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边缘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o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说到底是一个回归田园的儒生。他因归去而幸福,也因归去而痛苦,心系两端,顾虑重重,并非是回到田园就彻底轻松了。人是在这儿了,但心并不能完全收在篱笆墙内。他仍然要不断地说服自己,让田园生活变得单纯快乐起来。
  陶渊明的矛盾和徘徊常常反映在诗文中。“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归鸟》)这里写鸟的徘徊和往返,也是见景生情。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那种“役”的生活简直太糟糕了,让他“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诗人心里想得明白,却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放得下。陶渊明仍然还有家族自豪感,很难忘掉曾祖父建功立业的伟大传统。这成为一种精神流脉,灌注在陶渊明身上,仅这一点也使他的田园生活很难变得和谐起来。
  但诗人对那片“丛林”实在是太惧怕和太厌恶了。陶渊明写下了《咏三良》,这是对残暴的“丛林法则”提出的最强烈的抗议。诗中写了秦穆公死的时候让三个最喜欢的良士谋臣陪葬,而且这是生前的遗愿。“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看起来这个君王喜爱他们之极,到了另一个世界也希望这三个人的陪伴,但实际上君王未必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那是最后的完结。什么“生共此乐,死共此哀”,多么残酷虚伪。秦穆公是衰老而死,“三良”则要被活活埋葬。陶渊明在歌颂“三良”忠贞的笔墨之下,掩埋了怎样的悲愤和哀怜。他这里实际上对强权、对嗜血的“大动物”施以最大的诅咒,也表现出对人性黑暗、对帝王残酷的恐惧感。
  类似屈原式的牢骚在陶渊明的诗里也有一些。一些很清楚的道理在诗中被一再地阐明,有时让人觉得絮叨,但是面对漫长而具体的痛苦与辛劳,还有孤独,这些反复似乎也可以理解。这是一个出仕不得、志向不伸、抱负难展的人,也是一个忧愤与压抑的人,他的文字中不会没有控诉和悲伤。
  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写道:“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谈到自己没有积累财富,一生贫困,官场不济,没能做一个体面的父辈,害得孩子们不得不忍受清贫,流露出深深的歉意。
  纵观他的一生,进还是退,显还是隐,富还是贫,尝试还是决绝,种种两极之难,一直伴随着他,不得解脱,苦味充斥在心頭。不过越是到后来,越是只剩下田园这一条路,只剩下酒和大自然这两大慰藉了。离开这些他的生存就更艰难了。如果以六十三岁计,在当时诗人也算度过了比较漫长的人生。他遭逢乱世,经历很多,只是一直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到最后也没能满足心灵的期待。
  陶渊明娶过两个妻子,育有五子,这中间是否有夭折的不得而知。穷人孩子多,富贵之家倒时常有少子的痛苦。陶渊明要养育这么多孩子实在不易。贫困让他常常无计可施,徒有感叹。他只好寻找各种各样的例子,以不同的榜样来说服自己,以增添支撑下去的力量。“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七首·其二》)从这些自勉自励的诗章中,我们还是能隐约听到难忍的悲绝之声。
  陶渊明总共四次入仕,相加时间也不足两年。第一次大概是十天半月,第二次是一年左右,第三次半年多一点,第四次才两个多月。这种频繁出入是很少见的情况,比如当年的李白和杜甫也感慨自己命运不济,不能够显达于世,但李白在朝廷里待了一两年,杜甫几次做官的时间也没有这么短。陶渊明尝试的次数之多时间之短,给人的感觉是极其缺乏耐心,极难适应那个环境。这反映出陶渊明内心深处的孤傲与焦躁,他心中的确蕴藏着一股“刚烈”之气。
  陶渊明前后或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其中有一些是言辞锐异,铤而走险。比起他们,陶渊明还算“安稳”。但是让他安心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小吏,这样做一辈子,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
  陶渊明在困厄中会回顾童年,想念自由开阔、无边无际的田野。对比眼前的困境,便觉得自己进入了“樊笼”,而自己原本是一只可以盘旋在高空的“飞鸟”。
  这只飞鸟后来逃离樊笼,飞向了“丛林”的边缘,却频频回望,好像不忍飞得更远。
其他文献
8岁入学,17岁初中毕业,未能参加高考,1966年回东井村当起了民办教师。1973年,24岁时,国家教育改革实行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招生制度,他有幸进入清华大学电力工程系锅炉班学习。1977年,大学毕业后他一心想去淄博辛店电厂,却被爱才惜才的山东省劳动局留下。其后,到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工作数载。1996年,副局长的他辞去公职“下海”……  他就是牛长源。2019年的今天,洗尽铅华,70岁的他沉淀出
期刊
在傍晚乘凉的广场上,在乡间的田野里,在贫困户的家中……一顶顶流动的小红帽、一面面鲜红的旗帜,成为董集镇亮丽的的风景线。  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董集镇依托文化振兴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从拓展阵地、精准服务、凝聚人心上下功夫,全方位激活新时代文明实践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2019年以来,董集镇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按照筑基、整合、贯通、
