展花卉和苗木的种植活动,进行专题研究;编制校园实践基地的开发资料,逐渐丰富和积累课程资源。
经过艰辛的探索与实践,“二十四节气”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的专业能力逐渐增强。教师的信息搜集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通过参与课程研发与实践,环保意识、劳动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都有很大的提升。
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的“少儿警校、驾校”校本课程
“少儿驾校、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交通规则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尽快适应、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学习。课程包括基本的交通标志、交通规则的学习,校内、外实践基地考察、调研和实践体验,少儿警校的队列训练、规则学习,小警员体能和素养提升等内容。学校专门建设了少儿驾校场地,添置了少儿驾校车辆和各种设备,以方便课程开展。随着课程的逐步成熟,学校发现了这门课程更高层次的教育价值,学生不但养成了规则意识、公民意识,还逐步形成了尊重生命的意识,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特色之四:严谨扎实的师资培养模式
上庄中心小学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于一体的师资培养模式。其中,“识规律、学好字、教好学”的校本培训,严格贯彻“以学校为本”的培养宗旨,最能体现学校的师资培养特色。
学校调研发现,很多教师写字不够规范、美观,而小学教师的写字基本功直接影响学生的习字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专门设计了“识规律、学好字、教好学”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活动,具体的实施模式为:课堂诊断—专家培训—作业指导—阶段考核—教材编写—例字书写—学生书写指导。一方面聘请专家定期入校讲座、听课,进行课堂诊断和作业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阶段考核,降低教师的倦怠感;同时,采取团队合作和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校本教材编写和例字书写,给教师创造研讨合作的机会,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
特色之五:真挚平和的人际关系
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每学期末都会组织学生评选“学生最喜欢的好老师”,并请当选的教师撰写总结、反思,集结成册。好老师的标准是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拟定的,体现了本校学生最希望教师具有的特征——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对学生的爱。好教师文集则要求教师依据自己的亲生经历撰写,重在对师生交往的总结和梳理。这种评选加总结的教师评价模式,既是对教师的激励,也是对教师行为的引导。通过这种恰当好处的引导和激励,学校普遍形成了相互宽容、尊重、欣赏的师生关系。
高山流水般的同事情谊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经常见诸于报端,耳闻于会议,践行于学校,毛校长就是这样一位引领学校不断前行的好校长。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丰厚的物质激励,毛校长不仅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带动了学校发展,更将其对诗歌的爱好传输给了全校师生。翻看《指间情缘——教师短信集》,阅读教师们一首首互相唱和的美丽诗歌;走入学校,欣赏师生自编的校园歌谣,我们仿佛找到了古人那种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感觉。
美丽的上庄中心小学,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营造出了蕴含大爱的教育氛围,这种爱弥散于校园之内、教师之间、学生之中,使教师愉悦幸福,学生健康快乐!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何义娟)
特色之一: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是隐性育人方略所依托的重要载体。上庄中心小学的校园设计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蕴涵着丰富的科技内涵,将科技与人文这两个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完美地结合起来。
布局合理的校园内部区域结构
为保证学生学习生活便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将校园划分为教学、活动、实践三个功能区。教学区以“静”为基调,环境设置沉静、平和,适宜学生潜心读书;活动区以满足学生休息、游戏需求为目标,设有操场、广场、栈道等较为开阔的游戏区和藤萝架、花池、草坪等休闲区;实践区则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和校本课程需要,设有田园、果园、气象站和少儿驾校,为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供方便。三个区域保持适当距离,互不干扰,相互配合发挥育人功能。
蕴涵“爱”的感染力的校园景观
校园中最醒目的是作家冰心的雕像,雕刻着冰心老人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雕像与爱心石、智慧石、校徽和校训一起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爱。上庄中心小学以“爱”为办学理念,就是要让所有师生都能够感受爱、珍惜爱、释放爱,拥有爱的力量、懂得爱的真谛、实践爱的行为。
引发学生归属感、责任感的环境布置
学校的每个景观都有自己的名字:“慧心石”“同心椅”“连心石”“开心小座”……这些独具匠心的名字都是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得来的。提起校园的各种景观,每个孩子都是一脸灿烂的笑容,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学校的喜爱、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楼大厅右侧的墙上,悬挂着两块大大的展板,上面分别是“我最喜欢的班主任教师”“我最喜欢的科目教师”,展示的是学生选出的最喜欢的教师。教学楼中,随处可见的是学生的作品:墙上固定有专门的相框,里面嵌着学生的绘画和书法作品,有一间教室的墙上、桌上、柜子上,贴满了学生的各种作品……所有的这一切,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学生是校园的主人,在这里,他们的意愿获得尊重,个性得到发挥,风采尽情绽放。
贴近生活的学生实践区
校园南侧设立了气象站、农夫果园、农心田园、少儿驾校训练场等实践区。在气象站里,同学们每天观测、记录天气变化状况,并及时向全校师生发布;在农心田园里,学生浇水、除草,体会种植的乐趣和丰收的喜悦;在少儿驾校,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会自然生长规律和气候环境变化,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掌握社会规则,体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上庄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融入地域特色,诠释着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同时得到培养和熏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特色之二:滚雪球式前进的德育体系
大目标、小步子的德育实施策略
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家长忙于生计,不能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上庄中心小学坚持把养成良好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采用大目标、小步子的实施策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依据将抽象的德育目标分解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小目标,将概括化的德育内容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范,同时,灵活应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将每个小目标和行为规范都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孩子们付出努力就能达到阶段目标,获得即时激励、强化。学校依据确定目标—明理导行—监督检查—评价激励的德育实施步骤,完成一个阶段目标就巩固一个,再以此为基础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等行为习惯。
融入生活的德育氛围
