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见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在的城市“无锡”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城,从幽静婉约逐渐走向现代时尚,这种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也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城市的变迁中,我只能坐看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曾经生活过的场景一一被物理摧毁,随之荡然无存的是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从哪来?”已然看不见了;“往哪去?”亦然不清晰。在徘徊与恐慌之间唯有相机可以作为旁证,记录我曾遇见过的城市。除此以外,拍摄者也可以通过镜头表达自己的视角与立场、兴趣与感想、困惑与思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拍摄真实记录下周遭的城市圈,透过细节串联出这个城市的经络,在银盐的疏密间氤氲那种城市特有的情愫,在相片流转传阅时,这种对城市的眷恋能像陈酿一样舒展散发开去。
  我也时常徜徉在城市的街头,捕捉自己的心灵之城。但如何能够准确把握自己思绪的起伏微澜,这是一个难题。我通常会行走在城市中不同的街区,且行且摄,当拍摄的图片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开始慢慢体会其中散发的缕缕情怀。思考下某个街区给自己留下的最初影像,比对一下图片,寻找其中有没有建立某种联系。也许可以给城市做一个注脚,提炼一些关键词,在往后的拍摄中围绕这些勾勒好的框架慢慢搜集素材,让城市这个很宽泛的名词在自己日积月累的作品中逐渐清晰与丰满起来。
  Q:当下城市影像雷同的原因有哪些?
  A:城市题材的摄影项目现在较为多见,而且很多作品的叙述方式及情感特征会让人感觉有几分相似,这种现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一,现代化让中国的城市变得相似而雷同,地域性差异在逐渐消失,城市规划与建设普遍缺乏条理性与前瞻性。其二,在建筑形制统一的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趋同,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一代代只有知道没有知识、只有梦想没有理想的城市公民,在各种现代社会的诱惑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刻地思考与鞭挞。其三,摄影已然成为一种很功利的工具,喜欢摄影的人多,希望摄影带来名利的人更多。很多人在端起相机之前就已然在考虑如何收获了,这种“春华秋实”式的创作方式在曝光伊始就留下了淡淡的铜臭味。
  Q:优秀的城市影像应具有哪些特质?
  A:能留存下来的城市影像应该有两种特质:对城市的冷静描述与深情讴歌。前者有如法国摄影师尤金·阿杰特(Eugène Atget 1857-1927)的作品,在他有生之年用他那简陋的7×9.5英寸的相机为巴黎留下了8000多张城市影像。他抛弃了世俗的高低贵贱之分,在他的作品中妓女和贵妇等高,豪宅与陋巷齐平,在他的镜头中所有人文元素被一视同仁地客观记录下来。安塞尔·亚当斯评价尤金·阿杰特的作品:“阿杰特的魅力并不在于他能娴熟地使用当时的底版和相纸,也不在于他的照片中所显示出来的漂亮的服装、建筑物和人物,而在于他公正和亲切的观点……”后者的代表是罗伯特·杜瓦诺,他长期生活在巴黎,喜欢城市和市民,能和周遭的平民融洽相处,并在不经意间留下一件件传世佳作。他像个顽皮的精灵躲藏于街头巷尾,在人们调皮、嬉闹、慵懒、缠绵的时候轻点快门。他说,你在街道看到那些不期而遇的事情,哪一个电影导演也不可能在镜头前给你安排出来。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他一张张时而温馨、时而俏皮、时而浪漫、时而会心一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他对城市的眷顾与爱恋。他是城市的一份子,他用相机描绘了城市在他心中那迷人的形象。
  Q:为什么一直坚持用胶片相机拍摄?
