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通过身体力行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体验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为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的教师,就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研究课题,并通过有效的策略使得实施趋向便利,让学生在活动中研究,在实践中提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设置,还是课程内容的安排都具有独特之处,但是,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道“靓丽的风景线”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现象一:选题阶段,苦无“下米之炊”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教师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有限,所选取的课题范围比较狭窄,难于捕捉学生的兴趣,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更谈不上锻炼综合实践能力。而很多学生面对教师们寻找出来的研究内容,无兴趣,难深入,无滋味,多应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四大指定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其中的“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作为课程形态呈现,但它并没有具体教材,需要自主开发,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储备“米”,精心准备“炊”。
现象二:实施阶段,“操作与设想”之困局
为了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参与度,很多教师选择把权力“下放”,与学生共同研讨实施方案,可是到了课题具体实施的时候,才发现操作与设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许多前期设计的方案遇到的具体问题很多,难以进行实际操作。而且,由于受到知识、能力、外部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与限制,学生们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课题研究,也开展了调查、采访等等活动,但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不显著,从而影响了后续的学习兴趣,失去继续深入研究的动力,虎头蛇尾,甚至无疾而终,遭遇困局,整个课题研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现象三:课程延伸阶段,期待“长尾”,曲终人不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延伸及反思部分,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不仅是教师在其中获益,学生们也能从中品味课程成果,体会研究方法,启发创造性思维。可以说,这一部分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能够带领学生顺利地完成研究活动,使得他们习得了知识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收获,可仔细审视一下,却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在这单纯的热闹背后,是否还应该带领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价值追求,反思更多维的研究视角,启发更多元的方法,从而把课题研究向纵深处延伸,为课程画上一条理性但不多余的尾巴,做到曲终人不散,余音绕梁的效果呢?
面对以上种种现象,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让研究从学生的身边扬帆起航。
一、课程取材源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的确,社会是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它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可以回归生活,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这样既节省许多开支(时间、财力),同时又能帮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情感。[1]但是,面对纷繁的课程资源,并不可以拿来就用,因为假如选择不恰当的话,就会造成学生对研究活动兴趣的缺失。为此,我们不仅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研究课题,而且还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2]如此操作,不仅可以让研究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即将开展的研究活动。
在我们南京城南有一家名为“小李汤包”的汤包店,那里的汤包“皮薄馅多”,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也比较实惠,所以每天都是顾客盈门,生意红火。恰巧,这家店又在我校的旁边。如此的美食,它来源于学生身边,是他们经常吃的食物,让它进入到课堂之中,不仅使得课程和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实际相关联,而且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汤包也可以去研究,从而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引发学习的内在需要。同时,由于这一研究主题具体而生动,符合中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所以学生的爱学、乐学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具体实施趋向便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学习中,这门课程在学生的眼中却有些黯然失色,究其原因,除了对研究内容的不感兴趣外,还有学业紧张、能力有限、家长的不支持等等方面的问题。要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眼中焕发魅力,就要在不增加学生、家长过多负担的情况下,方便学生进行研究,以此为标准选择和实施课程资源。以“火火的小李汤包”这一主题活动为例,由于这家店面就在学生身边,通过课前的调查,我们知道了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吃过这家的汤包,有的甚至是常客,他们的父母与老板小李师傅也是老熟人;而小李师傅曾是本校的学生家长,他也乐于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活动,这样的便利,成为此次研究性活动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在随后的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设计问卷,在学校、家庭以及食客中展开调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汤包,享受自己劳动的快乐;同时又让学生为小李汤包店的环境卫生、口味的变革提出中肯的意见……如此,有了教师悉心的指导以及活动时间、安全的保证,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家长的支持,研究活动也就圆满完成了。
三、深入研究依托活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设置,还是课程内容的安排都具有独特之处,但是,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道“靓丽的风景线”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现象一:选题阶段,苦无“下米之炊”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教师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有限,所选取的课题范围比较狭窄,难于捕捉学生的兴趣,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更谈不上锻炼综合实践能力。而很多学生面对教师们寻找出来的研究内容,无兴趣,难深入,无滋味,多应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四大指定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其中的“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作为课程形态呈现,但它并没有具体教材,需要自主开发,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储备“米”,精心准备“炊”。
现象二:实施阶段,“操作与设想”之困局
为了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参与度,很多教师选择把权力“下放”,与学生共同研讨实施方案,可是到了课题具体实施的时候,才发现操作与设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许多前期设计的方案遇到的具体问题很多,难以进行实际操作。而且,由于受到知识、能力、外部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与限制,学生们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课题研究,也开展了调查、采访等等活动,但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不显著,从而影响了后续的学习兴趣,失去继续深入研究的动力,虎头蛇尾,甚至无疾而终,遭遇困局,整个课题研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现象三:课程延伸阶段,期待“长尾”,曲终人不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延伸及反思部分,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不仅是教师在其中获益,学生们也能从中品味课程成果,体会研究方法,启发创造性思维。可以说,这一部分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能够带领学生顺利地完成研究活动,使得他们习得了知识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收获,可仔细审视一下,却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在这单纯的热闹背后,是否还应该带领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价值追求,反思更多维的研究视角,启发更多元的方法,从而把课题研究向纵深处延伸,为课程画上一条理性但不多余的尾巴,做到曲终人不散,余音绕梁的效果呢?
面对以上种种现象,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让研究从学生的身边扬帆起航。
一、课程取材源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的确,社会是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它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可以回归生活,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这样既节省许多开支(时间、财力),同时又能帮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情感。[1]但是,面对纷繁的课程资源,并不可以拿来就用,因为假如选择不恰当的话,就会造成学生对研究活动兴趣的缺失。为此,我们不仅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研究课题,而且还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2]如此操作,不仅可以让研究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即将开展的研究活动。
在我们南京城南有一家名为“小李汤包”的汤包店,那里的汤包“皮薄馅多”,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也比较实惠,所以每天都是顾客盈门,生意红火。恰巧,这家店又在我校的旁边。如此的美食,它来源于学生身边,是他们经常吃的食物,让它进入到课堂之中,不仅使得课程和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实际相关联,而且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汤包也可以去研究,从而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引发学习的内在需要。同时,由于这一研究主题具体而生动,符合中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所以学生的爱学、乐学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具体实施趋向便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学习中,这门课程在学生的眼中却有些黯然失色,究其原因,除了对研究内容的不感兴趣外,还有学业紧张、能力有限、家长的不支持等等方面的问题。要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眼中焕发魅力,就要在不增加学生、家长过多负担的情况下,方便学生进行研究,以此为标准选择和实施课程资源。以“火火的小李汤包”这一主题活动为例,由于这家店面就在学生身边,通过课前的调查,我们知道了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吃过这家的汤包,有的甚至是常客,他们的父母与老板小李师傅也是老熟人;而小李师傅曾是本校的学生家长,他也乐于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活动,这样的便利,成为此次研究性活动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在随后的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设计问卷,在学校、家庭以及食客中展开调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汤包,享受自己劳动的快乐;同时又让学生为小李汤包店的环境卫生、口味的变革提出中肯的意见……如此,有了教师悉心的指导以及活动时间、安全的保证,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家长的支持,研究活动也就圆满完成了。
三、深入研究依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