德育生活化是理论界倡导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即德育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其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上庄中心小学不断践行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了生活化的德育实施方式。
(1)重视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
学校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勤奋进取、团结友爱的生活环境,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在每个行为培养阶段,学校都会宣讲养成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和行为要求,在明确培养重点的基础上,通过LED屏播放行为示范图片,在楼道里张贴养成教育的宣传画,并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歌谣,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和传唱。同时,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利用广播与大家进行讨论、交流。交流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又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说身边的故事,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起到引导、示范和提醒的作用。
(2)打造家庭、学校、社会融通的德育网络
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把学校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们在不同环境中言行一致,提高德育实效。多年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节庆祝活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重阳节游园活动、好家长评选活动、磨豆腐、开心农园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了解爱的真谛,践行爱的行为。
“敬老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点,也是家、校、社会协作的系列教育活动。首先是“老少一堂话重阳”活动,重阳节那天,学生把父母、祖辈一起请到学校,进行尊老联欢,活动形式每年创新,不变的是温馨的气氛和其乐融融的场面。寒暑假的时候,开展敬老章雏鹰争章活动;学生不定期地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与家长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关心、尊敬老人的行为习惯。持续的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渐将敬老爱老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们变得懂事多了。 特色之三:聚焦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校本课程
体现科技传承与自然规律的“二十四节气”课程
农历二十四节气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价值,学校将其作为校本课程予以开发,源于对生源、地域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学生来自农村,对二十四节气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增加这样的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这项优秀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他们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培养学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和环保意识。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教师、学生合作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师生共同合作,收集各学科有关植物的内容信息,在校内实践区开展种植活动,丰富各学科的植物类课程资源;了解本地常见农作物,进行农作物种植活动;开展花卉和苗木的种植活动,进行专题研究;编制校园实践基地的开发资料,逐渐丰富和积累课程资源。
经过艰辛的探索与实践,“二十四节气”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的专业能力逐渐增强。教师的信息搜集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通过参与课程研发与实践,环保意识、劳动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都有很大的提升。
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的“少儿警校、驾校”校本课程
“少儿驾校、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交通规则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尽快适应、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学习。课程包括基本的交通标志、交通规则的学习,校内、外实践基地考察、调研和实践体验,少儿警校的队列训练、规则学习,小警员体能和素养提升等内容。学校专门建设了少儿驾校场地,添置了少儿驾校车辆和各种设备,以方便课程开展。随着课程的逐步成熟,学校发现了这门课程更高层次的教育价值,学生不但养成了规则意识、公民意识,还逐步形成了尊重生命的意识,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特色之四:严谨扎实的师资培养模式
上庄中心小学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于一体的师资培养模式。其中,“识规律、学好字、教好学”的校本培训,严格贯彻“以学校为本”的培养宗旨,最能体现学校的师资培养特色。
学校调研发现,很多教师写字不够规范、美观,而小学教师的写字基本功直接影响学生的习字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专门设计了“识规律、学好字、教好学”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活动,具体的实施模式为:课堂诊断—专家培训—作业指导—阶段考核—教材编写—例字书写—学生书写指导。一方面聘请专家定期入校讲座、听课,进行课堂诊断和作业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阶段考核,降低教师的倦怠感;同时,采取团队合作和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校本教材编写和例字书写,给教师创造研讨合作的机会,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
特色之五:真挚平和的人际关系
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每学期末都会组织学生评选“学生最喜欢的好老师”,并请当选的教师撰写总结、反思,集结成册。好老师的标准是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拟定的,体现了本校学生最希望教师具有的特征——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对学生的爱。好教师文集则要求教师依据自己的亲生经历撰写,重在对师生交往的总结和梳理。这种评选加总结的教师评价模式,既是对教师的激励,也是对教师行为的引导。通过这种恰当好处的引导和激励,学校普遍形成了相互宽容、尊重、欣赏的师生关系。
高山流水般的同事情谊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经常见诸于报端,耳闻于会议,践行于学校,毛校长就是这样一位引领学校不断前行的好校长。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丰厚的物质激励,毛校长不仅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带动了学校发展,更将其对诗歌的爱好传输给了全校师生。翻看《指间情缘——教师短信集》,阅读教师们一首首互相唱和的美丽诗歌;走入学校,欣赏师生自编的校园歌谣,我们仿佛找到了古人那种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感觉。
美丽的上庄中心小学,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营造出了蕴含大爱的教育氛围,这种爱弥散于校园之内、教师之间、学生之中,使教师愉悦幸福,学生健康快乐!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何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