  A: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从小用胶片,这种拍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释放快门——过片,这样的节奏使得自己更为从容、不惑;胶片中存在着实实在在的金属银,它也是图片信息持久存在的保证,它更贴近摄影记录时空的原则;胶片的存世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在这种现状下自己胶片的使用量却比以前更大,希望自己持续的拍摄能够谱写一曲胶片时代的挽歌,让自己成为胶片时代最后的武士。
  在家里的干燥柜里摆放着很多胶片相机,徕卡、哈苏、佳能、富士、康泰时……在这众多的设备中我最喜爱使用哈苏501相机。感谢其发明者维克多哈苏的那双小手,使得哈苏的体积小巧玲珑。哈苏虽小却是120片幅,加上成像质量优异的卡尔·蔡司镜头,再配合柯达TRIX胶片,呈现的影调丝滑而缠绵。6×6的画幅,规矩而中正,在四方之间矛盾不会显得那样尖锐,影调不会那样轻薄,看似平庸实则从容。因此,哈苏系列相机是画质与便携性的最好平衡,也是大浪淘沙后的画幅,用这样的设备来拍摄需要提炼的城市题材应该是相得益彰的。
  在哈苏以外,使用率较高的就是康泰时T3。它身材娇小,犹如烟盒,钛质机身中包裹着一枚蔡司35mm镜头,常于无声处偷光纳影。它是工艺品,拥有蓝宝石快门的保时捷设计;也是短兵相接的利器,当你听到它微弱的丝丝声时,那已是快门释放后的过片声。
  器材和题材是有一定关联的,画幅大小、彩色黑白、胶片数码、机械电子,这些不同的选择与组合会产生一些作品独有的韵味。但器材也不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决定性要素,作品的成败还是在于作者思考的深度与角度。摄影设备还是以操作熟练为要务,熟悉一个系统是要经年累月的,只有在相机浑然成为身体一部分的时候才能做到心到、眼到、手到。
  Q:会不会用到一些附件?
  A:我喜欢使用三脚架,这一方面是120相机拍摄所需,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拍摄的速度。在精细构图与对焦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也就少了几分火气,多了几分思考。多数时候的拍摄选择自然光,因为我非常迷恋自然光那种柔和而真实的影调过渡。但在光线暗到无法正常拍摄的时候也会用人造光源进行补光。最常用的是闪光灯,但前提是只起辅助作用,不能干扰现场主光源营造的光场氛围。补光多采取反射或是漫反射。最近也添置了一个秘密武器——500流明的强光手电,在灯头前加装柔光纸使其产生柔和的漫射光用于补光。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所见即所得,作品最终呈现的光效在拍摄时就一目了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常用附件,如快门线、测光表、灰卡等。
  Q:如何适应如今数字时代的发展?
  A:在数码时代下,作品的制作和传播都是在数字平台下完成的,即使是胶片,也应该实现数字化,因为现在已经不可能抱着一本相册满世界的找人批评指正,摄影师离开互联网寸步难行。拍摄完的胶片由自己冲洗成底片,几年前还曾印放成银盐相片,但现在更多的是用扫描仪来扫描。通常把底片扫描成尽可能大的16位Tiff文件,一张6×6的底片文件大小在200M-300M,这样才能保证后期调整有足够的动态范围。后期调图基本用Photoshop或Lightroom。个人认为拍摄的过程只是采集影像信号,让所有的影调和细节能够在胶片或是CCD上充分记录,而真正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是照片的印放或后期PS。正如亚当斯所言,拍摄是乐谱,印放是演奏。
  制作完成后作品可以用数字文件在网络上传播,也可以打印成纸质的收藏作品。数字艺术微喷是个专业而又严谨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仔细对待,从打印机和显示器的调教,到纸张的选择测试,再到特性曲线的制作,这些都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践经验告诉我,当大尺寸的纸质作品呈现在眼前时,那种欣喜与震撼的感觉无与伦比。
其他文献
我们在杂志、网络、电视上看到的美女,一个个都肌肤如雪,完美无瑕,其实,现实中的人,肌肤大多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而我们看到的美女照片,大多都是经过后期磨皮处理的效果。那么,我们就来介绍一种简单快捷,但效果明显的磨皮处理方法,通过常见的PhotoShop 软件中简单的几步,平常人也能像广告页面上的美女那样,拥有绝美的肌肤效果。