期刊
最近这几天,康辉火了。打开微博,热搜是康辉。中午吃完饭刷B站,热搜又是康辉。晚上打开抖音寻找快乐,热搜还是康辉!  起因是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推出的康辉的几支vlog。在第一支vlog里,康辉就像带朋友逛单位一样,说道:“这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我的单位,今天我来上班了。”他用亲近的第一视角,如此这般跟观众“唠嗑”。  康辉又发布了第二支、第三支vlog,支支爆火,这些视频带来的高话题热度与巨额流量,
期刊
位于鲁中地区的淄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曾是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鲁商文化的发源地,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它融合着古老与现代的中华文明,汇聚着黄河沿岸与海洋文明的蓬勃朝气。凭借横贯东西、纵深南北的地理优势,在70年的沧桑变化中经历着从工业重城到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的转变,现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淄博的故事。  淄博作为地域名称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淄川、博山两地煤矿的开发
期刊
顾恺之画母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善于画人物,尤其擅长画女人。顾恺之出世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童年的顾恺之经常进入书房问父亲:“人家都有妈妈,我的妈妈在哪里?”禁不住儿子的一再询问,父亲只好以实相告。顾恺之大哭了一场,从此变得沉默寡言了。他一次又一次地询问父亲,母亲的脸庞、身材长得如何。听了父亲的描述后,开始给母亲画像。他画了一张又一张,父亲总是摇头:“不像。”直到有一天,父亲说:“身材、手足有点像。
期刊
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导演、影视制片管理、艺术与科技、播音与主持……这些专业对准备艺术考试的考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近几年,虽然艺考改革对考生文化成绩要求提高以及考试难度增加,但这并没有影响考生报考的热情。  备战高考,艺考生要同步准备文化课、艺术类专业课。在藝考路上,通关道路千万条,一套专业教材对考生最重要。山东人民出版社邀请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
期刊
《山东画报》:您个人从何时开始关注和研究研学旅行,出版这套研学旅行图书的初衷是什么?  彭其斌:2008—2012年,我在学校负责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管理,由于工作需要,对研究性学习做了一些学习和研究。2012—2017年,我在原济南市教科所交流工作以及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期间,又参与了一些学校的课改方案和研究课题的论证工作,其中有一些就涉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正因为这些工作
期刊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不知道你的阅读理由是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看完书或文章,阅读体会可能很深,但合上书却想不起内容,向别人推荐这本书的时候,不仅说不出重点,常常说起来也是毫无生机。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李胜利、甘其勋的《小学快速阅读金钥匙》给了清晰的训练步骤,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还能加强阅读效率。  李胜利、甘其
期刊
2017年,一部与国家记忆有关的《大三线》纪录片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汗水、青春、生命,艰辛、激情、无畏,忠诚、拼搏、牺牲……”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的三线建设,在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1966年去贵州支援三线建设的经历更是周传孝挥之不去的记忆。翻看以前的老照片,支援三线的那段时光历历在目,周传孝老人记
期刊
稷下学宫促进了先秦学术思想的繁荣,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重要的一环,其辉煌的成就对后世影响甚远,从其促成中国文化史上巅峰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这一历史功绩看,其地位和贡献可见一斑。  在稷下这个自由、宽松的学术天地中,各大学术派别诸如儒、道、法等相互辩难,他们还对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内心德、欲、情、智的关系,以及人身与外界物、俗、时、俗的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各家各派各抒己见,稷下学宫成
期刊