期刊
20多年前,她所追寻的是孩子成长空间的“挣扎”主题,  现在则是记录丈夫走向衰落以至死亡的“挣扎”过程。  20世纪的世界摄影史上若是挑选10位最重要的女摄影家,莎莉·曼(Sally Mann)是当之无愧的其中一位。  人们对莎莉·曼的认知毫无疑问来自她记录自己三个孩子成长过程的黑白照片以及弗吉尼亚州优美的田园风光作品,伴随着8x10大底片的质感,展现了种种纯朴而又活泼的动人瞬间。莎莉·曼一生都没
期刊
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欢乐谷里,当我在摩天轮下抬头仰望时,摩天轮和天空的云都在缓缓移动,那样的景象给了我灵感,我希望通过摄影的手段把大型机械的运动轨迹和云彩巧妙地融合起来。  拍摄此类照片的最佳时机,是天色渐暗、华灯初上的时候。拍摄时通常快门速度是自己掌握,有时候会在30秒以上,只有用B门才能达到要求。  相对来说,白天拍摄长时间曝光作品会有一定难度,想要降低快门速度就必须用减光镜。快门的时间有一个
期刊
拍摄星轨最佳时机  在城市中拍摄星轨最好选择在农历二十九到初三这几天,因为这个时间段的晴朗夜空几乎看不到月亮,没有月光的干扰,星星的光芒会更亮。  器材最佳设置  最好使用大光圈,感光度则根据拍摄场地的环境光来决定,不过为了保证画面质量,一般建议使用较小的ISO。而在拍摄之前可以使用高感(ISO3200-6400)配合最大光圈来快速确认构图和对焦。最好使用RAW格式来拍摄,这样能保证后期处理有更大
期刊
技巧亮点提示  1.套索抠图,并任意加、减选区。  2.更改不透明度,使新加入的素材具有空气透视感。  我认为:  原片意境神秘,三棵小树、蒿草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已经具有一定的欣赏性、艺术性。只要在色调方面稍加改善,即能成为作品。但如果想要更进一步,给大家带来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成为更引人入胜的作品,则需要发挥想象,为照片增加更有看点的实体。  原图不足之处:  ◎ 主体吸引力稍欠。  ◎ 色彩平庸
期刊
水珠为什么会这么圆?  这一组作品很简洁明了,不过也许你会提出疑问,这些水珠为什么如此浑圆,不太符合地球引力的规则呢?这也让我们想到了曼·雷的名作,女人脸上的眼泪用玻璃珠来代替,强化了作者想要的视觉效果。不过在当前PS无敌的时代,不太需要如此复杂的工序了,也就是在这个环节,作者对这组作品做了唯一的后期处理——液化。将水珠的形状稍作调整,便出现了饱满欲滴的生动效果。  “镜中花,水中月”——视角决定
期刊
富士借助X100重新回到专业相机市场的竞争中,而X100的热销也让更多厂商重新认识了大底便携相机市场。可以说,大底便携相机能有今日的繁荣场面,富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时隔两年,富士推出了X100的后续机型X100s,同样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X100s采用了APS-C画幅X-Trans CMOS II感光元件,具备约1600万有效像素。和X-Pro1/X-E1一样,X100s的感光元件也
期刊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卢浮宫无疑是中外艺术家青睐的神圣殿堂。去巴黎旅游的摄影人无不将卢浮宫作为拍摄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很少看到具有新意的卢浮宫摄影作品。韩永峰拍摄的《仰视卢浮》,采用独到的视角和二次曝光技法,不仅在视觉上为我们带来新意,更体现了卢浮宫这座艺术殿堂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历史感、辉煌感和神秘感。
期刊
原片场景不错,但最大的问题是色彩平淡,气氛欠佳。两位嘉宾提供了两种简单的解决方案,陈建强直接降低饱和度,配合局部高反差简单地实现了淡彩效果。这种源于江西的低饱和度色调如何得来,一直是个谜,本期将为您解密。郭红营制作了细腻的黑白效果,他的黑白作品屡获业内好评,我们且看他是如何调整的。无论您喜欢哪种风格,相信至少都能学会几招密技。
期刊
仅在原图上调整,不添加元素,这对后期是一个挑战。它衡量的是摄影师通过后期的摄影语言表达能力。先经过想象,确定大致目标,再通过种种技术手段向目标进发,并不断修正、升华目标,一幅好看的作品很可能就产生了。以本文为例,原本普通的照片,细化了影调、色调,做好了局部细节之后,即产生了神奇的变化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